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新世相
的第
283
篇文章
一
看到“
经纬创投
”在公众号上写文章说,人爱在洗澡时思考人生。然后,几位朋友转发并评论说,自己的很多重要决定是在洗澡时产生的。
并不意外,在这个互联网让人随时“在线”的年代,洗澡可能是非常少的一两个会阻止人们使用手机的时刻,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独处”的时刻。
尽管人人号称孤独,但“独处时刻”在这个年代却少得可怜。人们害怕一个人的房间,害怕那种自己待着时“被全世界抛弃了”的感觉。这件事好像从来没有被鼓励过:小时候你被要求加入傻笑着的孩子们,长大后如果你不开心,得到的劝告往往很简单粗暴:多出去见见人说不定就好了。
独处往往成为脱离人群、离群索居的罪名,被当成一种病症的来源,似乎不快乐和沮丧都是因为不接纳别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也不愿意加入别人的生活。
这是个强调关注的时代,我们在进入社会前就被告知社交技巧的重要性。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也让独处的时间变得非常有限。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做出一些“英雄式的牺牲”,放弃独处,加入别人的邀请和聚会,并且在面对他人时因为我们的向善天性而尽力展现更好的自己。
结果,我们失去了独处,也失去了独处对自己最大的价值:更多地思考真实的自己,并且搞清楚怎么才能让真实的自己过得更好。
二
很多时候,独处令我们自己感到恐惧,原因其实也正是:独处让人面对自己。
人往往在关注自己的时候陷入不快乐。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那些不愿意提起的回忆、伤害,以及显而易见的缺点、软弱都会出现,我们不得不反复思考,琢磨。
但恰恰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是谁——不是朋友们口中那个特别了不起的自己,也不是某个在工作或恋情上一败涂地的自己。
在融入外界的时刻,我们时常感到身不由己,也总是陷入裹挟,做出与内心相违背的行为,并且慢慢以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彻底离开外人时,我们才会抛弃别人的评价,公正地看待自己所具有的特点,拥有的和缺少的东西,承认自己,并且在此基础上规划自己。
独处是我们唯一了解自己的机会。抛开所有干扰和功利,也抛开所有躲避的借口,直愣愣地,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只在你一个人面前摊开,没有人需要遮掩,不管多么丑恶也没有必要回避,没有必要对自己撒谎。那是一种毫无保留地坦诚,真正对自己的坦诚。
从这个角度来说,独处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
其实用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用别人的借口来安抚自己,看起来是比较容易,我们不需要痛苦地承认自己,但是,那样我们也就没有机会,真正弄清楚自己是谁,该如何活在世界上。
我们最大的幸运是拥有对自己的支配权,却轻而易举地放弃了它。
三
但独处也是温柔的。如果你经常独处,你会发现它最终会帮你进入一些很难得的状态。
就像《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形容过的那种理想状态:
“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不快乐也不忧愁,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你会发现在这个私密的空间中,有许多比感受孤独更好的事情可做,虽然这需要学习和锻炼。但独处是人天生的能力,你要做的只是找回这种能力。
我们可以学会通过独处缓解焦虑。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克戈尼格尔认为,独处的沉默会使大脑进入强化记忆模式,有利于我们进行反思,分解烦恼。
我们更容易激发灵感,也更容易提高效率。
100名科学家在受调查时表示不少问题都可以随着独处时的呼吸冥想与思考迎刃而解。通过这样独立地解决复杂问题,我们更容易意识到独立思考并非难事,它可能比集体工作更有效率,这也有助于我们建立自信。
我们可以挑战苦恼,
学着把苦恼带进那个“私密的房间”,比如在独处时针对问题写下解决方案、思路或是困惑,那会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
独处的好处还包括提高创造力。
强健脑力预防痴呆以及缓解疲惫、深度思考。不要把它当做可悲的孤独或是虚度时间,为你的独处设定一些目标,你会发现那个独立于外界的自己比你想象的聪明能干、平静乐观。
如果说温柔是一种“不被压迫的状态”,那么独处可能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后的温柔。
一切环境和人,都在对我们施加力量,令我们花费力量应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适应他人。但独处的时候,外力消失,我们得以慢慢向着自己真实的样子恢复。
四
我希望独处可以让那个身不由己的你重回自己的怀抱。
我们总是花在他人身上的时间太多,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即使是在那些非常私密的状态里,比如宅在家里看手机的时候,我们也更多地留意着网络上外人的蛛丝马迹,关心着自己的动作有没有被人关注和理解。
真正的独处,是让你像对待他人一样慷慨地对待自己,像解决他人的困惑一样对待自己的困惑,像发现他人的美好一样发现自己也是个可爱的人。
我们太久忽视自己,既不看重自己的优点,也不看重自己的缺点。独处是我们补偿自己的途径:多给自己一点耐心和理解,多听听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我们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完全靠那些我们自己独处的时间获得。但这样的时间如此之少,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就实在难以真实。
我们被教导“不要随便评判自己不了解的人”,却总是自以为是地评判自己。我们居然以为可以凭借那些少得可怜的独处时间,判断自己是个不怎么可爱的人。
题图来自:Gustav-Deutsch
晚祷时刻:
回答这个问题:你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