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是中国领先的新商业媒体,提供最新锐最具深度的商业报道。我们强调趋势与价值,我们的slogan是: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DeepSeek删除年薪154万校招岗位 ... ·  15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小鹏推出5年0利息0首付政策#】 ... ·  昨天  
新浪科技  ·  【分析称#DeepSeek有望加速AI应用全 ...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国之重器”,升级换装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国之重器”,升级换装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李嘉诚,大撤退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5-01-19 17:10

正文

李嘉诚的时代已经过去。
宝珠
编辑何子维
来源|盐财经(ID:nfc-yancaijing)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2025年刚开始,李嘉诚就有了新动作。
此次事关中药资产。
1月1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医药(HK.0013)宣布出售其在上海和黄药业45%的股份。这是其家族已经持有了24年的资产,若交易顺利完成,李氏家族又能入账约6.08亿美元。
1月1日,和黄医药宣布出售其在上海和黄药业45%的股份
外界纷纷揣测,李嘉诚怀揣多年的“中药梦”,为何突然要抛弃?
尽管李嘉诚已在2018年正式退休,但李氏家族的一举一动仍然备受关注。香港房地产、内地经济腾飞、全球化发展……过去几十年间,李嘉诚从未错过时代的大机会。与其说是商人,李嘉诚更像一位投资者,在资本世界高抛低吸,对资产转换腾挪,让财富像雪球般越滚越大。
有人说,认知决定命运,而李嘉诚是那个坐在“头等舱”里、拥有“头等舱”视野的男人。因此,他的行动对众人而言扑朔迷离,令人捉摸不透,也难以理解。

李嘉诚所代表的香港巨商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年轻人或许已很难受到他的故事鼓舞,渴望沿着他的脚印走出一条同样的路。但对于他的任何行动,人们永远想要知道得更多。

李嘉诚,最近在忙什么

李嘉诚96岁了,他上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24年8月——李嘉诚基金会向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捐赠了亚洲首部用于治疗肝癌的新医学仪器,发布会上,李嘉诚通过连线方式露了面,他西装革履,依旧戴着经典的黑色胶质眼镜,兴奋地对新医学技术表达了肯定:“真是不可思议。”
退休后,李嘉诚便将“长和系”交给了长子李泽钜打理,他个人则通过李嘉诚基金会经营慈善事业。但种种迹象表明,李嘉诚的意志与爱好依旧在影响着庞大的李氏商业帝国。

李嘉诚与长子李泽钜(左)/图源:视觉中国

李嘉诚向来对医学知识充满热情,他曾多次说过,如果不是家境贫寒,自己可能会成为一名内科医生或科学家。取得不可估量的财富后,医疗领域成为他看重的投资板块,2000年,李嘉诚投资成立了和黄医药。
上海和黄药业原先是和黄医药与上海医药各自持股50%的公司,和黄医药此轮出售股权后,在上海和黄药业的持股比例仅剩下5%。在1月1日发布的公告中,和黄医药进一步说明,出售事项所得款将进一步用于内部产品的研发,以推动核心业务战略,该核心产品包括新一代抗体靶向偶联药物(ATTC)。
ATTC是目前药物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可用于精准治疗癌症与其他疾病。和黄医药的首个ATTC候选药物将于2025年下半年进入临床试验,由此可见,和黄医药此次出售上海和黄药业的股份,是为了腾挪更多资金用于创新药的开发。
反观上海和黄药业,它的核心产品以中成药为主。麝香保心丸是上海和黄药业的现金奶牛,在2024年前三季度为其贡献了5.73亿元的净利润。

点开上海和黄药业官网产品页,第一个浮现眼前的产品就是麝香保心丸‍‍‍‍‍

二十多年前,李嘉诚有一个让中药国际化的梦想,在2001、2003、2004年,和黄医药分别与内地药企上海医药、同仁堂、白云山合资成立公司。但在2021年,和黄医药就已出售了白云山和黄的全部股权,开始剥离中药相关资产。
李氏家族的资金,正在从中药流向创新药开发。
过去一年,李嘉诚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基本离不开“卖卖卖”。除了中药,李嘉诚另一显著的套现动作发生在银行领域。‍
2024年10月,李嘉诚、李泽钜在一个月内4次减持储蓄银行,累计减持约1.5亿股。到了12月,李嘉诚父子继续减持2082万股,在两个月时间内套现超8.2亿港元。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六大国有银行之一,2016年,储蓄银行在港交所上市,当时李嘉诚父子通过基金会持有邮储银行股份约22.67亿股,表示对储蓄银行有“绝对信心”。多轮减持后,李嘉诚父子在储蓄银行的持股比例从11.42%下降至4.96%。
在李嘉诚父子频繁减持储蓄银行的2024年,邮储银行股价持续走高,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却处于历史低点,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与归母净利润仅同比增长0.09%与0.22%。

