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理发师晓华因准确理解并满足顾客需求而爆火,吸引大量客流。文章不仅讨论了晓华的成功,还探讨了“听得懂话”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四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最后提及了杂志征订和关于课间活动的风险讨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理发师晓华的成功原因及影响
晓华能准确理解并满足顾客需求,因此爆火,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客流。她的成功对于服务行业来说是一个典范。
关键观点2: “听得懂话”的重要性
“听得懂话”不仅对于服务行业重要,在任何关系中都是一种重要技能。它能减少误解,提高沟通效率,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键观点3: 改善人际关系的四种技巧
文章介绍了四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羞耻的需要、不带歉疚的离开。这些技巧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观点4: 杂志征订和课间活动的风险讨论
文章最后提到了2025年的杂志征订和关于课间活动的风险讨论,提到了活动风险管理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正文
她的理发店成了网红打卡点,短短7天就吸引客流量20万,每天都有人拉着行李箱来排队剪头发,理发店门口甚至变成了小吃街,人多到需要特警维持秩序。理发师晓华爆火的这件事,我估计很多姐妹都在网上看过了。有人说,晓华之所以能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听得懂话,无论是顾客想要的发型风格、长度还是特殊的要求,她都能准确get到,并剪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发型。顾客说不要剪太短,刘海要盖住眉毛但不盖住眼睛,上面蓬松两边剪短。于是,晓华剪出来是这样,精准度100%。实话实说,这年头能让人笑着走出理发店的Tony老师真的不多了,我之前也遇见过装潢很不错的理发店,剪发前我也详细沟通过需求,感觉应该差不到哪里去,结果你说你的,他剪他的。相比之下,收费合理、手艺过硬、能听得懂顾客需求的晓华,简直就是来拯救美发行业的。不过今天我们不聊剪头发,聊聊大家最喜欢晓华的一点“听得懂话”。很多人都说晓华的爆红是偶然,我却觉得能“听懂话”的技能,才是她成功的必然前提。其实“听得懂话”不仅对于服务行业非常重要,在任何一段关系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工作关系里,听得懂话的人能很好理解领导的要求,更准确地把握工作方向和重点,并给出一个和预期非常吻合的结果;在婚姻关系里,听得懂话的伴侣能相互取暖、心照不宣,亲密关系更融洽,当一方愿意花时间倾听另一方的心声时,对方会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在亲子关系里,听得懂话的父母愿意主动了解孩子意图,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就会更加愿意与父母交流,我们也就能准确解决孩子需求。所以说,“听得懂话”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是这种技能有人天生就会,也有人很多年都不得其中精髓。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因为自己理解能力比较差,在工作和日常交友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阻碍。还有人说,别人说的话,有时候半年甚至一年后才能想明白其中意思。不过,话说回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听得懂话”当然很重要,但也不是人际交往的全部。在人间行走四十几年,我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做到了下面这4点。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视频,它讲的是心智成熟的 4 个标志,我觉得和我想说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方法非常吻合。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懂得拒绝别人,要么不好意思拒绝、不敢拒绝;要么就是在忍无可忍时,用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和情绪,把拒绝的意思表达清楚。最近讨论度很高的《小巷人家》就有这么一幕,宋莹离开小巷之后,姗姗想让弟弟住在宋莹家里备考中专,得到宋莹许可后又提出让弟弟住到高中毕业,这一次宋莹直截了当的拒绝了,但也因为拒绝得非常坚决导致姗姗心生怨气。其实也不仅是对外人的拒绝,家庭成员中的拒绝场景也很多。比如孩子想玩会游戏,如果我们直接说“不行、不可以”,孩子可能会因为被拒绝闹脾气,用不吃饭或者不做作业的方式来对抗。最后要么是家长劈头盖脸一顿骂,亲子之间“反目成仇”,要么是家长妥协,折腾一圈还是以孩子玩游戏来收场。而如果我们说“可以呀,但是我觉得先把作业完成了,妈妈再陪你一起玩好不好?”这就是不含敌意的坚决,既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原则和界限,又能温柔而坚定地传达态度,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以成绩或能力作为条件,来衡量对孩子的爱。比如期末考试前跟孩子约好,考多少分就能得到什么礼物,或者跟孩子说做多少家务就可以看电视,看似是一种奖励,但这些前提表达出了一个讯息,“我虽然很爱你,但这个爱的背后是有条件的”。其实偶尔一次调剂没什么问题,啾啾每学期的期末也会跟我约定一些奖励,但不要让孩子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有激励,有的时候就算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长期用“诱惑”引着孩子做事情,也容易让她们丧失驱动力。我理解的真正的爱,是不管孩子成绩如何、不管是不是在比赛中获奖,都能看到她们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妹妹花了一幅画,可能不是班上最好的,但是色彩运用得很别致,她很投入这个创作的过程,那我也会抱抱她、肯定她。我相信,这种无关成绩的鼓励和支持,能让孩子建立起自我价值感,朝着喜欢的方向继续努力。之前聊《出走的决心》时我跟大家说过,中国女性,尤其是妈妈、奶奶、姥姥都是为了家庭能够牺牲一切的人,但其实妈妈们也应该直面自己的需要,勇敢地表达出来。因为妈妈们每天又是工作、又是带娃、又是家务,有时候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可我们也不是24小时待机的,我觉得姐妹们不用有这么大的羞耻感,允许自己休息放空,哪怕只是躺着什么都不干刷会手机,也是繁忙日常里的一种调剂。作为一个“爱折腾”的妈,我每年都会给自己放几次假,去上课、去登山、去做自己,前不久我排除一切万难后终于实现了六年前的愿望——登上了大洋洲的最高峰“查亚峰”。我觉得大家千万不要太拧巴了,比如明明很累了还要强撑着陪孩子玩,结果心里越来越烦躁,倒不如直接跟孩子说“妈妈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会,你自己玩好不好?”做好妈妈和遵从内心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对的,反而是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才容易让愤怒一触即发。这一条真的是说到了妈妈们的心坎里,很多妈妈每天出门前都会很纠结,觉得离开孩子很歉疚,但心里也明白工作赚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