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  4 天前  
新周刊  ·  比《万历十五年》更残酷的明朝,在这本书里 ·  19 小时前  
新周刊  ·  在他们的接力中,看懂敦煌真正的美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美国“9·11”后最严重空难:陨落的天才花滑少年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13 12: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报道了美国一起严重的空难事件,美国航空公司5342号航班与一架军用直升机在里根国家机场附近空中相撞,导致两架飞机坠入波托马克河,造成无一生还的悲惨结局。此次空难涉及多名花样滑冰选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包括当事人的反应、花滑运动员的艰辛、家长们的付出以及事故调查进展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美国航空公司5342号航班与军用直升机在里根国家机场附近相撞

详细描述了空难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涉及的人员,包括多名花样滑冰选手和家长等。

关键观点2: 空难导致无一生还

阐述了空难的严重后果,给相关家庭和花样滑冰界带来的巨大悲痛。

关键观点3: 花样滑冰选手的艰辛和家长们的付出

介绍了参与此次事件的花样滑冰选手的训练和生活情况,以及家长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关键观点4: 事故调查进展和可能的原因

介绍了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对事故的调查进展,以及目前已知的一些细节和可能的原因。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美国当地时间 1 29 日晚,正值国内的春节。美国航空公司 5342 号航班与一架军用直升机在里根国家机场附近空中相撞,导致两架飞机坠入波托马克河。客机上的 60 名乘客和 4 名机组人员,及直升机上的 3 名机组成员,无一生还。

这是自 2001 911 事件以来,美国最严重的一场空难。同时,飞机上被证实有 28 名花样滑冰界人士,其中有包括 名亚裔选手在内的 11 名顶尖青少年选手,和两位前世界冠军夫妇。这些满怀希望踏上归途的孩子,本应在父母的托举下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梦想。



文|冉佳宁

编辑|徐菁菁


牵动花滑界的空难

汪洋(化名)住在美国华盛顿的波托马克河( Potomac River )旁, 1 29 日晚,她听到家附近的直升机声音特别大,但她没觉得有什么异常

住在华盛顿附近的人 大多熟悉 波托马克河 。它是美国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的一道自然分割线,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就位于沿岸,包括五角大楼、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在内的许多标志建筑都在河岸附近。从这些建筑开车 10 15 分钟的距离,就会抵达华盛顿里根国家机场( DCA 。它 和华盛顿特区隔岸相望,从这里起飞的飞机可以俯瞰白宫和国会大厦。

源于这样的特殊地理位置, 波托马克河沿岸经常有直升机进行巡逻。 估计又是在训练吧。 汪洋想。

然而 不久,汪洋从网上看到了新闻,里根机场紧急关闭了,似乎是因为有小飞机掉进了波托马克河里。随着新闻的不断更新,她得知这是一个载着 60 人的飞机,从堪萨斯州的威奇托( Wichita )方向飞来。 这个城市的名字有点陌生 ,但汪洋突然反应 过来:她知道威奇托,她孩子瑞瑞所在冰场的孩子们经常要去威奇托参加活动,今年,瑞瑞由于生病比赛失利没能入选。

第二天早上五点,是汪洋日常要起床送孩子瑞瑞去冰场练习的时间。打开手机,里面都是其他冰场的家长发来的消息:美国花样滑冰协会( USFS )说,飞机上有不少滑冰的 人。汪洋一查名单,猛然发现上面好多人名都是她认识的,当时就懵住了。恍恍惚惚送孩子来到冰场,汪洋看到大家都没在训练,而是聚在冰场外看新闻,很多人都在哭。她内心的震惊难 以言说: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美国华盛顿撞机事故残骸清理工作于2月3日开始(图|视觉中国)

2 2 日,官方发布的声明落下了最后一音, 67 名遇难者的遗体已经全部被找到。时间回溯到那个周三,当地时间晚上 8 48 分,美国航空公司 5342 号航班与一架军用黑鹰直升机在里根国家机场附近空中相撞,导致两架飞机坠入波托马克河,地点距离白宫大约 5 公里。客机上的 60 名乘客和 4 名机组人员,及直升机上的 3 名机组成员,无一生还。 这是自 2001 911 事件以来,美国最严重的一场空难。

这架从威奇托飞来的飞机上,有28名花样滑冰界人士,其中有11名选手、13位家长和4位教练,他们都是从刚刚结束的美国花样滑冰高水平国家训练营(US Figure Skating High Performance National Development Camp)返回。

