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的革命性事件。其中,1800年前后爆发的工业革命,无疑是最重要的变革,甚至没有之一。
自此,人类摆脱了农业社会“马尔萨斯陷阱”的桎梏,进入了无限增长的现代工商业社会。200多年来,世界其他各国也先后融入这种秩序。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一一浮现,并创造出了海量的财富。而英国也因率先进入现代秩序,称霸世界数百年,使“英语”成为了世界语言。
为什么率先进入现代社会的是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
也成为了历史学、思想史、文明史最重要的课题。
有人说,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有人说,是因为东方技术的传入;还有人说,是历史的偶然。
事实上,促使现代秩序诞生的关键要素,从来不是地理或技术,而是三个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念。
早在1800年之前甚至很久之前,这三大观念,英国就已经齐备,并捍卫至今。
现代社会的第一特征,就是保护个人权利,特别是保护个人自由和私有产权。
财产得到保护,人享有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充分发挥其才智和勤奋,让社会走向更大的繁荣。而英国从普罗大众到贵族精英,都长期信奉“无自由,毋宁死”、“无私产,则无正义”的价值观。
丹尼尔·汉南《发明自由》,以及艾伦·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两书,都不约而同地发现,早在中世纪时期,英国就已经开始广泛保护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
比如13世纪的英国农民,几乎都是自耕农,没有人属于地主、庄园主、封建主或集体农庄。他们拥有自己的一份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民间的土地契约、商品贸易,得到国王、教会的保护。人们可以自由迁徙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而在同时代的其他社会,农民都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附属于某个封建领主,或者地方豪强。
换句话说,13世纪的英国,就已经不是一个传统的集体农业社会了,而是一个个体独立于集体,权利受保障的工商业社会了。
个人有自由、产权受保护,这是诞生工业革命的第一大前提。
现代社会的第二个特征,是自由市场经济。
历史上,大多数帝国都是以军事立国,他们总是渴望征服、掠夺,希望同化异族,贯彻意识形态,吸纳外来人口以扩充力量和财富。
但英国却是个例外。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中发现,英国很早之前就是一个“店主”统治的自由贸易国家了。
英国人认为,用武力维持广大领土的方式,代价远远高于收益,既不利于军事防御,又不利于意识形态的利益。于是,英格兰人索性放手让贸易去自行寻找领土。
他们在各大洲发展种植和贸易,包括粮食、棉花、茶叶、烟草、咖啡和后来的橡胶,作为财富之源。同时,他们发现并保护了许多市场,销售他们的工业产品。
没有市场经济的社会,必然是个封闭社会。而有市场经济的社会,分工和买卖都很充分,人民富足,各种消费需求自然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正如英国思想家阿克顿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对人类文明伤害最大的,对人类发展限制最多的,从来都是不受限制的公权力。
依然是英国,在很早之前,就走上了限制权力的有限政治之路。
1215年的《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从此国王的权力不再至高无上,而是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以限制公权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法治,从此开启。
1258年的《牛津条例》,确立议会独立于国王,并要定期开会。到了1295年,爱德华一世召开模范议会。在会议中各自治市的代表首次获准参加议会;每个郡都派出两名骑士出席议会;而每个自治市则派出两名自治市市民,以作自治市之代表。现代“议会政治”就此开启。
1688年光荣革命,国王成为虚君;1689年《权利法案》,保障个人权利形成法律条文。完整的有限政治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