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科研究
清科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众多的有限合伙人、VC/PE投资机构、战略投资者、以及政府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投资银行、研究机构等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旗下产品包含:清科报告、定制咨询、私募通、私募管家、评价指数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涉春节档,600余个账号被禁言! ·  18 小时前  
四川日报  ·  除夕夜,张某华被拘! ·  2 天前  
四川发布  ·  早安四川丨万家灯火团圆时 ·  4 天前  
四川日报  ·  手慢无!四川日报第一波现金红包来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科研究

没有新周期,只有新思维

清科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9-05 18:15

正文

来源:投行大师兄(ID:touhangdashixiong)



今年以来,一场由任泽平发起的,被他称为“史诗级”的“新(xin)周(si)期(bi)论(da)战(zhan)”,搞得朝野轰动,鸡犬不宁。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中国经济究竟好不好


中国经济究竟好不好,向来都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这本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自从“好斗”的任教主加入宏观界,这个江湖就再也没有太平过。

今年年初,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对中国经济十分悲观。学院派代表许小年认为“中国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姜超(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经济已至“繁荣的顶点”,建议人们未来几年“现金为王”。刘煜辉(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从债务周期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钝刀与剃刀”说,认为未来几年的日子将会非常艰难;证券研究界的泰斗李迅雷也认为,尽管一季度经济数据靓丽,但是因为“可怕的时滞”,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不容乐观。

此时,任泽平(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单枪匹马,振臂高呼: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对于股市,他大胆提出“战略看多A股结构性牛市”,认为“每一次回调都值得买入,每一次回眸都令人心动”。

此言一出,很多人都怀疑任教主“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连傻子都能看出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百业凋敝,你哪来的自信?”而,每当看空观点一出,就会在朋友圈疯传。

第一回合,经济空头完胜!任泽平被鄙视。

然而,生活总比艺术更戏剧。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总量为381490亿元,同比增长6.9%,大超预期。股市中,消费、金融、周期股拔地而起,走出了结构性牛市。如今,沪指突破3300点,“全面牛市已来”的声音越来越多

这下子,轮到任教主嘚瑟了。7月31日他发文表示“硬着陆和繁荣顶点证伪,新周期持续验证”。8月3日凌晨他又不忘补刀“新周期崛起,繁荣顶点和可怕时滞完败”。

尽管数据打脸,但是空头依旧不依不挠。

空头司令刘煜辉的一篇演讲稿再次刷屏,他提到:过去10年,中国经济周期完全来源于“房地产+基建”,而这二者又受制于债务,所以“根本不存在新周期”。所谓的“新周期”,不过是垄断托拉斯,价格同盟,计划配额等老故事。完全不值得一辩。

在《不要用显微镜来寻找经济周期拐点》一文中,李迅雷认为,“每年都有不少学者宣称当年将是新经济、新周期、新金融的起点,或者资本市场牛市的起点……是划时代的、或里程碑式的。然而事后证明,并没有出现什么拐点。有些人,对短期波动看得过重,误把浪花看成浪潮。”

反击最狠的是格隆,虽然他没有参与上第一回合的论战,但是这一次的表现相当不俗。在《究竟什么样的远方,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的爆款文章中,他毫不客气地说“从2011年开始,但凡中国经济有复苏苗头,就总有人跳出来高呼中国经济走出了新周期。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投政治的机。”

当然,任教主也不是吃素的,他怼的也毫不留情,他说:“新周期”一开始充满争议但最终完胜,经济空头一开始广受追捧,最终一败涂地,现在只剩下嘴硬。

二、究竟谁赢了?


看完热闹,冷静下来,你一定想问:他们吵啥呢?最后,究竟谁赢了?

要想看懂一场辩论,我们要学习几十年前中国的外交策略——求同存异。

我们先看,他们都认同什么?

空头们之所以对经济悲观,是因为从需求侧来分析,用GDP这个数值来考量,未来经济并不会有太大起色。

实际上,任泽平也没有否认,他一再强调:“经济中期L型、短期W型。”

可见,在需求端,多空双方意见基本一致。

那么,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

有人认为,分歧在供给侧。

因为,任泽平一再强调,“新周期不是需求U型复苏,而是经济L型下的供给出清。新周期的核心是从产能过剩到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强者恒强。”

但是,对于供给侧发生的这些变化,空头们也没有否认啊!

在我看来,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分歧。如果非要说分歧,那就是对于“新周期”这个新造词定义上的分歧。任泽平认为,新周期是供给侧的新周期。而空方坚持认为,教科书上的经济周期都是针对需求端的,哪有什么供给侧周期之说?

所谓的“史诗级”论战,在我看来,就是一场闹剧——那些经济学家们费尽思量,穷尽才华,辩了半年的,只一个概念的定义而已


三、不谈新周期,谈谈新思维


所以,讨论究竟有没有“新周期”毫无意义,但从这场辩论中体现出来的“新思维”却值得玩味。

历史一再证明,“经济学家大多不会做投资”。西方经济学的祖师爷、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在股市中两度濒临破产。所以,听经济学家的建议做投资,很有可能把裤衩都输掉。

就连巴菲特也曾在2014年的年度股东信中说:“形成宏观的看法,或者听别人的宏观或市场预测,纯属浪费时间。”

真不是我故意贬损这些让我高山仰止的前辈,这是因为:经济学家们大多是“经济学思维”,而做投资却需要“金融学思维”。

经济学思维更多在阐述一个客观现象,更关注总量的变化,所以他们会用很多的数据和理论来证明:经济糟糕透了,现金为王吧。你看,数据权威,逻辑严谨,完全没毛病。

而金融学思维,却要“从数据和逻辑出发,基于有效市场理论,通过边际变化来寻找超预期,挖掘投资机会”。所以他们的结论是:虽然总体上很差,但情况正在好转,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简单来说,经济学思维关注“速度”,而金融学思维关注“加速度”;经济学思维关心“现在是什么”,金融学思维关心“有哪些变化”。经济学思维很容易被大众认可,并形成一致预期;金融学思维往往作为少数派被“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最后“追不上”。

所以,我们常说,做投资不仅要有经济学思维、管理学思维和会计学思维去了解客观事实是什么(第一层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金融学思维(第二层思维)去判断事情在如何变化

通过这场论战可以看出:因为思维不同,哪怕拥有同样的数据和逻辑,得到同样的结论,但是给出的投资建议却会迥然不同。

所以,任泽平并没有赢在“新周期”上,而是赢在了“新思维”上。


结 语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任泽平拥有其他经济学家所没有的金融学思维?

答:在投资圈这么久,难道你没看出来,他只是混在宏观圈的策略分析师吗?

当然,也会有人说,做宏观的,又不是做策略分析的,为什么要给投资建议?

答:数据再好,逻辑再对,却没有商业价值,做宏观研究的意义究竟何在?

最后,还是要声明下:我并不是任泽平的拥趸,也不支持新周期。其实,他本人也曾因为“经济学思维”,与大众形成“一致预期”而惨遭打脸,被骂为“任二炮”,并被证监会点名批评。

我所支持的,只是一种新思维:叫金融学思维,也叫第二层思维。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属投行大师兄(ID:touhangdashixiong)。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END


MORE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