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诠资管
大资管领域战略信息提供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认知天性》为什么难读以及解决方法 ·  5 小时前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在线课程2025春季班招生开 ... ·  23 小时前  
壹心理  ·  身体有这些症状,说明你心理出问题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诠资管

信托投资的9个误区

诠资管  · 公众号  ·  · 2024-05-29 20:00

正文


这两年的爆雷狂潮,让投资者对信托投资的热情降温了不少。对投资者来说,是时候在抢购狂潮中冷静冷静了。我们分享信托投资的九大误区,供参考。

来源丨 承家族办公室
01
不保本保收益就坚决不买
刚性兑付,是指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的要求。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这是我国市场上刚性兑付的本质,但是实际上我国并没有任何一项法律条文要求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一行业习惯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宽松,资本机构为争夺资金的结果,结果就演变为当下一个行业不成文的规定。
以往的100%刚兑,让很多投资人觉得信托是零风险的,就应该保本保收益。然而,这恰恰是《信托法》所不允许的。
根据信托法规定,信托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最低收益。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金融骗局,让投资人知晓资金去向。
如果有人说,某一款信托产品是一定“保本保收益”的,这其实属于违法行为。
02
哪款收益高买哪款
同样的“刚兑神话”,让不少投资人在选择信托产品时,信奉预期收益率压倒一切。但是,高收益必然带来的是高风险。在募资对象明确的状况下,一款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大小,关键在于:
1、风险控制手法是不是完善 :比如质押、抵押、连带、保证人、劣后级设定,每多一项回报率都会受影响。
2、每项风险控制方式的实际水平 :如质押率,质押率为60%的产品,回报率通常会比抵押率为80%的要低。
这不是在排斥高收益产品,而是需要投资者和理财师在筛选产品时,对高收益的来源、风险进行评估分析。
03
只买银行渠道的
相比信托,银行被大众信任的程度毫无疑问更高。因此,很多人买信托喜欢从银行渠道购买,以为这会有银行的信用背书。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相反,信托对于银行来说是代销业务,按监管要求,不对产品做任何形式的保障。一旦信托产品出问题,按照规定,银行是不承担风险法律责任的,一切由投资者自负。
04
拒绝长期产品
目前的信托投资,投资者在产品的期限上,对中短期有着严重偏好。往往12个月~24个月的产品最为畅销,2~3年以上的长期产品却鲜少有人问津。
这跟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观念有关。
但信托所涉及的业务,都不是短期内能结束的。购买短期产品,对投资者来说,首先影响的是收益问题,其次,也不利于长期理财观念的培养,时间与复利是投资的好朋友。
05
对房地产信托反应过激
近几年,房地产信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很多项目都被一批投资老手抢购。但如果在以前,一提到房地产信托,很多人是视而不见的。
同样,现在也仍有不少人对地产态度过激,觉得全是资产泡沫,对它极力排斥,在国家几轮对房地产信托的加紧调控中,更是一片人心惶惶。但可观的投资收益,加上完善的风控,好的房地产项目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6
信托公司越大的越好
初入信托者,对信托产品大多都一知半解,只知68家信托公司。因此,通过判断信托公司实力确定自己的投资方向,资本雄厚、规模大的信托公司,所发行的信托产品一定是更优质的,一度成为了投资者的信条。
但产品好不好与公司规模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一款信托产品的好坏,从本质上来说,要看整个项目的运营及产品的结构设计。另外,实力强的信托公司往往存在品牌溢价,产品更“贵”,收益相对更低,这是一种取舍。
07
只信政府背景产品
政信产品一直是信托投资的热点,为什么?因为有政府背景。在老百姓看来,政府不会赖账,如果政府都不可信,还有什么可信呢?
2008年和2012年,中央出台4万亿计划刺激经济,向信托融资进行地方基建,大量政信产品涌出,由于该类产品有隐形的政府信用,一度被疯抢,成为香饽饽。
这也造成了不少投资者只买政信产品。实际上,不止政信,其他类产品也不乏好项目,关键在于产品的风控和结构
08
把类信托当信托
信托在金融圈里是一个宠儿。那什么是类信托?就是基金子公司、证券资管、私募等公司模仿信托制度的红利优势,发行的交易结构类似于信托的产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