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月,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绽放。在成都崇州市白头镇冉启斌的田园农庄,柚子树下,记者拨开一片土,几十只红白相间的小蚯蚓在土中蠕动。别小看这么多的小蚯蚓,这却是一个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0年里不懈追求的“成果”。
“土而奇奇而土土中有奇,好生活生活好好好生活。”这是冉启斌土而奇农庄里川西小院门上的对联,横批:健康生活。寥寥数语,凝聚了他对土地对生活的15年寻索。
在冉启斌的农庄里,品种各异的3万多只土鸡在500多亩柚子树下刨土啄食。当记者在林中穿行时,却几乎闻不到一点鸡粪味。问其原因,冉启斌说,白天鸡在林子里吃的是青草、蚯蚓,产粪量也小,即使有粪便也是青草味,夜间在鸡圈里产生大量鸡粪,我们会及时把粪收集起来腐熟喂蚯蚓、堆沤有机肥。
记者捧起一把松松的黑土,数了数,一把土里竟然藏着27条大小不一的蚯蚓。“树下养鸡种草,鸡吃青草、虫子、蚯蚓,蚯蚓吃鸡粪,青草拿来喂鱼,农庄里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则变身沼气。”冉启斌说,这条绿色生态循环链不仅能省去果园化肥和农药投入,使水果更加有机,还可为每只鸡提供生长所需的青草和2000多条蚯蚓。
为探索这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他花了10年心血。
2002年从部队转业后,冉启斌说服妻子在白头镇流转土地建起土而奇农庄,开始探索循环农业。刚开始,农庄选择的是“梨树—牧草—山羊”链,结果是失败接二连三,养羊入不敷出,又改养鸡,哪知这些鸡吃叶吃花还吃梨……
好不容易找到“鸡”“果”相安的柚子树,新麻烦又来了,农庄放养的土鸡经常飞出园子。冉启斌反复揣摩后,建了一条60公分高、鸡飞不去又不影响观瞻的通透隔离网。“冉氏发明”也随即传开,许多养殖户纷纷效仿。
又来了难题,优质难优价,大量农产品上市给他带来的最大烦恼是“卖难”。由于循环种养对土地和时间的占用成本过高,农产品价格远高于市场,加上没有知名度,消费者不买账。“鸡蛋大量坏掉,只能用来养蚯蚓,看到银子变成水,那才叫伤心啊。”冉启斌说。
绝望中,20多位朋友出面担保,为他贷款200万元做最后一搏:与沿海厂商合作,引进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农业体系;邀请消费者参观体验产销过程,感受绿色生态循环理念;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不断扩大会员消费群体……
经过这么多的“折腾”,土而奇终于迎来了转机。2012年,亩均产值突破5万元,相当于同等面积粮油作物的20倍!“鸡—蚓—果—草农业循环利用技术”还获得了当年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崇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成龙告诉记者,冉启斌探索的正是崇州大力实施的农业供给改革试验。2013年以来,崇州市整合、撬动各方资金40多亿元,建成了10万亩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以水改土”,力求生产更多符合绿色生态标准、满足人们“优生活”需求的高端农产品。
而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在农业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发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又燃起了冉启斌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的追梦新征程——以“农业 ”叠加更多业态,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的融合效应。
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水渠,将田园里的荷塘、湿地、小溪等水体联结起来,形成河水封闭循环系统,既保障了生产、生态用水,又增强了游客的亲水体验。依托生态种养基地的良好口碑,田园农庄特色旅游正给土而奇带来丰厚收益。“去年农庄实现产值3600多万元,利润上升25%。其中田园生态游就贡献了三分之一。”冉启斌说。
抬头望去,正在装修的“优质农产品体验馆”格外醒目。“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就业、合作经营等方式,我们已带动六七百户农民增收。今后还想与周边更多人共享,包括体验优生活,大家一起发财嘛。”冉启斌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