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这座海边小城的街巷,藏满了高性价比小吃 ·  16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美国民歌的衰落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三年归来,今年最高口碑国产动画还是它 ·  3 天前  
新周刊  ·  50年来最贵的打工口粮,让我赶上了 ·  5 天前  
新周刊  ·  接力“去公摊化”,为何是衡阳?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文 |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想上班了"?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24 20:00

正文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小楼 的朗读音频

文 | 蔡尖尖


常常有人向抱怨我工作处境艰难,就连私下的小聚都可能变成工作批斗会,大家都像得了一种叫“不想上班”的病,不喜欢上班,不喜欢工作,而且病征还都各不相同。

 

  • 你有没有在清晨的被窝里,挖空心思想尽今天不去上班请假的借口?又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挣扎着爬起来,机械地洗漱后,投进了滚滚的上班人潮。


  • 又或者在踏进公司的时候,腾地冒出厌烦之心,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  “每个周一,我起码都有几十次念头,想从椅子上起身,走到老板办公室,告诉他我现在收拾东西就走,不干了,马上,立刻!”深感自己有周一恐惧症的小筱,经常会和公司几个同龄同事在楼梯间站一会,透透气,吐槽上司和瞎指挥的老板。


  •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了”这些网络语言高频出现在她们的交流里,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工作不想上班。

 

我们都想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最初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可是渐渐地我们都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陷进了盲目工作的漩涡。


许多年轻人提起目前的工作,能够打出满意分数的还真的不多,不喜欢目前工作的理由各种各样:老板奇葩、公司管理一团乱麻、同事勾心斗角、前途渺茫、毫无意义、加班太多……

 

理由实在太多,以至于只能汇成一句口头禅:“不想上班了”,发泄一下对现状的各种不满;实际上,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正陷于一种郁闷状态,需要倾诉,得到亲朋好友理解支持的隐性诉求。


我们真的是不想上班吗?



“不想上班”,不用误会,常常说这句的人,并非他们不想付出努力劳动,相反现在常见加班加点的就是这批人,多是年轻的90后员工,高频集中这些的工作类型有以下几类:

 

  • 单调而重复的工作。多见于国企和公务员,胜在安稳也让人耽于安稳,单位常常是人浮于事,让人感觉工作本身毫无意义,主要的精力都在搞人际关系。


  • 毫无个人时间的工作。所谓8个小时工作时间边界被模糊,没有下班准信甚至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个人的时间几乎被吞没,生活就是工作。


  • 没有方向感的工作。上司或者老板的领导水平不够,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没有方向,不能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时间长了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实际上每一代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会遭遇相同的职业难题,比如人际关系,工作上手和组织融入等问题,然而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工作却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为看重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


个人价值可不是单纯指一份薪水,追求个人价值感的人,会更看重一份工作干得开不开心,老板是否与自己三观相符,和团队的配合是不是默契,个人空间是否被尊重、理解等等。


这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恰恰就是我们能不能爱上一份工作的软性指标,它们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是流水作业的工作机器,而是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


因此安稳无忧、碌碌无为、侵占个人时间的工作,都会被划分为对生命的极大损耗,为了避免继续耽搁自我,离职常常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研数据报告显示,近三年应届生的离职率持续走高,2016年应届生的离职率更是高达26.5%。但我们真的是换个工作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小明一年内换了两三家公司,他无力地发现,上一秒可能绕开了上一家公司的瞎忙活,又遇到新公司老板乱指挥,原以为能少点同事之间的暗战,却又发现这个公司奉行无报酬加班的潜规则。

 

小明发现自己似乎永远在不满的情绪中工作,恰恰就是这个发现让他醒悟过来,也许出问题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自己在抗拒倦怠“工作”这件事的本身。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是得和别人发生协作关系,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不想上班”的背后是我们,

没被读懂的心


许多人都处于现在这种情况: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每天过得不开心,但又能怎么样呢?生活要继续,班还不是要上,循环往复,最后难免对工作这件事情,产生了倦怠和疏离的感觉,术语称之为工作疏离感。

 

工作的疏离感,是从心理学上个人疏离感衍生而来,指由于和工作的原有设想期望值落差,不能主导工作,反而被工作支配和控制自己,从而让人产生了一系列主观消极的情绪。


小筱后来就发现了,和小群体一起吐槽,一时之间情绪是得到发泄了,可也让自己对工作更加不满了,情绪越发消极,犹如饮鸩止渴。长期着眼于负面的信息,让她对公司和工作的感情慢慢变淡,离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直到某天她再也抑制不住冲动,提出离职。

