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完美人设崩塌时,没有一个美容师是无辜的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20-10-17 16:54

正文

摘要: 某种程度上,她的“事迹”是在投其所好,根据某种叙事框架去“打磨”的。个人讲故事时夸大一下,记者采访时诱导一下,通讯员拔高一下,地方包装时美化一下,热衷于渲染的自媒体标题党再助攻一下,完美人设就出来了。可以说,这个完美人设的崩塌,没有一个美容师是无辜的。某种程度上,这个人设不仅是个人“讲”出来的,是美容师们的共谋。



吐槽青年出品


这应该是我见过的媒体和地方最尴尬的一次,写满“新闻点、宣传点、正能量点”的精致佳话,善良的人们眼里含着泪水,祝福着那对新人,突然大翻车,场外传来刺耳的声音:假的、假的,都是假的。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最美援鄂女护士”于鑫慧的护士身份遭质疑,还有针对婚内征婚、欠巨债、被限高消费等方面的曝光。江苏南通卫健委称,于鑫慧未在卫生系统工作过,无护士资格证。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管她有没有护士资格,也不论她私德如何,她确实在最危险的时候逆行去了武汉,当过志愿者,做过善事帮过人。当初呼唤“逆行”的时候要过护士资格吗?谁说没在卫生系统工作过就不能去武汉救人呢?我觉得这种观点是转移焦点,实际上没人否认她的志愿善行,也没有盯着她的护士资格证,而是质疑其诸多自我宣传的真实性。那些“自我宣传”并非无关紧要的小节,而很关键,她得到的诸多荣誉就建立在那些事实基础上,她成为闪亮全国的新闻人物和榜样也基于那些事实。否则,那么多志愿者,为什么她能脱颖而出?这些问题,不是一句“确实做了好事”“她是拼过命的”可以回避的。


拔高的事情,还原时总是那么尴尬。如果一开始就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身份,不夸大,不加戏,就是一个普通的“逆行”志愿者,人们以普通志愿者视之,当然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夸大了一些事情,加了很多戏,拔高成一个不平常、带着很多光环的“最美护士”,比较参照系就不一样了。不能说,当那些拔高的事实和品质被质疑时,你才退而求其次地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志愿者。――拔高了,把自己塑造成了“最美护士”,就退不回那个“平凡志愿者”了,人们只会认为你是一个说谎者和表演者,这就是说谎的代价。荣誉与品德相连,“最美护士”就是一个道德美誉,岂能轻飘飘地说“逆行当志愿者”和“生活私德”是两码事?

有人说,不要去挖她的隐私,不要太多关注个人生活作风。我也反对挖人隐私的行为,但“隐私议题”实质上是当事人自己提起的。婚姻是私人的事,公开征婚,那么高调,享受那么多媒体的围观和祝福,那是公共还是隐私?所谓隐私,是“让别人对你闭上眼睛的合理期待”,当以那种高调自我宣传的方式享受媒体的高光笼罩,就在常人隐私问题上失去很多“合理期待”。


不诚实,自我夸大,这在网络时代的代价是很大的,个人终归会为此埋单,无论是有意夸大,还是与媒体有意无意的配合、迎合中就塑造了一个“完美人设”,教训是深刻的。个人尴尬个人担,我觉得更尴尬的是捧出这个典型的媒体和那些赋予其至高荣誉的部门,猝不及防的翻车,写满尴尬的删文,戛然而止的宣传,从佳话到笑话,从正能量到争议闹剧,公信力连带受到很大伤害。面对这种尴尬,媒体和地方很难以一句“我们也被骗了”去消除尴尬,这个全媒体热议、热捧的完美人设,绝不只是一个人“编”出来的,这之间的需要与满足、迎合与配合、制造与塑造、投其所好与暧昧诱导,非常值得反思。


我不相信媒体和地方是傻白甜,别人说什么,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毫无保留地就信了信了,爱了爱了,酸了酸了,燃了燃了。为什么不核实?为什么不求证一下?之所以缺乏这种谨慎,可能跟一些地方“要一个这种典型”的强烈需求有关,希望有这样一个能表现某种“精神”的典范,现成就出现了一个,那么符合那种典范人设。要什么来什么,这时候,很容易失去警惕和判断。某种程度上,她的“事迹”是在投其所好,根据某种叙事框架去“打磨”的。个人讲故事时夸大一下,记者采访时诱导一下,通讯员拔高一下,地方包装时美化一下,热衷于渲染的自媒体标题党再助攻一下,完美人设就出来了。


可以说,这个完美人设的崩塌,没有一个美容师是无辜的。某种程度上,这个人设不仅是个人“讲”出来的,是美容师们的共谋。

另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我们在“正能量传播”上缺乏一种新闻专业精神。如果是一件坏事,负面事件,从业者习惯性地会去核实,以新闻专业标准去对待,多信源交叉印证,采访核实,但如果是好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心理上就降低了专业要求,听信一方讲故事,根据材料写文章。或者根深蒂固地觉得“夸大好事”不算违背专业要求,大家对好事不是乐观其成吗?正是这种心态,导致诸多正能量事件传播的失守翻车,对公信力形成伤害。新闻专业精神应该是一种排除干扰而捍卫新闻要素真实性的执着精神,是一种“无论何时、面对何事、针对何人”都必须核实的要求,不管正面负面,都要臣服于“事实”。偏离了这种专业规范,事实不稳,就可能翻车。


警惕投其所好的佳话,谨慎先贴正能量标签再去做报道,专业既是让一个职业赢得尊重的基础,也是避免翻车尴尬的基础。





曹林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