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乾隆·赏钧红
钧窑在河南禹县,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钧窑出品的钧瓷胎质坚固敦实,造型端庄典雅,釉色艳丽绝伦,气韵含蓄凝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只准生产三十六件,诰封为“神钧宝瓷”,直到清朝才传入民间。
钧瓷胎质细腻敦实,釉厚浑活。钧窑的釉色基调是青色,偶然有在青色中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紫色来,而这种紫色,有时像云后迸射出万道霞光,有时像万里晴空飘浮的彩云。古人有诗赞:“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
钧瓷色泽,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这些绚烂奇妙的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即使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
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开片裂纹的声音,如铃如泉,虚妙清冷;如琴如涧,令人浑然忘我。而钧瓷开裂的纹路,似蟹爪,似蛛网,似冰裂,釉面晶莹剔透,而纹理清细可观。釉中更有点如珍珠,星溪银河,光泽润目,此乃钧瓷在形色以外,另具神韵之处。
钧瓷乃皇室的传世宝,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北宋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
钧瓷凭借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的神奇窑变居于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的美誉。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
钧窑瓷器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北宋
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换无穷的神奇。红中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青者若蓝天,白者胜美玉,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
钧瓷窑变时的色彩
“千钧万变,意境无穷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窑独特的窑变色彩让每一件成品都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传世珍品。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
不同于其它瓷器的民官两用,钧瓷一直是作为君王专用之瓷,定量进贡给皇宫。
由于宋徽宗的喜爱,钧瓷虽始于东汉,却在宋代才达到技艺的最高水平。宋徽宗专门设立了应奉局,在钧瓷之都禹州城内设置官窑,差人在全国各地选出了宋代最优秀的能工巧匠为皇室服务,可见宋徽宗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的态度。
钧窑月白釉长方花盆托 北宋
不仅如此,宋徽宗将钧瓷封为“神钧宝瓶”,每年钦定生产36件,只许皇家拥有,次品全部砸碎深埋。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北宋
自宋徽宗以后,钧瓷奠定了自身在陶瓷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无一例外的选择将钧瓷作为君王专用之器物。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宋
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而且还会有烧不成的现象,因此也有钧瓷“十窑九不成”的说法,难怪钧窑有“只能皇家所有,不许民间收藏”之说了。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北宋
一、加工工序(8道)
选矿→原料处理→配料→装磨→运行→放磨→过筛入池→陈腐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北宋
二、造型工序(2道)
设计→造型(镟模子儿、雕塑)
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 元末明初
三、制模工序(9道)
打漆→分线→闸子儿→打油→和石膏浆→注石膏浆→修模→揭扇→制套
钧窑月白釉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
四、成形工序(29道)
(一)注浆成形(12道)
(二)拉坯成形(8道)
(三)印坯成形(9道)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
五、素烧工序(7道)
验坯→支棚板→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
六、上釉工序(8道)
检素胎→上水→量浓度→捞釉→上釉→干燥→刷釉→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