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概述了锂电行业在2024年的现状,特别是孚能科技在行业内的情况。文章指出锂电池行业出现全面产能过剩,价格内卷严重,孚能科技因此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为了寻求出路,孚能科技开始拓展海外市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此外,孚能科技还在努力研发固态电池,并布局低空经济领域,以期获取新的市场机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锂电行业产能过剩,价格内卷严重
文章描述了锂电行业在2024年的产能过剩情况,导致锂电池价格不断下降,企业面临价格内卷的问题。
关键观点2: 孚能科技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由于行业现状,孚能科技虽然营收增长迅速,但净利润却持续下滑,面临亏损的局面。
关键观点3: 孚能科技拓展海外市场取得一定成绩
为了寻求出路,孚能科技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关键观点4: 孚能科技研发固态电池并布局低空经济领域
孚能科技正在研发固态电池,并布局低空经济领域,以期获取新的市场机遇。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正文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增速扩大,动力电池的需求也被随之拉大。这就使得锂电企业们纷纷扩产,想要大吃一口这波行业红利。
然而,尽管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但锂电池企业的扩产速度却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
数据统计,
2023
年底,国内锂电池行业的总产量超过了
940GW
,同比增长了
25%
,产值又创新高,达到了
1.4
万亿。而全球的市场需求仅为
982GWh
,供给远大于需求,就使得行业内有将近
650GWh
的产能被闲置,平均产能利用率仅在
57%
。
供需失衡,使得锂电池价格不断下降,价格内卷的问题接踵而来。至
2023
年底,磷酸铁锂方形动力电芯的价格下跌到
0.43/wh
,三元方形动力电芯的价格降至
0.52/wh
,降幅均超过了
40%
。
势态延续到
2024
上半年,锂电池的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一再下降至仅在
10
万元
/
吨上下,降幅超过了
80%
,价格内卷的空间被进一步拉大。
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锂电市场的增速存在放缓迹象,使得各大电池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进程大多数都不太顺利,业绩表现参差不齐。
2024
上半年,中创新航和亿纬锂能的海外业务营收均出现下滑,龙头宁德时代的海外业务毛利率虽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8.68
个百分点,但海外业务营收却同比下降了
29.98%
。
但也有部分企业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增长,比如
孚能科技
。
孚能科技,软包动力电池的龙头,
2023
年动力电池出口量排在国内第三,仅在龙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后。
2024
上半年的海外业务营收实现
52.16
亿,同比增长
24.34%
,出海表现不俗。
其实,孚能科技的出海业务一直走在国内前列,算是最早在海外建厂的企业之一。近年来的海外业务营收占比不断增长,从
2020
年的
22.26%
增长到
2024
上半年的
74.79%
,已然成为了公司的收入主力。
然而,尽管孚能科技的出海表现如此亮眼,但实际业绩上却是增收不增利尴尬局面。
公司自
2020
年上市至今一直在亏损。
2020-2023
年,其营收连年拔高,从
11.2
亿增长至
164.4
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44.85%
。而伴随着一起的是不断扩大的亏损额度,
2023
年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
101.49%
。
2024
上半年,虽说亏损力度有所收窄,但依旧没有逆转亏损的现状。
截至
2024
上半年已经累计亏损了
42.69
亿,呈现出一个卖的越多,亏得越多的境况。
问题也很明显,那就是孚能科技的毛利太低了,甚至是负的。
从
2023
年孚能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来看,营收占比最高的电池包业务毛利率仅有
2.45%
,营收占比
30.11%
的第二大主营业务模组的毛利率竟然是
-5.54%
。
储能业务就更不必说了,毛利率只有
2.7%
,
2024
半年报显示已经暂停了这块业务。
2024
上半年,虽然毛利率有所改善,但公司整个动力电池业务模块的毛利率也远低于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和欣旺达等同行。
分地区来看,自从孚能科技
2020
年上市以来,国内业务的毛利率一直都是负值。
虽然
在
2024
上半年回正了,但也仅有
2.97%
,在行业中处于低位,被同行国轩高科、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等所碾压,难以盈利。
国内
电池市场竞争激烈,
70%
以上的份额被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大巨头占据了,给孚能科技、国轩高科和蜂巢能源这些二、三线规模的公司仅留下了不到三成,可谓夹缝中求生。
从
2023
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装车情况前十名来看,孚能科技以
5.94GWh
的装车量排在行业第九,市场份额为
1.53%
,仅仅是略高于正力新能。
国内市场的增长遭遇瓶颈,反之海外市场能挣钱,那么公司的发展重心自然会向海外偏移。
早在
2018
年末,孚能科技就与奔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
140GWh
的长期供货合同,近些年还增加了
EVA2
等新项目的合作,预估整体订单超过
200GWh
。
不仅如此,孚能科技还是奔驰纯电型
SUV EQA
、
EQE
等车型的独家电池供货商。如今奔驰是孚能科技的第一大客户,同时也掌握着公司
2.64%
的股权,可谓捆绑极深,不缺海外订单。
看上去孚能科技出海顺利,并且可以借奔驰这股东风而起,实现扭亏为盈。
其实,孚能科技早期为奔驰汽车配套电池,
却
没能产生示范效应,帮助孚能科技开拓更大的市场。
按理来说,与奔驰这样的龙头深度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的象征,有极大的可能吸引到更多汽车制造商的认可和关注。
然而,在与奔驰签约后的几年里,公司不仅没有吸引更多客户或者带来市占率的显著提升。甚至说,
2020
年公司的大客户北汽集团、长城汽车和上海锐镁等纷纷减少了订单。
此外,奔驰
EQE
、
EQA
、
EQB
三款纯电车的销量也远不如预期。
2024
年
9
月,
EQE
、
EQA
和
EQB
的销量分别为
3
台、
82
台和
129
台。
要知道,同期的一些造车新势力的销量都远远超过了奔驰。比如,小鹏
MONA M03
交付量破万;得益于理想
L6
,理想汽车单月交付量达到
5.37
万辆等等。由此,孚能科技的电池配套也没有获得足够的市场影响力。
一把大火使得过度依赖奔驰和海外市场的孚能科技的境况,雪上加霜。
2024
年
8
月
1
日,韩国仁川一辆奔驰
EQE 350
纯电车由于电池原因自燃起火。这个电池就是来自孚能科技的三元锂电池。
火灾事件一出,孚能科技大受影响,市值距离最高点消失了约
400
亿。在本身就承受持续亏损的压力的同时,再加了一把信誉危机的火。
电池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是否要大规模召回海内外车辆更换电池等问题把孚能科技随之推向风口浪尖,在海外市场的声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更关键的是,火灾事件之后,孚能科技还能否继续实现海外业务扩张,以及继续获取奔驰的大规模订单,也成了变数,实现业绩扭亏为盈的预期也从而变得遥远。
近年来,孚能科技投身在半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