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文章《我从小就不乖,但我觉得挺好》分享了Boy 读书时候的故事。后来后台有很多朋友留言说,没想到我小时候这么调皮,不过幸好后来没有走偏,问我是怎么做到的?还有已经做父母的朋友留言问道在孩子从小的教育问题上,应该是多管教还是多放养?
这篇文章我继续分享一些我的故事。因为 Boy 我是个男孩儿,也没生过女儿,对女孩子的教育也没啥发言权。所以就只从男生的角度来聊一聊。下面进入正文。
.......... 01 ..........
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原因(大家都懂的),我的父母没有受过大学教育。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前,我的父亲就已经离开了学校。后来我父亲的弟弟,也就是我堂哥的爸爸,顺利考上大学成为家里第一位大学生。我一直以为,这一点是造成我和我堂哥从小在教育方式上有着天壤之别的根本原因。
我的名字叫“鹏”,我哥的名字叫“鼎”。“鹏”是《庄子 逍遥游》里的一种大鸟,而“鼎”是古代传中的一种宝器,取自于成语“一言九鼎”。小时候家里人经常开玩笑说,“鹏”能够扶摇而上九万里,但“鼎”却能够罩住“鹏”。或许这也预示着后来我的成长中和我哥之间的羁绊吧。
读小学时学习压力没那么大,我就经常去我哥家玩儿。那时我住汉口,他住武昌,中间隔着一条长江。去他家只能坐一路叫701的公交车,每次都要坐一个多小时。
可我依然乐此不疲。因为堂哥家有我最喜欢玩的变形金刚,电子游戏,以及各种机器人模型。这些玩具我如果没有考100分的话父母是不会给我买的。记忆中最深的就是他家那个正版的擎天柱机器人,简直是我童年时最大的梦想,每次我都要把玩好久。
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因为我的叔叔,也就是我堂哥的父亲,规定了我们每天学习和玩耍的时间。一旦到时间了就要放下手中的玩具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练钢笔字,背单词,写假期作业等等。这很像现在流行的那句话,自律给我自由。那时候我们的自由也是有限度的,不能想玩就玩。所以虽然我很乐意去堂哥家,但同时又期望每次去的时候叔叔都出差去了。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和我哥不同的受教育方式才显现出来。从小家里对我的管教就不严,只要不是闯了大祸,爸妈基本是不管我的。而我叔叔对我哥的管教很严格,做什么事都要有规矩。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时去他家吃饭之前碗筷都要在桌子上摆放整齐,每天中午要午睡,晚上10点前必须睡觉,家里父母不在的时候要自己学会做饭,打扫房间等等。因此家里的长辈都很喜欢我哥,每次家庭聚会都夸他,让他好好带带我这个“调皮”的弟弟。而他也好好尽了一个兄长的责任,处处都很照顾我,保护我。
后来我看到动画片《火影忍者》里宇智波鼬和宇智波佐助这一对兄弟,都会想起童年时的这段光景。
.......... 02 ..........
我的父母都没念过大学,不像我叔叔读过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道理。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教育小孩的心得和资料。所以他们当时管教我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就是奖惩制。比如考试考的好就给我买游戏机,考的不好就不让出去玩儿;或者在学校要是得到了表扬,给我的零花钱就会多一点,要是挨了批评可能一个星期都没零花钱。
记得有一次去上钢琴课,爸爸答应我上好课以后就送我去堂哥家玩儿。但那次的课堂考试我弹地一塌糊涂,挨了老师批评。我爸一气之下就不准我去了,为此我还伤心难过了好几天。
而这导致我学习的动力就完全来自于奖励。每次大考前我都会和爸妈“讨价还价”:比如80-90分档就要给我买一个变形金刚,90-99分档就要给我让我玩一个星期游戏机,100分就要带我去旅游。而他们也乐于用这个方式来激励我学习,比起苦口婆心地告诉小孩只有学习好以后才会有出息,或者考不好就回家痛骂一顿,这样的方式更直接有效。
茨威格说,命运里所有的馈赠,都已经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个道理我小学的时候就懂了。
.......... 03 ..........
