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年节,总是传统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时间。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开始感慨这种氛围越来越淡了。
那么曾经,每遇年节,大家都会做些什么呢?
©张爱学
正月十五丨元宵节
对元宵节最深的印象,就是花灯和灯谜,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汤圆。
小时候的元宵节花灯会上,各种各样的花灯总是让人目不暇接。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可爱的小动物,到花花草草,如果能提一个小灯笼,一定能得到一大群小朋友的艳羡。
唐朝元宵节人们放灯祈愿,明清则更流行上城头摸门钉祛百病。
▲ 放 灯(唐)
▲结羊肠(元)
▲走百病摸门钉(清)
▲走百病上城头(明)
▲猜灯谜(清)
▲ 请紫姑神(清)
清明节
柳芽绿,杏花落的时候,清明就到了。
清明祭扫是件严肃的事情,大人们做起来一丝不苟,对孩子来说,却是路边嫩绿的柳树更吸引人。崇尚武力的辽有射柳习俗,到了清朝,清明前后卖柳条的稚嫩声音就响彻大街小巷。人们把买来的柳条插在门上,用以避邪。
▲担酒上坟
▲祭 扫(唐)
▲卖柳条(清)
▲射 柳(辽)
佛诞节
四月初八佛祖生日,所以称“佛诞节”,又称浴佛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
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为佛教徒通常在这一天以浴佛的方式来纪念。
东汉时佛诞节仅在寺院举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流传至民间。
▲浴佛节(唐)
端午节
五月仲夏,是一个瘟疫多发的季节,所以人们挂菖蒲,艾叶,以祛病防疫。因为这一天五毒出没,所以人们也会喝雄黄酒,为小孩子挂上五色线以祛病防疫。
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舟是普遍习俗。
▲斗 草(宋)
▲斗百草(明)
▲挂五彩线(宋)
▲饮菖蒲酒(明)
▲挂钟馗(清)
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苏州有晒书的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拿出来晒,可防虫蛀。
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
▲晒书翻经(金)
七夕
七夕是有情人的节日,也是女子乞巧男子求功名的日子。
这一天,女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向织女星乞智巧,祈求或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所以在这一天,读书人也会“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染红指甲(宋)
▲蛛丝乞巧(唐)
▲穿针比巧(宋)
▲ 丢巧针(清)
▲ 拜魁星(清)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中元节原是小秋,是农作物成熟的时节,民间要用新收的农作物祭祖,向祖先报告收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此外,中元节还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 盂兰盆道场(元)
▲放湖灯(明)
▲荷叶灯(清)
▲鸡冠花供祖(清)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拜月节、团圆节。
中秋月圆,也兆示着人的团圆。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中秋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
▲走月亮
▲供兔儿爷(清)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重阳天高辽阔,菊花盛开。人们总会登高寄思,饮菊花酒来庆祝这个节日。
▲ 饮菊花酒(晋)
▲登乐游原(唐)
腊八
相传释迦牟尼在腊八这一天成道,所以腊八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这一天,人们会用很多谷物豆子煮腊八粥、或者用醋和大蒜泡腊八蒜。
腊月是临近新年的一个月,童谣里,有“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样的句子,过了腊八,人们就要开始做过新年的准备了。
▲喝豆粥(清)
风俗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基调。
这些风俗,虽然有些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其所代表的美好祝愿,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来源:拾文化)
今天是大年初二
小编温馨提醒
道路湿滑,回娘家的各位亲,
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