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期待】鬓未霜,梦还长——2017修身KPI两不误!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04 10: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马川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一个搞科研,只想到在专业期刊发表文章的我,于2016在识局上撰写了我人生中第一篇讲述个人心路历程的文章—— 《远去西南,我向深圳房价投了降》

我常想这样的文章能起到什么作用,看了文章下面读者的评论和互动,多少有了些答案。通过文章讲述的真实故事,有些人得到了慰藉,有些人鼓舞了斗志,有些人体验到了胜利者的喜悦……作者本人又得到了什么?

一是满足了表达欲;二是,通过和读者互动,看透来时路。放个卫星,还能窥见国内众生之事态。识局,这个平台真好。

我的2016年,改变和调整是这一年的关键字。有改变,才有丰富的人生,也才有东西可写。如今已没有当初决策时的那种惶惶,讲述起来倒是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有一种在讲别人的故事的快感。




改变篇:当计划赶不上变化

当初大学毕业找工作时,还真没有觉得要好好挑一个城市,然后安定下来。房价问题也没有过多考虑,就直接南下深圳了。工作一两年之后,才有了买房的计划。计划下来,买房不难啊,不出五年就可拿下,包括之前房价年涨幅并不小,这些都考虑进去了的。

“3.11”暴涨之后,买房计划崩盘了。事实上,不考虑所有权,我的居住条件一直都很好——市中心、山脚下、农批就在路对面、停车位随时有、两房一厅满足刚需。可就这样,还是被全社会处处都在讨论买房的风气搅得心情低沉。坐在食堂吃饭,充耳皆是买房事。

深圳这个城市,本来就是个金钱热土,上空又弥漫着房产爆炸后的浓烟。一个普通的科研小青年生活在这里,安能自得?!写了这首《江城子》之上阕:

闹市高楼半方桌。无所事,读东坡。车鸣嚣嚣,清词何以作。

道是心静自超然,功利世,常沦落。

适应不了,那就改变。改变,要想不伤筋动骨,就得有机缘巧合。上天还是心疼咱,2016年初通过公司内部流转竞聘到了成都。通过此次竞聘,也让我知道了不少同事抱有同样的打算,只可惜只有一个名额。如今看来,结果其实并无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到了成都,二话不说,我先买它个房子。按照过来人的说教,要跳起来买。发狠一跳,入手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房子,然后半年时间涨了50%以上。其实我不在意涨跌,只是想起来有些后怕,当时不买如今又望洋兴叹,深圳的劫又在成都轮回。在中国,如何安身是不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活?那我也是个高手了。




调整篇: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很难主动去改变,因为改变之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重新适应。像换一个城市生活这种改变,无论好坏,都需要时间去磨合自己的人生齿轮,在新的城市轨道上转动起来。费了半天功夫和孩子搭建的积木城堡,孩子一个顽皮,城堡垮塌得只留下地基。在工作上,基本也是这样。

地基就是基本功、拿手活,上面的人情世故、排辈论资或多或少需要重新构建。但,这些都是力所能及之事,只是需要些时间而已,无所畏惧。

成都的生活怡然自得,这种生活氛围很适合科研工作者。下了班,要么步行要么共享单车回家。路径一个广场,小贩放一个大水桶在中间,小孩们租来水枪,欢声笑语游乐场便是。傍晚,府河桥上,排排坐满了乘凉的人,远处看去,像电线杆上栖满了小鸟。上下班的路上,不再是匆忙和拥挤。骑着车或者步行,不带耳机,只游离般的冥想,不一会就到了公司或家的楼下。

深圳的好,自然是要回忆的。常年的蓝天白云,井然有序的交通,等等。特别是冬季的成都,雾霾天漫漫,时常怀念深圳的好。这是不是照应了改变多少是要后悔的套路?

在《远去西南,我向深圳房价投了降》的互动中,很多读者批评了我“性格的弱点”——短视而无远见、贪图眼前而不顾及后代等等。总之,很多人认为我要后悔,或近在眼前,或等孩子成人之时。我虚心接受这些批评。记得刚工作那会,受了很多批评,但工作的才干在增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多年未能听到如此入木的批评了,那就希望生活的才干也会提升罢。

从深圳来到成都,目前已有大半年。刚到成都不久,写了如下文字:

海是海,河是河;

一个辽阔了天空,一个蜿蜒了大地;

我怀念大海,我向往江河;

一个寄托理想,一个美好生活。

对于工作上从头开始的艰难,写了如下文字:

今闻蜀冬是寒冬,杏黄枝已秃。想南粤,正清凉。

古来事事皆无常,何来尽惆怅。鬓未霜,梦还长。

改变后,不是回答后悔不后悔便可道尽其中味。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人生变得丰富了。如今来到成都,以后也便只在这里了?鬓未霜,梦还长!




总结篇:穷则修身

时光如梭,倒不是说在成都过得比在深圳时快一些。其实,当初如果仍然坚持在深圳,住在公共租赁房里,克服心理上对金钱的迷乱之后,自然也生活得很好。无论在哪个城市生活,在普遍的物欲横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事态下,做到穷则修身,也便怡然自得了。

只不过,你修身时,容易被别人视为退缩和无能。人是社会人,要做到无视别人的评论吧,其实也不容易。通过识局平台上众多小人物经历中读者的评论,可以看到,在我国人一世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依旧很单一。

论身外金钱的多少,而不论个人之内在涵养;对于别人人生中的各种选择与经历,只有对与错、得与失的评判。这与中国重道德与真理灌输,不重思辨的教育理念有关。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在《南方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国的作文教育拉低民族智商》讲得很透彻,可以读一读。

阅读,博览群书(偏向人文社科),是我选择的一种修身之路。虽已坚持多年,但从2016年自身的心路历程来看,不说做到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就是达到毛泽东同志的“这边风景独好”的境界也有不少距离。

2017年,修身和KPI两不误。误,也误不得修身。

补上上述《江城子》下阕以搁笔:

高台凭栏少年啜。一卷烟,神伤处。烟霾瘴瘴,何足挂心肚。

待到春风沐锦城,云雨净,花簇簇。





识局2017春节特刊全集:


【告别】图文怀念父亲最后的时光


【温暖】家乡是什么?是年轻时的不情不愿不耐烦,和中年后的频频顾盼


【坚守】乡村创业者自述:20多年,在贫瘠的大雾山上赶碾是什么感受?


【爱情】异乡的春节


【目光】祖坟里的传家宝


【追忆】假若昨日再临


【纠结】是走,还是留?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 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 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