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公园微信号:geekpark
幻觉制造者
电影主角正在原始丛林中探险,你儿边的听到树叶沙沙作响,低头一看,一只小恐龙出现在右边的灌木丛边,你转过头,好奇的盯着它看,发现它也注意到你的注视,开始向你走来。你觉得很有趣,试图伸手去触碰下这个生物,而它显然被你的伸出的手吓到了,转身消失在了灌木丛里。
未来,这很可能是一种看电影的新体验。
一年多前,缔造了《星球大战》等电影传奇的卢卡斯影业,成立了工业光魔实验室——ILMxLab(Industrial Light & MagicxLab,)致力于在 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和 AR(增强现实)领域内,探索交互技术在电影院、主题公园或新娱乐平台的应用。
在 2016 年圣丹斯的新前沿展上,ILMxLab 展示了他们的「全息影院」(Holo-Cinema)。带上配备传感器的 iPad 和 Oculus Rift,参会者们就能在尘嚣弥漫的塔图因星球,和全息影像版的 BB-8 和 R2-D2 并肩作战了。
极客公园曾经带领中国科技企业 CEO 们一起进入到 ILMxLab 内部一探究竟。你会发现站在两块呈 90 度的大屏幕中间、戴上 3D 眼镜,可以体会到了全息「洞穴」、还有基于 iPad 上的从电影场景分裂出来的增强现实游戏,以及基于 Oculus Rift 的互动视频短片:
「我们要给予观众的体验不同于某种冒险游戏。不仅仅是『选择你的模式』这样,而是让他们完全自由地互动。基于故事框架,我们设置了无数情节的分支,好让你用『第一人称』尽情探索故事情节。」ILMxLab 的创意执行总监,也是实验室的创始成员 John Gaeta 在此前的采访中说道。
很明显,他们的目的并非仅仅给 Oculus 等平台开发游戏或拍电影,而是创造一种连通的虚拟交互体验(interconnected virtual experiences)。你能和朋友们坐在影院(或主题公园)里作为参与者决定剧本走向,电影院就像一扇开启故事的大门。
这是一种独特的尝试。大多数电影公司和科技公司会选择互相合作,又浅尝辄止。而 ILMxLab 已经做了开创一切的准备: ILM 视觉特效专家、卢卡斯影业故事组、最新的实时计算机图像演算技术、Skywalker 的声效——几乎结合了卢卡斯影业内的所有力量。
而 John Gaeta 这位「大神」就是这个力量中最关键的一位。
幻觉制造高手
2000 年 3 月 26 日,美国洛杉矶神殿礼堂,第 72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已经进行到一个半小时。主持人请出颁奖嘉宾阿诺德·施瓦辛格。在激昂的过场音乐中,「最佳视觉效果奖」得主出炉:
「John Gaeta、Janek Sirrs、Jon Thum、Steve Courtley,《黑客帝国》。」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礼堂的银幕上回放着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一幕:男主角 Neo 仰身躲避枪击,子弹减速、时间变慢,画面上是几乎静止的 360°全景场景和清晰的子弹运行轨迹。
《黑客帝国》视觉特效总监、「子弹时间」的实现者 John Gaeta 和 3 位同伴走向领奖台。
手拿奥斯卡小金人的《黑客帝国》特效操盘手 John Gaeta(左二),将于 2017 年 1 月 13-15 日来到极客公园创新大会(GIF 2017)的舞台!
Gaeta 于 1990 年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毕业,彼时他已在数字与真实世界的结合上略有建树,他的导师 Diane Piepol 曾评价他:「完美地在技术极客和摄影迷的世界中流动。」
90 年代,沃卓斯基兄弟在筹备《黑客帝国》时,只有捉襟见肘的 6500 万美金。当沃氏兄弟带着《黑客帝国》手稿找到 Gaeta 时,Gaeta 被脚本中的「子弹时间」震撼,他意识到,「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黑客帝国》是他作为视觉特效总监的第一部独立作品。全片有 415 个特效镜头,他带领当时约有 65 名员工的 Manex 承担了大部分复杂的画面和全 CG 场景,其余部分由另两家特效工作室 Animal Logic、DFilm 一起合作完成。
为了完成招牌特效「子弹时间」(Bullet Time),沃氏兄弟想「用高速摄像机拍出慢动作的效果」,但他们无法让摄像机的移动速度达到要求,于是 Gaeta 建议用数字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用 120 台尼康相机围绕着 Neo,让快门按编程好的动作拍照,再由电脑对相邻照片的差异进行虚拟修补,最后将连贯的动态图像与背景融合。为了达到「动态图像」的连贯标准,剧组还为静立的照相机定制了一批标准化镜头。
在《黑客帝国》三部曲中,Gaeta 和他的团队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在今天看来,也许沃氏兄弟和 Gaeta 实现的「真人日漫」效果还有很多粗糙和不完美,但《黑客帝国》的特效场景是开创性的,它展现了全 CG 解析创意的新可能。
「与其说『模拟』这个世界,Gaeta『克隆』了它」,WIRED 杂志评价道。
没有比「讲好一个故事」更重要的特效
在那一年的奥斯卡上,《黑客帝国》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它力克全球票房高达 9.2 亿美元,在电影史上仅次于《泰坦尼克号》的《星战前传 1:魅影危机》,包揽了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四项大奖。
舆论展现了影迷们在「特效观」上的转变。人们觉得,「《黑客帝国》区别于一众血腥、枪战的无脑暴力科幻。当电脑特效无所不能时,《黑客帝国》讲述了科技的节制和优美」。
而与此同期的《魅影危机》不是没有价值,只不过「没将它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娱乐大众的能力上」。
沃氏兄弟都是编剧出身,他们清楚导演并不能让一个干瘪的故事起死回生。他们希望《黑客帝国》能打破当时电影市场上「动作片太无脑、剧情片又太静止」的状况。
「特效永远为故事服务」。从事视觉创意工作的 John Gaeta 听起来在砸自己的饭碗,就好像谦卑地说:我们不是主角。但在满屏特效的今天,我们都清楚秉持这一远见的珍贵。「我们曾经也走过一些弯路,觉得特效一定要做出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工具,让故事继续下去的工具。」Gaeta 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