后来渐渐长大,到了青春叛逆期,我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爸妈也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管教方法不适用了,但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管我,于是他们开始借助“外力”。
我妈有个好姐妹,她的丈夫在市里一所名校当教导主任,我平时都喊他陈伯伯。有一天晚上妈妈带我去陈伯伯家里玩儿,聊了半晌我妈把我带到陈伯伯面前,告诉我“以后你要多听陈伯伯的话”。我当时还一脸懵逼,结果过了不久我就“被安排”到陈伯伯教书的学校去上学。
那时我对陈伯伯的印象是个一脸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他平时总戴一副眼镜,头发整齐服帖地梳在脑后,微胖的身材却穿一身得体的西装,像极了《灌篮高手》里的安西教练。“教导主任”在我们那个年纪的孩子心中就是学校威严的象征,而“教导处”是每一个学生都不愿踏足的禁地。所以当我妈让我以后跟着陈伯伯的时候,我的内心一开始其实是拒绝的。
彼时陈伯伯也是学校里的物理学科带头人,因此我的物理成绩总会收到他的特别关照。每个周末我都要去陈伯伯家补习物理,而他每次都会让我超前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他让我学习的理由现在想想也很有意思,他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告诉我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了解物理世界的奥妙,而是说:
“这些东西你知道了就比别人牛逼,考试的时候就能比别人更快地想出更有效的解题方法,老师就会记住你。”
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让我非常意外,然而却十分管用。我是个很好面子的人,争胜心特别强。尤其是在那个时候,我打个游戏都要跟其他班的人争个你死我活。所以那个时候我的物理成绩特别好,当了三年物理课代表,还拿过省里的物理竞赛奖。
后来我看到很多人说新东方英语培训的老师根本不是在教学生学英语,而是教他们怎么去考试。这点我也同意,但是我觉得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就像陈伯伯从来没有告诉我说物理世界是多么奇妙,而是告诉我说,物理学好了以后你学什么都很快。
我后来的成长也应验了这话。我现在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那时候的理科思维培养,当然这是后话了。
陈伯伯对我的影响不仅是学习,还有身心成长。
高三的时候升学压力大,临近高考前的一次省模拟考我发挥不佳,心情特别差。回到家里妈妈说了我几句,我一拳就把家里的玻璃橱柜打碎了,血流了一地。现在我右眼角的地方还有一道小疤痕,就是那时的碎玻璃渣留下的。后来我跑到网吧去打了一个通宵的游戏。第二天一大早又跑到武昌去找我堂哥。那时他已经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我去到他的寝室才被告知他去外地参加活动了。于是我又跑到以前玩得很好的一个朋友家里住了两天。就这样,我手机关机,一个人绕着武汉三镇跑了三天。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任性,招呼不打就离家出走。最后因为兜里没钱了才回到家里,刚踏进家门的时候就看见陈伯伯坐在我家客厅的椅子上,见我第一句话是:
“你回来啦,快来吃饭。”
我本以为回来不挨打起码也会遭一顿骂,但那天什么都没有发生。阳光静静地洒进屋里,窗外是叽叽喳喳的鸟鸣,面前一桌子热腾腾的饭菜,我吃得津津有味。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离家出走的这几天,因为我手机关机,陈伯伯每天都会来家里等我。那天陈伯伯并没有问我干吗去了,反而和我说了许多他以前教过的学生的故事,最后临走时跟我说:“长大了,就别让爸妈再担心。”
那一刻我真觉得他像安西教练。
后来我和陈伯伯一直都有联系,工作以后也会时常打电话互通有无。如今他也早已退居二线,举家搬到北京,享受退休后的安逸生活。
.......... 04 ..........
这些大概就是我读书时还记得的一些事情。即使现在过了十几年,它们依然对我后来的成长以及为人处事影响巨大。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在我小时候并没有过多地管教过我,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我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的人生。他们从未告诉过我今后应该过怎样的人生,或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妈妈最大的希望就是我“过得开心就好”。当然,前提是我不能“走偏”。最夸张的也就是那次离家出走了,所幸没有误入歧途,最后还知道回来。
也许我天性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所以父母包括陈伯伯当时对我的教育都是以引导为主。看过一句话,说家长才是孩子最重要老师,可很多家长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了。所幸虽然我的父母读书不多,但他们居然对我实行“无为而治”,或许也是一种作为父母的智慧。
易中天在谈到自己教育子女的经验时,说到自己在教育方面要真正做到无为而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要在家里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比如说可以什么事都跟孩子商量着来;二是营造好的学习环境。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在家里父母从来没有独断专行地告诉我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只要不闯祸,我爱怎么折腾都可以。而关于学习这一点,他们自己不懂于是让陈伯伯来教我,也算得上是一种无为而治吧。
而我哥从小受的是“精英教育”,后来他考上名校,出国留学,过的是和我完全不同的人生。这也和我叔叔的教育方式有关,这里并不讨论哪种教育方式更好,相反我觉得合适最重要。就像我从小就被“放养”惯了,如果真的让我去过这样的生活,我应该也会不适应。
最后感谢大家的时间,看我絮絮叨叨了这么多。下期文章将回归推送干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