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地图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叫有思想。绝不浪费你的时间。轻松又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密伊州区微生活  ·  穿袜子和不穿袜子睡觉,哪个睡得更香? ·  昨天  
929南通交通广播  ·  女子追剧险失明?只因一个习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地图

仅6年,成都已永失休闲!

思想地图  · 公众号  ·  · 2021-04-10 17:03

正文

再淡定、会享受当下的成都人,也经不住房价上涨的撩动。

文 | 地产八卦女 陈庆

01

前几天,成都再一次刷爆了朋友圈。

与以往打麻将、掏耳朵为代表的成都特色消费主义画面不同的是, 成都这一次刷屏,源于成都房价出了调控政策。

▲成都特色消费主义

根据政策,成都将增加住宅供给、限房价、竞地价,热点楼盘限售3年变5年,法拍房纳入限售限购,同时还将借鉴深圳,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

看到这副画面,我一时间有点恍惚: 一向以休闲著称的成都,其房价政策,居然紧跟着炒房之都深圳了。

那么,这样的成都,还是“休闲之都”吗?

02

说实话,在我的印象里,成都房价倒挂一直很严重, 新房供不应求,地价节节攀升。

▲面对如此地价,再淡定、会享受当下的成都人, 心里能不焦虑?

于是乎, 日常的 休闲成了“超前消费”、“败家”的代名词,抢到房子后等着升值,赚到大钱后再享受,成了成都人内心最火热的念想。

对此,我的一个成都朋友说,为了多买一套投资性房产,他把日常吃喝的零花钱都拿出来了,买了房子后房贷压力又大,即便日常兼着两份工,“哪里还有钱去打麻将掏耳朵哟”!

而最关键的是, 近几年来,成都房价出现了明显的抱团涨价、互刷流水等“专业”的炒房迹象。



▲成都金融城抱团涨价现象严重

03

说实话,对于成都炒房,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 2013年的时候,成都是出了不少高价房的,一万六、两万,甚至更贵的房子都有,当时很多人都意识到,成都有人在炒房。

那么,那时成都房价是怎么炒高的呢?

原来,有些开发商把这些高价房子专门卖给做生意的,然后从开发商的私人账户里返一部分钱给这些买房的小老板们,而 这些小老板可以拿房去按揭,做到零首付,甚至是负首付,有些还可以按揭房抵押,按抵押物价值放大了贷款,因为这些小老板都是有自己生意的,配合房产抵押做笔流贷(当时贷款审核并不严)。 当然,拿到流贷的是少数,但零首付还是很不错的了,特别是做生意的需要流动资金,自己辛苦十几年,全家搬进高大上的豪宅,还是零首付,哪怕总价贵点儿也很合算。

而恰好此时,成都出了个金朝阳的事情,不少金朝阳的学员冒充自己做生意(其实很多也就是做生意的小老板,自己不做生意了,跑来金朝阳学“资本运作”),跟开发商合伙、从银行骗贷,也是采取的相互打假流水,配合豪宅抵押贷款炒pre-REITS和公司短债
,这种情况下,房价当然是越高越好,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返一部分就行了。


如果当时这些豪宅标的高价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话,很可能成都的房价也就早一步炒起来了。但
2014年上半年的时候,金朝阳的事情曝光,顺带扯出了 开发商虚标房价,配合购房者套银行贷款 的事情。

于是,当时成都的各家银行中开始流传一份有10个开发商的名单,这10个开发商基本把当时成都高价楼盘一网打尽。成都的银行对这10家开发商的楼盘拒绝做按揭,拒绝给这10家开发商放贷款。 然后这些开发商为了回笼资金,不得已只好降价,以中海城南一号为例,在南延线的房价标价是1.6万,结果出现这件事之后,100多平米的房子,里面有三四十平的赠送面积,实际价格只有1.2万,当时很多炒房的瞬间就栽了。

除此之外,2014年那会儿,成都的官场很动荡,尤其是金融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开发商只是把房价拔高一点,银行也不敢接招,加上南延线商务楼本身就过剩,很多开发商因此就只剩下哀嚎了。

而在“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之后,很多成都人开始回过神来,从房价异动的恐慌中,回到14-15年的正常休闲氛围中。一时间, 炒房对于成都人而言,似乎只是个笑话。我在那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在成都炒房?放心!炒不起来!”

