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孩子们都很开心。没有人戴口罩。田甜没忍住,给“测霾大行动”的组织者打了个电话:“我真的很后悔,没有带一打口罩来发。”想起此前的雾霾天,总有妈妈说要带孩子去哪个室内游乐场“躲霾”,她就难过,觉得还不如在室外,至少孩子不会摘口罩。
她想起前一天晚上车开进小区的时候,保安来开门。儿子突然问:“
妈妈,保安叔叔没有戴口罩,我有两个口罩,我能不能明天给保安叔叔一个?
”早晨出门前收快递,儿子又批评她:“
妈妈你能不能别老买东西?你不是说雾霾有毒吗?你老买(东西)快递员叔叔就要一直在外面了。
”
这是田甜自己未曾有过的意识。欣慰之余,她觉得这次志愿参与的活动有了意义:“
雾霾是这么扩散的,观念也是这么扩散的。……未来的世界是他们创造的,你要让他知道,他才会保护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
”
因此,尽管拿出雾霾检测仪的时候总有莫名的心虚感,但这让她更坚信参加活动的意义:“只有大家都有这个意识,对的那个人才是对的。”她认为,商家主动监测并实时公布结果,才是该有的样子。
“全城测霾大行动”能促成什么成果,她并不确定。“最起码知道哪里不安全,不会带孩子去。”她说,即便测量数据不那么准确,也可以做个参考,更重要的是保持警醒,“只要还在讨论,起码还在关注。最怕的就是我们已经麻木了。如果没有人不停地呼吁,习惯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可能,她也希望能带来一些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呢,其实我们也就做了一点点嘛。”她笑着说,“洛杉矶的抗霾行动,也是一群妈妈发起的呀。”
她指的是上世纪50年代,洛杉矶一群家庭妇女自发组织的Stamp Out Smog(意为“驱除烟雾”)行动,她们做调研、写报告、到政府请愿、向州长进言治理倡议,从二三十个成员不断壮大,每有公开的环境污染情况听证会,总会有数以百计的母亲到场,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表达关切和不满。这支焦虑的母亲队伍,成为推动洛杉矶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力量。
“
我最大的焦虑就是害怕我的孩子不能自由呼吸。
”田甜说。
在《雾霾中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一文中,吴强写道:“
当那些两年前不相信雾霾就是政治、嘲笑‘从我做起’的人们终于开始谈论雾霾政治,意味着一种‘谁也无可逃遁’的环境责任意识开始生长。
这既是一种公民责任,也是一种全球责任,并且可能超越个人主义,产生集体行动。”
说起儿子的未来,田甜的丈夫开玩笑:“以前觉得男孩子嘛,要拼搏奋斗一下,争取成功。现在觉得,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把他养活到18岁,就行了,就不容易了。”这个在很多年前田甜考虑去珠海工作时强烈反对的北京土著爷们儿,在这次红色预警后,突然萌生了找一份国外工作的想法。他开始考虑带全家人一起移民。
“这就是所谓‘
脑流失
’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在《长期雾霾的政治社会效应》一文中写道。
兰燕飞和田甜两个家庭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的预测:
首先,人口将从大都市向雾霾尚可忍受的中小城市或山区迁徙;其次,如果国内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很可能诱致中高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但年轻的群体)中的一部分移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