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去五栋大楼,参加国家卫健委发展研究中心的闭门交流。全程上交手机。有关领导和同志严守纪律,只听不说。因此,无任何特殊政策信息透露。但是关于中国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以及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想借五一假期的时间,整理成文,向各位同仁伙伴分享。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环节,到处都是问题。资本寒冬、审评审批、新药定价、医院准入、医保谈判……各种呼声,各个方面,都呼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可为什么我们有如此勤政操劳的政府,这么多支持发展的政策,这么多科学家、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新型举国体制的大力倾斜,我们却遭遇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产业经济是一个大系统。让我们先放下微观层面的一大堆问题,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审视我们究竟遇到的是什么样的系统问题。从系统的视角,看待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寻求破局。
1. 澳洲生态系统灾难的启示
澳洲发生了严重的生态系统灾难。其本质是外来物种入侵之后,本地生态系统在重构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要的生态位缺失。这种生态角色的缺失,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健全和脆弱性。
1.1 健康的生态系统
1.2 澳洲生态的野兔、屎壳郎问题
顶级生态位:物种缺失。没有系统资源的平衡调配力量,也没有领地资源的保卫者。
中间生态位:野兔充分发挥其繁殖的长板,结果泛滥成灾。没有转为生态价值,反成为生态垃圾。
分解者生态位:不健全。牛羊粪便无法及时分解,堆积成山,滋生蚊蝇,影响草场生长。
基础资源:植物被泛滥的野兔过度消耗和堆积的牛羊粪便压制。
整体生态系统:处在不稳定的脆弱状态,总价值受到压制。
2. 以生态系统的视角看经济系统
可见,在生态系统中,不受制约的长板,不但不会转化为有效价值,反而会形成生态垃圾与生态灾难,造成巨大的浪费。生态系统的总价值(GDP)是由生态循环当中的最短板所决定的。经济生态的情况,与此非常相似。
2.1 健康的经济生态系统
资产资本运营公司:大型公司。具有资产生命周期的组合管理能力。是产业创新生态的组织者。
市场销售阶段企业:中型公司。已打通产品与市场,可以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经营。
新技术探索企业:研发初创公司。积极开拓创新疆界,但是自身财物难以持续,依赖外部资金支持。
人才市场:提供充足的、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供应。
资本市场:提供充足的、长期理性资本供给。
淘汰机制:让不能胜任生态角色的失败企业及时退市、破产清算,促进资源要素循环利用。
经济系统整体:有活力、有韧性、健康、可持续。总价值量高。
2.2 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问题
资产资本运营公司:大公司不足,产生缺位效应(为何下此定论,详见实证分析部分)。
市场销售阶段企业:大量同质内卷。
新技术探索企业:2017年以来,随资本热情高涨而大量出现,也形成同质内卷。部分优质资产以低廉的价格被海外 MNC 所收编。
人才市场:每年超1000万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全球第一。高端人才外流。
资本市场:全球最高的储蓄率,超过40%。形成了大量的剩余资本。因市场不健全和监管竖井,大量资本以低效的方式外流。
淘汰机制:退市等机制不健全。政府也更倾向于纾困,延缓了市场出清的节奏。
经济系统整体:相对同质内卷,相对脆弱。长板的优势没有充分转化,短板严重制约了系统价值总量。
幸亏有外循环才得以循环
海外循环的本质是:
海外健全经济体:通过大型生态位上的“资产资本运营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成本价),或低价收购“市场销售阶段企业”或优质“新技术探索企业”,对华输出产业秩序,并拿走价值链条中的大部分。
中国经济系统:获得了比较先进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秩序。但是因为国内“资产资本运营公司”的缺位,国内“新技术探索企业”和“市场销售阶段企业”都因同质化内卷,而向海外廉价输出资产或商品。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高储蓄率所形成的资本,所创造的价值大部分被海外 MNC 拿走,或以廉价出口商品的形式补贴海外消费者。中国只获得有限的 GDP 价值量。
海外循环的效果:
中国经济体也从上述循环当中获得好处。否则内部生态位的缺失,生态系统的不健全,将导致更大的价值损失。