美国花滑国家训练营从 2020 年开始举办,一般设置在美国花滑锦标赛的同一周,旨在培养下一代有志向加入美国花滑国家队选手。像最终入围锦标赛的选手一样,入选训练营的孩子们也需要经历一系列比赛的选拔,最终在美国划分的三个地区的区域比赛中获得前四名,才能获得入营资格。 换句话说,这个训练营每年集合了 美国青 年组 Junior) 以下三个级别花滑运动员的前 12 名。

华人家长陈粒 (化名) 还记得孩子辰辰 第一次获得参加国家训练营 的资格, 拿着训练营统一发放的外套高兴得不得了 情形。当时,她看着外套上绣着的名字想:这大概是孩子滑冰的人生最高点了吧。

陈粒告诉本刊,对练习花滑的小朋友来说,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训练营有针对运动员的课程和练习,还有专门关于比赛心理的辅导。孩子们能够切磋技艺、结交朋友。他们还能旁观当年的美国花滑世锦赛,现场观摩顶尖选手的练习和比赛。她就曾经在孩子参加训练营时亲眼观摩奥运金牌选手的训练

在这次事故中,波士顿滑冰俱乐部(Skating Club of Boston)有6名成员在失事的飞机上,他们本应在华盛顿转机回家。其中包括两名韩裔花滑选手选手韩金娜(Jinna Han)、斯宾塞·莱恩(Spencer Lane)和 他们的母亲,还有斯宾塞的教练, 1994 年双人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叶夫根尼娅 · 希什科娃( Evgenia Shishkova )和瓦季姆 · 瑙莫夫( Vadim Naumov )。

冰场的座椅上 贴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此椅献给我们亲爱的朋友埃迪”,纪念在空难中去世的爱德华·周。( 图|视觉中国)

在一位与他们在同一俱乐部训练的朋友的描述 冰场占据了韩金娜大部分生活,她平时上家庭学校(h ome school ),父母为了她滑冰才搬到美国,而她也很争气,进步飞快,年仅 13 岁的她下个赛季即将参加青少组 Junior) 的比赛。

斯宾塞和弟弟都是被父母从韩国收 养的。2022年,13岁的斯宾塞受到冬奥会的鼓舞开始学习花滑,并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训练的第三年已经开始挑战四周跳。今年1月,在大量美国人涌入小红书的 潮流中,他 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分享自己的花滑训练。

他们共同的朋友 匿名 告诉本刊,两位世界冠军教练的儿子马克西姆( Maxim Naumov )连续三年都是全美花滑锦标赛第四名,今年也在威奇托比赛,他的父母同时也是他的主教练 ,但母亲 叶夫根尼娅 一般不会陪同他参加比赛 这次 因为斯宾塞参加了训练营,这对夫妇才决定一起来到这里。他们本该和儿子周一返程,但由于叶夫根尼娅发烧,卧床不起,他们决定等斯宾塞的训练营结束,一起订下了周三的航班。 他们留给马克西姆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为你骄傲( We are proud of you )。

斯宾塞在小红书中发布练习视频

在后来一段被反复转发的赛后采访中,韩金娜曾用流利的英语说, 我想一步一步地参加奥运会,拿到金牌,或许会是在 2032 年。 空难发生后,波士顿滑冰俱乐部的首席执行官道歌 · 泽基贝( Doug Zechibe )在 媒体 采访中哽咽道, 我们有 12 名花滑选手在训练营, 6 人遇难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很恐怖,但现在只能庆幸这个数字没有更大。 这场灾难对花滑界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爱发电”的运动

这次 事故遇难的 11 名青少年选手中,有 名是亚裔儿童。 其中 有两个孩子来自华人家庭: 11 岁的杨安琪( Angela Yang )和她的母亲,还有 16 岁的爱德华 · 周( Edward Zhou )一家三口,都登上了这架飞机。

汪洋曾经在比赛中见过爱德华,他的级别比瑞瑞更高,是一个很友善的男孩,会对别人腼腆地笑,练习也十分努力,他经常和同俱乐部的科里·海诺斯(Cory Haynos)待在一起,科里也是一个被收养的亚裔孩子。杨 安琪个人社交媒体上的最新一条分享,则停留在了登机那天,她发布了许多在训练营里的合照并且写道, 在训练营太开心啦,我会想念这里的朋友和优秀的教练,迫不及待想要明年再见!