 

原本颇受上司倚重的她,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挽留,这让她感觉更加难过。离职之后冷静下来,拉开距离看原来的工作,并没有身在其中时那般难以忍受,她不过是掉进了一个叫晕轮效应的怪圈了。


人际关系,工作环境,文化氛围,领导水平,晋升考评都会成为吐槽的对象,这样就能从内心把自己与工作环境隔开,暂时获得一种抵消不良情绪状态的作用。

 

工作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纯粹地为了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与他人产生联结,渴望有个人能懂自己。“不想上班”的背后是我们没被读懂的心。


比工作更重要的是

找到你的定位



你有没有发现,工作如同寻找一个爱人,很可能一旦选择,就需要相伴一生。

 

可想而知,生性不拘又热爱自由的年轻人,把他放到一个需要谨言慎行,排资论辈的事业单位岗位上会怎么样,同样的道理,我是个循规蹈矩不爱变动的人,到了竞争激烈,每日像打仗的部门,也会跟不上步伐。

 

我们的父母这一辈的人,有着年代固有的观念,认为工作旱涝保收最为重要,专业是否对口,工作内容是否有趣,排在了薪资和稳定程度之后,有的女孩子更是从小就被要求将来要听从安排,从事医生、教师、公务员、银行职员等工作。

 

可是这真的是我们喜欢的吗?有的人也许不知道答案,但我们如果在一开始就带着抵触心理,带着晕轮效应强迫自己,去做一份我们不喜欢的工作,就会对我们造成言语都很难排解的愤怒和痛苦。


所以从长线发展考虑,无论是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身心健康,都有必要打破固定的思维,选择一份自己更加心仪的工作。

 


遇到工作挫折时,换个心态看未来


当我们遭受工作上的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产生应激性的受伤情绪,低落和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 ·德威克认为,人面对挫折时会有两种心态:

 

  • 一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而一切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对自己的测验”,如果通不过这个测试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这称为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


  • 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提高、加强的,他们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可以带给自己许多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得到成长。这称为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对于工作,今天对你来说很困难的内容,也许一段时间之后就得心应手了。

 

当年我刚刚当上老师的时候,发现讲好一节课,对我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每天总是在不断地修改课件和教案里度过,那时候特别沮丧,甚至怀疑过自己是否不合适从事这个行业,然而两三年之后,公开课对我来说不过家常便饭。

 

所以当工作出现挫折的时候,过多停留在自责或者是推卸责任上于我们的成长无益,把注意力放在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善后的办法。当你走得越远,你回头看看,当初干扰你的问题,现在是不是不过尔尔。

 

我们都需要成长,来接受人生进阶的挑战。

 

感到痛苦,其实也是成长的契机

 

不喜欢工作,可能会让我们略感恐慌和迷茫。

 

恐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这种状态是否正常,会不会一直处在这种低迷的状态?迷茫是看不到自己的路,走一步算一步的感觉让人心中难以安定,又或者是能一眼见底的路,让你索然无味又不知如何是好。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很多人也是在慢慢的思考和成长中,在不断的试错和跌跌撞撞中,逐渐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喜欢的生活,然后才开始明晰自己未来的方向。

 

你可以重新打量一份工作,绕开自己确实不能够接受的坑,寻找自己最有兴趣点,找到相对合适的工作。你也可以在相对安逸的单位上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成长,不把耗费时间变成日常。

 

“不想上班”不过是因为我们无法掌控自我生活的一句呐喊,不妨试试想好自己要过怎么样的生活,再去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把它变成你飞翔的翼,而不是背上的十字架。


作者:蔡尖尖,读者专栏作者,心理专栏写手,多家平台签约作者,写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温暖的情感老树洞,尖尖而立,保持独立思考。微信公众号:蔡尖尖(caijianjian18)文章首发在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主播:小楼(又称小楼jolie),传媒公司主编。拥有独特让人内心安静的声音。微博:小楼jolie   微信公众号:小楼jolie(id:xiaoloujolie)


片尾曲:蔡淳佳--要幸福啊

编辑:朝歌


高考倒计时 你需要:《〈读者〉高考作文素材》

点击图片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