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海尔创始人、海尔集团董事局名誉主席张瑞敏坦言。
短短一句话浓缩了海尔40年发展史——波谲云诡的商业海洋里,海尔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物联网生态企业,靠的就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并将此内化为海尔人的集体共识。
12月26日,海尔迎来创业40周年纪念日。当天以“进化有缘起 生态无边界”为主题的海尔集团创业40周年纪念会暨未来十年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青岛举行。上述那句话,便是张瑞敏会上发表的《四十年风雨兼程 四十年永恒追求》的初心寄语中的一句。张瑞敏还回顾了海尔发展过程中的三大转折点,以深刻的洞察层层剖析,诠释了海尔持续进化的内在动力。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在演讲中,描述出海尔不同的侧面——“三个海尔”,即世界的海尔、进化的海尔、生态的海尔。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海尔持续领航的40年,同时也是自主人、自组织、自进化迭代升级生态的漫漫之路,更是海尔“从种子到大树,又从大树到森林”的蜕变史。
海尔回顾40年发展史之际,还明确了未来再造一个“新海尔”的发展方向。
从濒临倒闭到世界级品牌:不断重生、持续崛起
刚度过的40周年纪念日,对于海尔的意义非同寻常。2024年,被张瑞敏定义为海尔的第三个转折点之年。
从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蜕变成知名全球化企业,海尔经历了40年的漫长蜕变,期间三大转折点成为其一路走来的醒目注脚。1984年被看作是重生的转折点,2005年则是新模式的转折点,2024年为新引擎的转折点。
当下的海尔,在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梁海山看来,可以用三个“一”来呈现:一个全球化企业、一个世界级品牌、一个全球引领的管理模式。
海尔在40年间进入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美国、日本、巴基斯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成为行业第一。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海尔已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一。
2024年,海尔全球营业收入逆势攀升,创立至今,海尔全球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4%,累计创造利润为2986亿元。如今海外收入占其总营收比例达53%。
海尔在全球供应链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出色的全球市场覆盖能力、强大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及跨国运营专业能力,都在海尔身上集中呈现。
目前,海尔在全球4大洲、20个国家建立了35个工业园、163个制造中心,其中海外建立了15个工业园和60个工厂;打造了全球家电行业“首个”灯塔工厂,目前已有9座灯塔工厂和1座可持续灯塔工厂,成为全球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中国企业。
“封闭在国内市场创不出真正的世界名牌,走出去有风险,不出去风险更大。”海尔认为,因此其率先以创牌不贴牌的理念融入世界,1991年,海尔便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
海尔先“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硬骨头”,后进入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直到2016年,其在海外市场才实现了盈亏平衡。为了实现创中国人的世界名牌的梦想,海尔整整坚持了25年。
2020年以后,海外品牌溢价的效应逐渐凸显。如今,海外市场每10台中国品牌家电中,有6台以上是海尔。在“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中,海尔已连续6年蝉联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
这背后是海尔对全球自主创牌的坚持。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级品牌战略:推出高端品牌“卡萨帝”,在中国超越欧美日韩家电品牌,连续八年蝉联高端家电TOP1;推出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已进入中国54万个家庭,每个月为用户提供超6亿次智慧生活服务;推出生态品牌“卡奥斯”,全球首创以大规模定制为核心、引入用户全流程参与体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6年蝉联国家级“双跨”平台第一。
科技创新上,海尔在全球建立了10大研发中心,拥有2.4万名研发人员,链接了全球超过25万名行业专家,主导和参与发布国际标准109项,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所谓重生是不断重生,所谓崛起是持续崛起,没有创业创新精神不可能永远做下去。”张瑞敏对企业进化史总能保持清晰认知。
自以为非、战略进化:“从种子到大树再到森林”的生态演进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当中说,因为你抛弃了酒神,梦神也就抛弃了你。尼采从古希腊的悲剧中总结出酒神精神。
有一次,张瑞敏到国外去,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高管跟他说,“我们企业发展得很好,是因为我们有酒神精神,你们有吗?”张瑞敏告诉他,“有啊,我们的酒神精神就是自以为非。”
回溯海尔不断重生、持续崛起之路,1984年,张瑞敏接手海尔,面对的是147万元的亏空和人心涣散的工厂。第二年,他带头砸毁76台有瑕疵的冰箱。这一砸,创业创新精神如同一颗顽强的种子,便深深植入海尔基因。
海尔总是能自我革新,甚至在成功时否定自我、涅槃重生。2004年,海尔营业收入破千亿元,距离当时的《财富》500强仅一步之遥。在暂时性风光与长久发展之间,海尔选择了后者。
一个全球引领的管理模式,坚持人的价值最大化。
2005年是海尔40年演变史中的第二个转折点。海尔摈弃经典管理模式,创新人单合一模式。“大企业病”难题,是海内外知名巨头企业的统一病灶,海尔选择了人单合一模式这把利刃,来打破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用户之间的重重边界,将员工从传统执行者角色转变为充满激情的创业者,让每一位员工都能直面用户需求,自主决策。
人单合一模式的创立是海尔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它标志着海尔从传统制造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
人单合一模式并非凭空而来,那之前,海尔从未停止战略进化,从自主管理班组、日清工作法,到“市场链流程再造”。
如今,人单合一模式已经实现了从1.0到2.0的进化。这无疑是周云杰演讲中提及的“进化的海尔”的最佳注脚。
“从种子到大树,又从大树到森林”,海尔的生态即是海尔发展的方向,也是海尔不断进化的土壤。海尔首创的场景品牌“三翼鸟”,链接了500多家生态资源方,为用户提供全屋智能场景解决方案,还催生了食联网、衣联网等新业态,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场景化体验。海尔生物则运用数字技术,在超低温冷柜物联网基础上,创新了血联网、疫苗网等生态。
生态产品不断涌现,背后是海尔创业生态的蓬勃发展。
创业平台不只对海尔员工,还面向全球的创业者开放。目前海创汇创业者平台上,已汇聚了106万个创业者,3.5万家创投机构,6万多个投资人,2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数万家服务机构,平台上的创业成功率达到50%,是行业平均的5倍。目前平台上已孵化了12家上市公司,7家独角兽,107个瞪羚企业和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世界是海尔的舞台,进化是海尔的基因,生态是海尔的追求。”周云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