杨安琪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

美国花样滑冰协会 2022-2023 年公布的数据里,美国花 滑冰爱好者中,亚裔占比 18% ,而美国总人口中亚裔占比约为 7% 。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运动,足以看出亚裔群体对它的亲睐。 美国顶尖花滑运动员中,亚裔比例依然明显高于其他族裔, 2018 年代表美国出战冬奥会的 14 名运动员里,有 7 名是亚裔。

家长们倾向于认为亚洲人偏爱花滑,是因为身材小巧更适合练习,在以力量对抗为主流的美国竞技体育中,亚裔在花滑中更有优势。但也有专家指出,每个种族都会有人 的体型适 合花滑,其实是文化特点和社会结构性力量让 更多 亚裔美国人选择了花滑。比如金妍儿 等明星东亚花滑运动员的诞生,都带来了美国亚裔花滑人数的上升。同时,纽约时报的报道也给出了另一种角度的原因,由于亚裔移民群体在美国流行文化中整体缺乏代表性,顶级花滑运动员的表演也能让更多人看到属于亚洲人的文化元素。

金妍儿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表演

汪洋所在的华盛顿花滑俱乐部 Washington Figure Skating Club ), 训练时放眼望去 冰场里有至少一半的亚裔面孔 比赛时看到选手的名单也能有一半是亚裔姓氏的拼写。

和很多人的想象不一样,许多华裔家庭投身花滑 竞技并 不是出于功利考虑。 相较其他运动,花样滑冰是典型的 高投入、低回报 的运动项目,汪洋称之为 纯粹的为爱发电 。很多因为兴趣爱好入坑花滑的家长面对的第一个现实是,花样滑冰对于升学的帮助实际上非常有限。

美国为学生运动员提供支持的机构北美大学体育协会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NCAA ), 将成员大学根据校队水平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学生通过对应等级就能获得大学的加分及助学金。 一些国内的家长也将这一途径称为 体育爬藤 通过另辟蹊径发展体育成绩,获得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然而, NCAA 设置的体育运动中并没有花样滑冰,冰雪运动目前仅包括冰球和滑雪。

因此,对于一个练习十年花滑,甚至取得了一定名次的花滑孩子,这项运动为升学带来的帮助可能仅仅是在申请大学时,将自己的体育特长写进文书。一项坚持多年并且取得一定成果的运动,足够证明一个孩子坚忍不拔的品质,但它带来的加分程度和其他的课外活动相比,没有更多的优势。

与练习花样滑冰的投入相比,可能存在的经济收益也非常有限。 一位在加拿大培养孩子练习花滑的家长告诉本刊,在北美,花样滑冰的商业化程度并不高,运动员 外出比赛 能拿到的商业赞助 很少 ,大部分还靠家长自筹资金。

在这样的前提下,大部分没有花滑家族背景的孩子,选择这项运动都是出于兴趣,能在竞技的道路上走多远,也是取决于兴趣,以及是否有取得 更好 成绩的能力和天赋。 汪洋告诉本刊, 在美国,上家庭学校是冰场很常见的现象,甚至有年龄递减的趋势,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为了有更多的上冰练习的时间。 她观察,除了中日韩以外的家庭 更倾向 为了花滑在家上学, 因为他们本身出过很多顶尖的运动员,认准了这条路,东亚家长还是普遍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她 认识的华裔家长中,几乎没有人放弃去学校上学。这一方面是因为家长们普遍认为学校的社交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一边上学,一边练花滑, 这条 为爱发电 的路 着实不易 ,这背后不但有孩子的咬牙坚持,还有整个家庭的托举。

《花滑女王》剧照

汪洋每年在孩子花滑方面的投入大约有五万美元,包括冰场和教练的费用,以及参加比赛的往返路费和住宿。瑞瑞今年就要升级到中级组 (Intermediate ,随着孩子 比赛 等级的提高,这些训练费用可能会更高。由于花滑选手中女孩更多,她们的竞争更加激烈,一部分女孩会选择找男伴搭伴比赛双人滑,可是合适的男伴也很稀缺,有些女方父母会甚至主动承担搭档的训练费用,或者配合对方所在的地区训练。

花滑也改变着整个家庭的作息习惯。为了能够兼顾学校和冰场,汪洋每天六点把瑞瑞送到冰场,让孩子能在冰场练两个小时,下午她向学校申请了免除体育课,这样就可以提前放学,再到冰场训练,每周能练习六天,平均每天三个半小时。这也是很多家长的普遍做法,因此 凌晨和傍晚也是冰场人最多的时候 像下饺子一样,练什么的都有。 一些 全程陪伴孩子练习的家长 直接在冰场远程办公。 孩子拖着滑冰装备的小箱子进来,家长拖着装满办公工具的推车跟上,孩子在冰上练习,家长在看台上办公、开会忙得热火朝天。