中国企业和人民在价值链上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却只获得小部分的价值分配。中国主要以人才、资金,和制造企业等基本要素的形式参与价值链;而海外 MNC 以资产资本运营组织者的身份输出秩序。这是一种类似于“殖民地经济”的附庸关系。双方生态系统质量的差距,决定双方分配地位的不对等。这种分配地位是由自身生态系统中的最短板所决定。
如果中国经济生态中“资产资本”的缺位短板不不齐,那么各地政府招商补贴发展的制造业,各种资本倾斜支持的创新企业,最后都将变成对海外友邦的补贴,进一步强化当前类“殖民地经济”的地位。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也将永远无法实现。
3. 中国创新生态问题的实证分析
中国“资产资本运营企业”的生态位是缺失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到明确的结论:
3.1 中国明显存在大公司发育不良和中等公司陷阱
在一年前,我们就发布过公众号文章,首次提出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结构的异常与中等公司陷阱的问题。在此,我们再次强调这方面的实质数据:
美国、日本、德国,尽管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是三者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结构却几乎重叠在一起。这反映了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经济系统充分发育之后的各生态位的均衡份额。
中国的上市公司市值分布是迥异于上述国家。
客观反映出中国大公司发育不全,中等公司同质内卷壮大无方,小创企业获得了过分的倾斜或补贴市值占比畸高。
中国的市值结构反映中国经济系统或出现了类似于澳洲野兔问题一样的生态灾难。中等公司(第10%-50%的上市公冲市值贡献比其它国家高出十几个百分点)内卷严重。
大企业发育不足(前10%市值占比不到62%),小创企业过高定价(后50%市值占比超过10%),导致本国系统无法自主消化创新资产。只能通过 MNC 的介入,才能完成循环。
尽管在 MNC 的外循环中,MNC 会拿走价值链中的大部分,我们的工程师、资本和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都是报酬微薄的打工人。但是比这更糟糕的是,无工可打。——这就是我们生态位缺失的尴尬境地。
前10%上市公司市值占比
第10%-50%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比
后50%小型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比
中国A股
61.69%
27.97%
10.34%
美股
84.16%
15.20%
0.64%
日本
82.16%
17.24%
0.60%
德国
85.44%
14.36%
0.20%
3.2 2014-2017大并购效果复盘:中国缺乏合格的资产资本运营企业
2014-2017年中国曾经出现过一轮并购高潮。我们通过比较并购潮之后2018-2022年5年间的整体利润,相对于2013-2017年5年间的利润增减情况,以及与公司并购行为的积极程度,可以整体评估中国企业的并购效果。
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企业整体没有从并购行为中获得应有的益处。甚至相反,并购越积极的公司,经营恶化的比例越高。这再次说明中国确实缺乏“资产资本运营企业”。并购交易的达成可以凭一时的信心与勇气,而并购之后的长期经营效果不会说假话。
中国企业整体情况是:并购越用力,后果越凄凉
5年利润增长100%,折合年化15%左右。轻度并购组实现这一目标的公司有36%,中度并购组的公司只有26%,而重度并购组进一步下降到20%。
5年合计利润下滑100%及以上,是经营严重恶化的象征。轻度并购组中有15%的公司出现此类情况,而中度并购组上升到33%,重度并购组高达60%。
这说明整体而言,并购活动并没有让中国企业促进增长,反而促进了企业的失败。
同期美国公司的并购情况及并购效果良好
中国企业并购后的经营效果,并不是正常现象。为了澄清这一点,我们选择了同一时期的美国上市公司,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美国公司通过并购活动促进了企业增长。其中轻度并购组实现5年100%利润增长的企业有24%,中度并购组上升到了27%,重度并购组进一步上升到了33%。
在风险防范方面,5年合计利润下滑100%及以上的公司比例,在中度并购组出现了显著下降。从轻度并购组的23%,下降到了11%。而重度并购组上升到了30%。这也符合常理。重度并购组的激进策略在促进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幅下滑的风险。
不论如何,美国企业整体从并购活动中获得了预期的效果。这说明美国公司在成功承担“资产资本运营”的角色。这种角色是事实上的产业价值生态的组织者、分配者。是企业中的“老板”。可以有效调动其它企业的能力为自己的价值创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