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数据支持: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最近,一张图片在全球各大媒体疯传。
那是在新德里举办的G20峰会晚宴邀请函,上面赫然写着:
Bharat总统邀请您于9日出席G20峰会晚宴。
什么情况?
这次的东道主不是印度India吗?Bharat是哪个国家?
原来,印度是借着G20峰会的东风,决定改国名了……
据《经济时报》和《今日印度》等当地媒体,莫迪将于9月18日-22日的特别会议上,提出把国名India改为Bharat的决议。
对此,反对党提出强烈抗议:
我希望政府不会愚蠢到放弃印度的名字,‘印度’在几个世纪以来已经积累了无法估量的品牌价值。
好家伙,连品牌价值都说出来了。
印度讽刺漫画,莫迪:我是Bharat首位总理,尼赫罗的灵魂在看着他
好好的国家,怎么就要改名呢?
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
其实,许多媒体将Bharat翻译成“巴拉特”,是不准确的。
这个词汇,在古代中国有个更形象的译词——
婆罗多
。
和古代中国一样,华夏先民称母亲河为“河”,那时的河水十分清澈、并不黄。
古印度人,则将印度河称作“大河”,发音是Sindhu。
比如在唐朝以前、佛教在中国大兴之前,我们对印度的官方称呼,一直都是
“身毒”
。
公元前517年,印度河流域被波斯皇帝大流士征服,成为波斯帝国第二十个行省。
波斯人对“S”的发音不习惯,就念成了Hindu。同时,在古波斯语中,对统治的地区会加上“斯坦”的后缀。
于是Sindhu变成了Hindustan,即印度斯坦。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印度行省。直到今天,这依然是西方人对印度的别称。
就像中文互联网上,许多人把日本调侃成中国的“日本省”一样,实际上就是骂人。
欧洲部族林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可能因为口音问题,Hindu莫名其妙又成了Indu。
等传到了最西边,一个叫英吉利的小岛上,最终演变成了India。
这就是最近几百年,印度一直被叫的官方名字,它是英国殖民者强行给起的名字。
别看许多印度精英人士,仿佛对英美文化极为崇拜,并不以被殖民的历史为耻。
当地土著的印第安人,几乎被屠戮殆尽,成了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
据统计,1880-1920年,英国殖民者在印度造成约1.65亿人死亡,整个印度的预期寿命,从26.7岁下降到21.9岁。
你要知道,1920年全球人口才16.6亿,1.65亿人死亡是个什么概念?
要不是英国殖民者人数太少,印度人太多,他们早就和印第安人一样,接近灭种了。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在《不需要战争》中说出一句经典永流传的话:
印度人死光之前,我们大英帝国决不投降!
同时,据史学家估算,英国在印度掠夺的财富,至少高达54万亿美元。
而印度,则从一片富饶之地,成为全球最穷的国家之一,GDP从占全球25%降到了2%。
英国人均GDP突突突往上蹿,印度就一直趴在那儿没起来。
总之对印度人来说,India这个词,代表着屈辱的历史。
更何况,它还源于另一个更侮辱人的词汇,Hindustan。
自信心爆棚的印度人,当然要踢开那段屈辱的历史,摘掉生锈的项圈。
2022年,联合国同意将土耳其的英文名从“Turkey”改成“Türkiye”。
Turkey,在英语中指的是火鸡、愚蠢的人、严重失败的东西。
来源:百度百科
既然要改名,
为什么要改成婆罗多,改回“身毒”不好吗?
其实上文都说了,身毒Sindhu这个词,指的只是印度河。
更何况,印度河基本就不在印度境内,它主要位于巴基斯坦。
India要是改成Sindhu,但Sindhu这条河又不在自己国内。
其实,印度的真正国名,从来只有一个——婆罗多Bharat。
Bharat来自古梵文,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其中摩诃是“伟大”的意思,婆罗多则指的是创立印度的“婆罗多王”。
婆罗多王统治的地方,叫作Bharata,即
“北方雪域和南方海洋”
之间的土地。
就像中国古人认为,中原处于天圆地方世界的中心,所以咱们叫中国。
总之这个词,既承载着古印度的文化,也形容了国家的地理方位,更不涉及屈辱的文化。
尤其是对莫迪政府而言,Bharata这个词,实在是太友好了。
众所周知,莫迪的“印度人民党”(BJP),是个充满着浓重印度教色彩的政党。
他抛弃曾经国大党团结穆斯林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大搞民族主义,宣称:
印度是印度教的印度,不是印度人的印度。
这样一来,就能把十二亿印度教徒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这是莫迪的基本盘,试图将政党与宗教深度捆绑,进一步贴近“神权政治”,通过人、党、神的三者结合,赋予自己更大的权力。
8月15日,莫迪在印度建国76周年庆典上,定下
“Amrit Kaal”
目标,大概意思是黄金年代。
他说,到2047年,也就建国100年的那一年,印度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这是个宏伟的决心,我们要用所有的力量去实现它。”
他鼓励所有20-25岁的青年,在接下来二十多年人生的黄金岁月中,实现“印度梦”。
2021年,印度经济体量超越曾经的主人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7年,印度经济将超越德国和日本,仅次于中美两国。
前一段时间,我们经常讨论: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是红利还是陷阱?
自1964年至今的半个多月世纪里,印度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2400万左右,三代人的数量规模相差并不大。
这就导致,他们的年轻人数量超过50%。同时也意味着庞大劳动力市场和内需市场。
自从喊出“免费”教育的口号后,印度大学数量一路飙升,目前已经达到8410所,比美国还多2000多所。
虽然只有10%到20%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会说英语,但你想那也是两三亿人,单拎出来都能排到全球人口第四大国了。
至少,作为新一轮工业转移的承接地,印度是完全够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