受伤对 每个孩子 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在汪洋看来,花滑运动员 最大的天赋 , 就是在进入成年组 Senior 之前 没有 重大的伤病 ,这也需要一些运气 滑运动员要不断练习跳跃,在这个过程中会不停地摔倒,等级提高之后,孩子们几乎不会佩戴护具,最容易受伤的就是脚踝、膝盖、足弓、后背和髋关节。 和汪洋同一冰场的一个韩国女孩因为运动过量造成了足弓塌陷,医院给她拍片子检查时,才发现她的大脚趾曾经骨裂过,但已经长好了 ——她在骨裂期间一直在带伤练习。因 为有太多人受伤,一些医院甚至会在俱乐部的冰场设置医疗室,以便及时处理 伤情

陈粒 孩子 曾经历很多次受伤,最严重的一次 ,她 接到先生从冰场打来的电话时,心里有一个声音说:这一天终于到了。她知道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这一天。但 辰辰 的坚强让她感到意外。 那天,当 12 岁的 辰辰 从手术室推进恢复室时,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是, 这包扎得真不错。

《我,花滑女王》剧照

很多人得知 辰辰 参加花滑比赛,会问 陈粒 的一个问题是,你要 走专业 吗?她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 18 岁以下的小孩有什么专业可言? 她清楚地知道全世界的职业花样滑冰运动员,能够挣钱的可以说是凤毛麟 角。她也和孩子聊过长期的目标,辰辰说自己希望长大下班的时候,能做个业余的花滑教练。陈粒觉得这样 就很好。

回顾跌跌撞撞学习花滑 这些年 陈粒 看到了 辰辰 全人格的成长: 孩子 学会了面对压力、忍耐挫折、克服伤病,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这些都是在普通课堂学习中无法收获的。这也是即便家里不是那么富裕,她还是愿意和孩子一起坚持下去的原因。

疼痛的涟漪

花滑的圈子很小,很多选手即便不是在同一个俱乐部,大家也彼此相熟。由于每天都要在冰场练习,和小伙伴朝夕相伴,彼此竞争,滑冰的孩子们最深刻的友谊也常常结识于冰场。因此事故给孩子们带来的冲击也来得尤为猛烈。

汪洋所在的华盛顿花样滑冰俱乐部有七名成员在失事的飞机上 分别是弗朗科 · 阿帕里西奥 Franco Aparicio 和他的父亲 艾弗莉 · 利文斯通 Everly Livingston 和阿莉迪亚 · 利文斯通 Alydia Livingston 姐妹和她们的父母 以及三个孩子的教练伊娜 · 沃朗斯卡娅 Inna Volyanskaya

事故发生后的 几天里,冰场里摆满了鲜花和照片,还有人来给孩子做心理辅导,带着陪伴孩子的抚慰犬。汪洋发现 很多小朋友表现得有些奇怪,他们看起来的行为一切正常 。后来她才明白,这些孩子 实际上依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小伙伴已经离开的 现实。伊娜的一个学生就是这样,她在前几天表现得非常平静,还对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的,每个人都会死的。”但三天 后,她在晚上突然情绪崩溃了,好像真正明白发生了什么,在家哭了一夜。

冰场摆满了纪念的鲜花和玩偶(受访者供图)

在汪洋的冰场里,大家最担心的是一个叫做佐尼亚的女 孩。在事故中离去的伊娜也是她的主教练,从她三四岁就带着她训练,可以说是她的半个妈妈。另外遇难三个孩子也都是伊娜的学生,所以佐尼亚相当于突然失去了自己的半个妈妈和 所有的好朋友。汪洋还记得,他们以前经常在下冰后,坐在 一条凳子上换鞋子,几个人占满了整条凳子,别人挤都挤不进去,但现在这条长凳已经空空荡荡,只留下了佐尼亚一个人。

像同龄小孩一样,佐尼亚也表现得一切如常,没有掉过一滴眼泪。负责心理辅导的工作人员告诉汪洋,对小朋友来说,最困难的应该是两三周之后。因为现在的冰场是满满的鲜花玩具、所有人的照片都摆在上面。 但这些东西总有撤掉的一天,等到生活似乎恢复到了原状的时候,他们可能才会开始觉得,怎么冰场少了这么多人。 这才是最残酷的时刻。

汪洋还记得其他俱乐部的一个女孩布里埃尔( Brielle Beyer ),她和妈妈也在飞机上。之前在美东地区的区域比赛上,布里埃尔失误,没有拿到很好的名次,但也进了前四名,她的妈妈面色凝重,把汪洋吓 了一跳。现在想来,汪洋觉得这一切显得有些不真实, 好像即使家长一路推着孩子,终于拿到了一个想要的结果,但这一切随时都可能全部归零。

左起第二位依次为,斯宾塞(Spencer Lane)、科里(Cory Haynos)、弗朗科(Franco Aparicio),他们是美东地区花滑阶段赛中级组的前四名,四名选手中有三名在事故中遇难(受访者供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