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铁血榜哥
【铁血军事荣誉出品】天下军武,如数家珍。做专业军事排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什邡市场监管  ·  开学了,这些食品学校食堂禁用、慎用! ·  15 小时前  
中国药闻  ·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增长74.1% ·  昨天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  悦读 | 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  2 天前  
市监学习驿站  ·  食品生产过程控制有哪些要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铁血榜哥

精锐特种兵从来不爱戴头盔?我们都被电影和游戏“忽悠”了

铁血榜哥  · 公众号  ·  · 2021-03-09 19:00

正文

文 | 铁血胖兵

只做优质军事内容,让你获得军事知识,充实军迷每一天,一万期的长征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将军奥古斯特·阿德里安发明了第一顶现代头盔,实战证明它能有效抵御碎弹片对头部造成的致命伤害,运气好还能弹开射入角过大的子弹,大幅提高了士兵的存活率。

▲ 一战中法军使用的阿德里安M15头盔

从此头盔便成为军中标配,并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断改良制造工艺和用料,防护性能与任务扩展性都有长足进步,谁敢不戴一定是不想活了。

▲ 谁让你摘头盔还不卧倒的?

刚说完就被爆头了

除了实用价值,头盔也是军旅文化的一部分,有些被头盔救下小命的士兵将其视为幸运物,还认真装裱加以保存,以期日后能为自己带来好运,更是意义非凡的老来乐纪念品。

▲ 美军中士麦昆在阿富汗执勤时被PKM机枪打中头部

幸运的是头盔救了他一命

不过网友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本应该武装到牙齿的特种部队经常不戴头盔,许多官方照片都能印证这一点。

▲ 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绿扁帽成员

清一色不戴头盔,照片摄于2003年3月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已有不少相关讨论,相信小伙伴们也有所耳闻,不过胖兵今天再提此事可不是要炒冷饭,而是试图进入士兵的第一视角,用实际案例和数据重新解读这个疑问。

完全不戴?不一定

首先特种兵并非完全不戴头盔,很多时候他们不仅要戴,所戴款式还很高级。

比如深得俄罗斯特种部队青睐的“电焊盔”——K6防弹盔,因为前几年《绝地求生》大火,这款头盔一夜成名,只不过鲜有细致深入的科普介绍。

K6为苏联阿尔金头盔的复刻版,而后者是克格勃在阿富汗的保命神器,819事件中也曾亮相。这款看起来就特别能防弹的头盔在设计之初并未使用芳纶材料,而是用钛合金冲压壳体,百分百铁憨憨作风。

即便如此它还是能在5米距离上挡住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或5.45×18毫米手枪弹的直射,就是硬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钢铁科学研究所才为其掺入了芳族聚酰胺纤维。

▲ 别斯兰事件中的阿尔法小组

他们的K6头盔并未安装面甲

那东西实在太沉了

再比如法国国家宪兵特勤队(GIGN)所使用的M78F-1头盔,这玩意儿最显眼的特征就是那块巨厚的玻璃钢面甲,5米内免疫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 这厚度怎么着也得有3厘米

特种部队专用的头盔还有很多种,如FAST、MICH等,此处不再赘述,让大家知道他们也是不折不扣的头盔控即可。

▲ 德军也有用FAST头盔

那么问题来了,特种兵啥时候不戴头盔呢?答案很简单,在野战环境中。

这不是头盔的问题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从头盔本身出发寻找答案,而是要从环境和任务性质入手。

对于特种部队来说,他们所执行的任务从来就不是正面杀敌,而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进入对方意想不到的区域,深入敌后攻其不备,所以很少会大摇大摆坐着APC进入战区,潜伏渗透、水下潜入才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 潜水或泅渡并非完全不能戴头盔

但许多士兵选择将其放在背包中,适时再戴

一旦进入自然环境,头盔的不良反应就开始显露。

首先它的轮廓太过明显,直接违背了战地伪装的几条基本原则之一——消除人体轮廓。的确,你可以在上面弄一些伪装降低辨识度,但这并非一劳永逸之良策,因为它最大的问题在于重量。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头盔的重量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特种兵不一样。