对于多次减持,长江实业集团回应称,减持皆属于基金会的日常财务运作,与邮储银行的经营发展无关,投资所得之收益全部拨归慈善用途。有媒体报道,根据储蓄银行H股的K线图,李嘉诚的数次抛售均在股价的相对高位,可谓精准卖出。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卖的

近几年,李嘉诚家族开始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在内地与香港推出房地产项目。
2023年,长实集团在九龙工业区油塘地区推出新楼盘“亲海駅二期”,平均楼盘价为14997港元/呎。开发商标榜其为“香港7年内最便宜的市区新盘”,有人用新盘的最低单价与附近楼盘的市场价相比,发现大约打了7折。
在内地,同样的景象也在上演。2024年10月,长实集团旗下位于北京东四环外的豪宅项目“御翠园”开盘,这是李嘉诚在北京的最后一个地产项目,销售均价为7.6万元/平方米,比备案价降低了2万元/平方米。

2024年10月,位于北京的豪宅项目“御翠园”开盘,销售均价为7.6万元/平方米/图源:网络‍‍‍

打折的结果自然是以价换量,加速资金回笼。尽管以“超低价”卖楼,但相比多年前的买入价,收益仍然不菲。根据媒体报道,“御翠园”的相关地块在2001年被李嘉诚公司买下,楼面价仅1750元/平米。
李嘉诚以投资房地产闻名,但他在房地产上更多的表现却是“无为”。以“御翠园”为例,李嘉诚捂地二十多年迟迟没有动工,错过了北京楼市最喧嚣的时刻,也经历了房地产下行的转折点,最终在2024年下半年救市政策发布后成功开售,落袋为安。
在香港楼市低迷之际大举进入,是李嘉诚早期财富膨胀的关键,但李嘉诚本人对楼市始终保持着商人的谨慎,坚决不赚最后一个铜板。从2013年开始,李嘉诚频繁抛售香港与内地的地产项目,其中包括不少地标建筑,如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等,这些动作被解读为看空中国楼市的信号,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2015年,新华社旗下瞭望智库发表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人民日报随即又发布评论《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疑似对前文作出回应:“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动,市场的规则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内,资本享有来去自由的权利。”
李嘉诚本人亦对“撤资”的言论十分在意。2014年,他在接受财新采访时多次说到“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在他看来,在商言商,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是常情。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能卖的,李嘉诚用手指着自己脚下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中心,说,这个永远也不会卖。

长江中心位于香港中环金融区/图源:视觉中国

当然,李嘉诚也并非一诺千金。他曾公开承诺李氏旗下两家核心企业绝不会改变注册地,但仅一年后,也就是2015年,李氏商业帝国合并重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两家上市公司重组为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后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地从香港改为开曼群岛。
几乎在抛售内地房地产的同一时间,李嘉诚攻入了欧洲市场。水、电、通讯……这些现代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基础设施,成为了李氏家族瞄准的目标。
外界称,“李嘉诚买下了半个英国”,李嘉诚在英国投资的公共事业包括水务、能源、铁路、港口与连锁药房。当人们回过神来,才发现英国约25%的配电市场、近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约7%的供水市场、近40%的电讯市场、近三分之一的码头、逾50万平方米土地资源均被李嘉诚收入囊中。
事实上,早在2000年左右,李嘉诚商业版图的国际化扩张就主要通过“和记黄埔”开展运作。从此之后,李氏家族在大陆与香港地区的营收占比开始降低,来自欧洲与其他市场的收入逐渐成为主要部分。
如今,欧洲俨然已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真正的“大本营”。根据长江和记的最新财报,截至2024年6月,欧洲地区的营收占比达到50%,香港与内地的营收仅分别占据7%与5%。
截至2024年6月,欧洲地区的营收占比达到50%/图源:长江和记财报

李嘉诚的时代已经过去

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0年,为了躲避战乱,李嘉诚一家搬往香港。不久后父亲病逝,十多岁的李嘉诚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担。
那个时代的香港社会对李嘉诚来说陌生且残酷,没有社会网络的兜底,饥饿与贫穷的威胁如影随形。环境的变化迫使李嘉诚心生一股更加强烈的斗志,成为了他拼搏的原动力。
钟表匠学徒、推销员、塑胶花、香港与内地楼市、基建港口与能源、全球化投资……短短几个字可以概括李嘉诚的人生历程。他本人是亚洲最长青的企业家,胡舒立评价他“李氏过人之处,在于狠准出手与柔性身段两者兼备”。

年轻时的李嘉诚

插上时代的翅膀,许多人都能获得成功,无数商人就曾陶醉在房地产这遍地生金的场域里,以至于对危机后知后觉,无法自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