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AHA/SCAI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将经桡动脉入路作为I类推荐,优于股动脉入路,以降低入路部位出血、血管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GPI)或口服抗凝剂的高危患者,经桡动脉入路是避免出血的重要策略。
股动脉入路适用于因技术、临床或解剖原因无法使用桡动脉入路的患者,或可能首选股动脉入路的患者,如需要大口径入路进行机械循环支持(MCS)的心原性休克患者、既往接受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在进行股动脉入路时,建议结合常规超声和透视等现代技术。
图1 STEMI的动脉入路选择路径
在介入手术期间,应进行完整的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PCI前进行完整的血管造影有助于在梗死血管不明确的情况下识别罪犯病变,确定非梗死动脉疾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侧支血流,并有助于指导入路选择。
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测量可用于指导术中和术后的容量管理,帮助确定是否需要利尿、减轻后负荷或机械循环支持(MCS)。LVEDP升高与较高的短期和长期死亡率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相关。
TIMI血栓分级可能在导丝穿过病灶后迅速改变(由5级迅速变为1级或2级),建议在导丝穿过病灶后再进行血栓负荷的血管造影评估。
对于部分大负荷血栓病例,抽吸血栓切除术是一种可接受的治疗策略。静脉注射(或冠状动脉内)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治疗难治性血栓。
图2 冠状动脉内血栓管理
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是一个常见挑战,通常与更大的梗死面积和长期死亡率增加相关。预防和早期识别是管理无复流的基础。
可通过预防性使用冠状动脉内血管扩张剂最大化远端容量,通过增加平均动脉压和降低LVEDP最大化冠状动脉灌注压。
冠状动脉内成像在评估病变形态、斑块范围和血管大小方面至关重要。推荐常规使用冠状动脉内成像指导PCI。冠脉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被推荐作为指导PCI的合理选择,并在支架血栓或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中评估支架失效的机制。
图3 冠状动脉内成像评估的重要参数
梗死面积与包括全因死亡率和心力衰竭在内的主要心脏血管不良事件(MACE)风险增加相关。一些研究探索了减少再灌注损伤和限制梗死面积的多种方法,但支持这些方法作为STEMI常规一线治疗的数据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