除了武器装备,还要带一些诸如定位、探测、远程通信之类的专用设备来完成渗透、破坏等任务。孤立无援时还必须携带比普通士兵更多的补给,尤其是弹药和饮用水,因此单兵负重量非常大。

▲ 图为执行快速侦察任务的澳军士兵

注意他的背包有多大

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减重以降低体能消耗就显得非常必要,人家可是连一泡尿的重量都会计算在内。

举几个例子,二战时美军M1钢制头盔的重量为1.29千克,苏联的SSh-40为1.25千克。至复合材料时代,一顶凯夫拉头盔最轻也要1.4千克,最重的能达到1.9千克,前面介绍的K6加上面罩后的重量直接超过了4千克。

▲ 经典电影《锅盖头》

片中美国大兵都戴着PASGT防弹盔

光从纸面上看,你也许会认为区区几千克并不算重,但是当你戴着这样一顶头盔快速移动时可就没有看起来那么轻松了。

重量反馈所产生的累赘感会加速体能消耗,长时间穿戴还会产生严重的不适感,你看那些大兵一场恶战下来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啥?不是喝水,而是摘头盔。

正因如此,广大特种兵更喜欢轻便的奔尼帽,伪装遮阳一并满足,最关键是轻便。在不需要抗线的特种作战中,牺牲掉未必能派上用场的防护力换取时刻有效的灵活机动是非常划算的。

▲ 越南战争中的美军远程侦察兵

照片摄于1968年

折中的办法

奔尼帽虽好,但它也有适用场景的限制,一旦进入巷战,奔尼帽本身的伪装属性就没用了,而城市的作战环境有时要比野战条件更为恶劣,子弹、弹片不会被树木和泥土吃住,反而会溅起许多水泥碎块,隔着衣服都崩得人生疼,不戴头盔还真不行。

当然,特种兵不是只加力量或敏捷属性的愣头青,相对兼顾一下的办法也是有的。

在电影《黑鹰坠落》中,三角洲部队并没有和游骑兵一样戴PASGT凯夫拉头盔,也没有顶着奔尼帽裸奔,而是戴了民用的Pro-Tec滑板盔,兼顾减重和防撞,虽然还是没有防弹能力,但挡挡碎石块小螺丝啥的也完全足够了。

▲ 《黑鹰坠落》片段,三角洲精确射手救援飞行员

注意黑色的PT滑板盔

这个细节并非电影杜撰,而是还原了真实情况。

海豹突击队也喜欢戴这种滑板盔,因为有些任务既需要快速行动,也不能在把负重配额全让出来提升防护,所以防护效果差一些但更加轻便的护具也可以接受。

▲ 阿富汗战场上的海豹突击队员

头戴PT滑板盔、身穿DCU沙漠迷彩

手持装配ECOS-N红点瞄准镜和

M203榴弹发射器的M4A1卡宾枪

照片摄于2002年

不只是特种部队,对轻量化同样有很高要求的伞兵更早的意识到重量一定与灵活性成反比,所以专门设计了适用于空降作战的头盔,如二战纳粹德国的M36伞兵盔。

M36由极具代表性的M35改良而来,设计师将用于遮阳和增大防护面积的突出部去掉,以降低着陆时因磕碰而伤害颈部的风险,同时减小被风面积,并开创性地使用了四点式固定颚带,整体结构十分紧凑,当然代价就是防护效果要逊色一些。

▲ M36伞兵盔

直到今天,用精简结构、降低重量的方式来换取灵活性,仍是空降和特种作战的共同需要,所以我们经常能在现代特种兵身上看到当年伞兵盔的影子。

▲ Pro-Tec公司嗅到商机后专门设计了军用型号

图为佩戴军版PT盔的海豹突击队员

照片摄于2001年

结语

特种兵戴不戴头盔从来就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只能结合现有资料与视频图片倒推出一些信息进行分析。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头盔依然是特种部队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至于戴不戴、怎么戴,这取决于任务类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