确实, 按那时候成都人的休闲作风,如 果房价太高了,宁可跑生活成本便宜点儿的地方去,虽然总有人嘲笑 四川盆地的人没见识,盆地意识重 ,但不可否认, 那时候的成都人生活,更讲究实惠和闲适。

04

然而,谁又能想到, 6年以后, 成都房价“天翻地覆慨而慷”,成都人引以为傲的休闲氛围,也自此走向衰亡。

例如我上文提到的中海城南一号,如今的房价是这样的:


▲挂牌均价5万的中海城南一号

也就是说, 6年时间,中海城南一号从1.2-1.6万每平的均价,涨到了目前近5万一平!

▲对此,我不由得想说, 14-15年那时候的成都人,真的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也正因为成都房价涨得太快,成都从“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已经蜕变为“ 一座来了就待不下去的城市 ”。

成都人所关心的,也从玉林路的小酒馆、人民公园的掏耳朵,蜕变为满心满肺都是“房子、房子、房子”。哪里的房子涨价了,哪里的楼盘开盘了,成都人比以往更加门清,而那些小资文艺的氛围,也离成都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唯一一直不变的是,此前成都人“重视生活质量胜过一切”的标签,一直留存在2015年前的网络记忆里。

05

说实话,我从没认为成都人文艺闲适的生活方式,可以当房子住。因为就连在四川眉山发现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童谣,也是叫人买房: 石龙对石虎,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你看,只需有银子万万五,就去买尽成都府。因此在买房这个问题上, “成都人不炒房”,本身就是一个过誉的标签。

而按照成都近两千万人口、对整个四川的辐射力度来看,成都房价相比沿海仍然算是低的。只是这个低,相对成都人的薪资水平,已经算是很高了。

而从另一方面看,即使经过了两轮上涨,成都房价能维持这个样子,其实很不容易,它其实主要跟成都的容积率有关:


对此,还记得2006年1月,成都市规划局在时任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的领导下,做了关于成都向高密发展的一纸规划——

向高向密发展, 向东向南发展。

“在2020年前,为适应未来又高又密的城市形态,从今年起,原则上不再审批多层以下的房地产项目,并提高土地开发兼容度,提倡土地混合使用并放开城市规划高度限制,除航空限高外,鼓励城区建筑向200米、300米的高度建设,向高、密、活的方向发展。”这是在2006年,时任成都市规划局局长的李家松描绘出的未来成都“高密”的城市远景。

高密方向的确定也旋即在土地拍卖上得到了体现。2006年1月13日,成都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上,3号地的容积率达到7.0,蓝光和骏以1230万元/亩的天价竞得。

随后,容积率2.0以下项目迅速退出新建商品房市场;容积率4.0以上住宅项目成为市场主力,个别住宅项目容积率甚至高达8.0左右;至于一哄而上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们,容积率超过10.0更是家常便饭。真可怕~~~

而在高密之前,成都商品房的容积率一般都没有达到4。

相比之下,北京即使是天通苑这样的低档密集楼盘,容积率也保持在3.5以下。整个北京城,以及上海、杭州等一二线大城市,高于3的容积率项目少之又少。

高昂的容积率,使得成都的房子密密麻麻,尽管已建成市区面积不大,但却可以比北上广深获得更多的人居空间(正因为如此,所以目前的成都已经全面进入了改善时代,某些高密度的旧楼即使在市中心也没人买,反而是城南的大户型单价都要比小户型贵)。

可以说, 以前成都人的闲适小资生活,是靠着李春城的高密政策所带来的。 而在李春城落马之后,成都高密政策一直持续到李春城落马后的2013年,容积率3.0才成为成都主流,自此,成都开始与长沙(代表楼盘北辰三角洲)、贵阳(代表楼盘花果园)、重庆等城市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注重居住品质还是日常生活品质?很遗憾, 北上杭的低容积率政策,表面上想要维护居住品质做“花园城市”,却无法提供更多的住房,在汹涌而来的城市化面前,房价变得越来越贵,同样的钱买到的房子越来越小,居住品质反而越来越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