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网友到北大蹭“韦神”韦东奕的数学课,
“黑板上一句中文也没有,果然数学的尽头是英语”
。发布视频的网友还表示,韦神的板书非常工整。
韦东奕199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浙江东阳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韦东奕于2007年升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08年高一时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
2009年高二时参加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
2010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就读,2014年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2021年获得达摩院青橙奖。
据悉,韦东奕主要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等。2021年5月,韦东奕接受采访时,手提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的形象走红,被网友称为“韦神”。
6月2日,北京大学通过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ICMR微信公众号回应韦东奕网络走红一事:“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也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本文来源:新浪新闻。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公众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治学之道贵在“静”,
热闹之后应回归理性。
韦东奕作为中国数学界的“天才学者”,
凭借卓越的学术能力和低调朴素的个人形象成为网络热点,
再次引发人们对科学家形象和学术研究生活的关注。
然而,这种热度背后,
我们应当反思如何为科研工作者创造更加适宜的治学环境。
科学家不应成为娱乐符号。
韦东奕以“矿泉水和馒头”的形象走红网络,
确实让人对其简朴生活和专注科研的态度肃然起敬。
但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热度的发酵,
部分舆论逐渐偏离了学术本质,
将他塑造成一种娱乐化的符号。
科学家被热议并非坏事,
但这种关注不应沦为浅显的标签化解读。
真正值得尊重的是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与贡献,
而不是生活的“异于常人”。
数学也应该达到普世性与专业性的平衡。
网友感叹韦东奕的课堂“黑板上一句中文也没有”,
显示了高端数学研究的国际化特性。
从板书到内容,
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已成为数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这一现象虽令人惊叹,
但也提醒我们,
科学教育需要注重普及与高精
尖的结合。
数学的普世性应被更多人了解,
而不是被视为高不可攀的象牙塔。
北大回应韦东奕走红时提到,
“
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
这一点非常重要。
过度关注个别科学家的生活细节,
可能无意中对其生活和科研造成干扰。
此外,我们也需关注更多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
他们同样在为科学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所以,媒体应该
减少过度曝光,
尊重个人隐私,
让科研人员专注于学术研究,
而非被迫成为公众焦点。
建立多元激励机制,
加强科研文化建设,
让优秀人才能够在各自领域安心深耕。
韦东奕的成就提醒我们,
天才的成功离不开持续的努力和专注的环境。
作为社会公众,
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和持久的方式,
关注并支持科学研究的发展,
让更多韦东奕式的学者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热爱。
科学的价值在于推动人类认知的边界,
而不是娱乐化的热闹消费。
欢迎有需要留学申请、科研论文辅导需求的小伙伴,
通过我每周末的直播免费向我咨询。
我创办的【
DIY飞跃计划
】留学|科研社区,
提供全球本硕博、高中申请和科研论文辅导服务,
欢迎通过下面方式加我微信咨询。
关注公众号
往期推荐
Recommended r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