专栏名称: 贺嘉老师
长江商学院CEO班演讲教练,500强高管私教。 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做,教你如何成为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超245亿!生态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势崛起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必看”小程序:精准捕捉资讯脉搏,个性化信息 ... ·  昨天  
生态梦网  ·  滨海新区今天着火了?真相来了 ·  2 天前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2 天前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贺嘉老师

为什么人会得越多,反而越穷?

贺嘉老师  · 公众号  ·  · 2019-06-21 20:30

正文

想围观贺嘉老师的朋友圈吗? 扫描二维码添加私人微信 ,添加时备注一个理由才会通过哦~


01

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这么一句话:

“要不是生活所迫,

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

现在人人都在争着解锁技能,多赚点钱。

路边的乞讨者,不会拉二胡都会羞愧;

网红们想街拍,要会点杂技,

走着走着能劈个叉都是最低标准;


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不善言辞的人也开始做起了微商。

还有的人,为了不落后于同龄者,网课扎堆扎堆的买。

今天学写作,明天学英语,

后天还想了解了解理财和保险……

可是,为什么钱花了不少,却看不见收益?

为什么感觉自己会的越多,反而越穷了呢?

02

你有没有发现,在80年代到90年代,我们是不太会觉得自己贫穷的。

那时候,从学校毕业了,国家会统一分配工作。

差不多的薪资水平, 没人会有很强的焦虑感。

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包分配的制度被取消了。

在这种环境下,想要赚到钱,就得各凭本领了。

人的差距也开始越拉越开。

那在以市场为主体的制度下,

我们怎么样才能用技能换到钱呢?

这个问题可能思考起来有局限性。

但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找看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其实,在明清时期,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就开始有技能交换的现代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出现了萌芽的形态。

比如,本来每家每户都是丈夫种地、妻子织布的自给自足式经济。

但是我的织布技艺好,大家都喜欢买我的布,为了多赚点钱,我就用积蓄加上借来的钱,买了十架织布机,每天雇能织布的女工来教她们做工。

那么,怎么知道有人愿意来我这里呢?每天做的工作量不一样,需要的人手也不同。又没有中介,那雇主每天都得挨家挨户去找吗?

于是,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潜规则:

天刚亮的时候,你要是站在桥上,那就代表着你今天有空,可以来干活。

发现了吗?关键在于, 你要发出“我可以”的信号,让有需求的人能“看”到你。

这种方式其实现在也存在。

前段时间,我在上海街头还看见了这么一幕:

三四个人,零零散散聚集在路口。

竖着油漆写的小广告牌 “钻孔”、“通下水道” ,等着有需要的客户来找他们。

这其实也是让别人“看”到的表达方式。

被“看”到了,才能把自己的技能交换出去,才能通过技能赚到钱。

可是现在时代发展了,雇佣关系在不断地迭代。

我们虽然上了很多课程,学了很多内容,却没人能看到我们的才华。

会的越多,却没有致富, 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没有让自己被“看”到。

这是第一个原因。

03

曾经有一个动画短片——《雇佣人生》,在全世界获得了102个奖项。

短片讲了是什么呢?

开头,伴随着闹钟声,男主人公起床了,他打开了房间的灯:

走到卫生间去刷牙:


换好衣服在家吃早饭:

看到这里,你发现了吗?

不管是落地灯、吊灯、还是镜子、桌子椅子, 都是会呼吸的真人。

男主出门后,挥挥手叫了taxi,叫来的是“人力车”:

在路口等待时,红绿灯是由身着红色、绿色衣服的人来行使职能的:

穿红色衣服的人合上外套,身旁的人露出绿色T恤,就代表着绿灯了:

电梯的升降是由一个体型壮硕的人,被吊在电梯另一端,扮演秤砣的角色来操控的。

这个社会的一切,都是由人来运转的。

男主是做什么的呢?他是大Boss吗?

到了影片结尾,男主走到办公室门前,却趴了下来:

原来他也只是这个世界的小小一枚螺丝钉:

他承担的是地毯的任务。

在这么一个高度流程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唯一的角色。

这是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的极端化。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分工得再细,我们都不必去做人形地毯,去做人形红绿灯。

这些分别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已经可以高效率地实现了。

那我们能感知到的是什么呢?

知乎@图灵说过:“中国近30年的人口迁徙,是世界人类史上最大一次人口迁徙,近60000万人从农村进到城市。还有几万万人在进城的路上。”


城市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了。

我们不需要身兼多职。如果我是一个保险经纪人,那我只需要了解清楚保险的信息,专攻这一行。我不用自己种地,我可以买专职农民种的优质稻米;


我不用自己会满汉全席,饭店的厨师技艺是我的十几倍;我不需要高超的驾驶技术,网约车非常方便。

我只需要专注于研究保险配置。

每个人都只需要专攻自己的术业,每个人都是行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率大大提高。

也正因为此,我们业余时间所学的技能,很难超过专攻于此的行家们,我们很难赚到钱。

这就是我们会的越多,却没有变得越有钱的第二个原因。

04

那么,在分工细致的城市里,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做一份工作吗?

我们学习额外的技能都是没有用处的吗?

先说一句毒鸡汤:

即使你做好自己手头的唯一的那一份工作,也不一定就可靠。

毕竟,在未来,一切基础性的岗位会被一段代码所取代。

举个例子,现在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免费给汽车安装ETC了。

这说明,不用多少时间,高速公路收费员这个岗位就要消失了。

5G来临后,因为网络低时延,高带宽,无人驾驶也会发展起来。我们可以想一想,司机这个岗位还能活多久?五年?十年?

每家网络科技大公司都在研发自己的实时翻译技术,靠背单词打基础的翻译人员还有市场吗?

这是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阻挡的规律。

关于人工智能的报道已经够多了,网上也是铺天盖地的“失业论”,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