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如何理解汉唐之间的历史变动?在近百年来的学术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观察和解释可谓纷繁多元。历史譬如道路两侧的风景,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内在的差异或变化往往逐渐积累而生,远距离看来差异顿觉明显。如果把3世纪初作为一段历史道路的入口,6世纪末为其出口,会发现出口和入口处的历史景观,有诸多不同。胡汉人群的混融和文化变动,佛教寺院、石窟和村邑造像的大量出现与道教的宫观化,均为其例。
山中修道和山林佛教导致的山岳文化景观变化,亦是其中一个显著现象。陶弘景应答可能是齐明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所赋的这首小诗,以岭上白云隐喻山居的闲远高旷之意,机智隽永,令人回味。不过,如果把“山中何所有”作为一个历史学的提问,这一回答就显得过于简单。“山中”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空间。山民聚落和生计设施以及相应的山神祭祀,是迄今为止不少地方依然延续的社会文化景观。在这种“原风景”的基础上,至迟到两汉时期,方士、逸民等文化性山居者已经颇为常见。而4世纪以降,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山岳文化景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陶弘景的这首小诗写作于齐梁之际,正好是山中寺馆臻于兴盛的时期。“山中何所有”之问,蕴含着理解这种山岳文化景观变化的重要线索。
具体来说,4世纪以降,山岳如何逐渐演变为寺馆集中之地?山中寺院和道馆的兴起有没有地点选择性?山岳文化、信仰空间的构成和内部图景如何?不同文化、信仰力量在同一座山体内交汇,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地理空间上有无具体表现?山岳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信仰中心,与国家权力、周边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山居者如何记述这种变化?对中古知识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我近年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所做的一些很粗浅的工作。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最开始关注六朝时期的山岳历史,问题导向要简单得多。2006年前后,由于想寻找更多观察汉唐间江南区域历史变化的线索,《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记载的江南道名山十三所引起我很大的兴趣。为何会在唐代典制文献中出现这样一个体系化的区域山岳名单?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文化指标,探讨汉唐间江南地区的历史变化?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期待,2007年秋冬之际尝试起草了《汉唐间江南名山的兴起》一文,希望以此为线索,概要探讨江南名山体系的兴起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按照最初的设想,“名山”只是作为探讨汉唐间江南区域历史变化的一个补充视角,并未打算投入太多精力。未曾想,以此文为开端,竟蹉跎“山中”,转眼已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