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乡土
新乡土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主要推送华中村治研究团队的原创作品,致力于介绍最前沿的三农问题,发布独具视角的三农政策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人物  ·  萌翻亚洲的她,能否打破“长残魔咒”? ·  22 小时前  
新北方  ·  都“八九”了,为啥还是这么冷? ·  昨天  
新北方  ·  36岁女子直播一夜后猝死,留下一儿一女 ·  2 天前  
新北方  ·  骇人!手机深夜竟自动下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乡土

贺雪峰 | 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儒家基因与自由基因

新乡土  · 公众号  ·  · 2024-03-28 14:16

正文

贺雪峰

笔者调研的陕南农民与滇东南民族地区农民的差异,最关键的表现 似乎是陕南农民不计条件地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而滇东南民族地区农 民在某种意义上重视的是个人闲暇最大化。这里面有两对关键词,一是 家庭与个人,二是收入与闲暇。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是社会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时,每个人都脱离不开影响个人的文化的影响,而不可能只是一个完全 追求个人满足最大化的理性人,更非一个只按自己原始本能行为的人。

文化和社会关系构成了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乃至决定作用,某种意义上, 社会关系也是由文化来决定的。正是超越个人的文化,使个人具有了一 种文化的本能,成为文化所支配的行动者。文化越是强大,就越能够给 受到支配的行动者以越大的支配力,个人行为就越受到文化的支配,甚 至成为文化的奴隶。

当然,文化本身也是多元的,有不同的文化类型。往往越是长久而 广泛的文明,就越有强大的文化涵化能力,越能支配其中的行动者,改 变行动者的本能,使行动者追求超越个人身体欲望以外的目标。这种文 化与文明之间相距不远,或就是文明了。还有一些地方性文化,文明程 度不高,对个人行为涵化能力不强,缺少超越性的诉求。

(一)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农村和农民

就中国来讲,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中的主导文化是儒家文化,这 种文化强调家庭伦理与责任,尤其强调传宗接代的重要性,所谓 “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儒家文化是义务本位或伦理本位的文 。经过两 千多年传播,儒家文化对中国汉民族形成了至为深刻的影响,其中很多 方面已经深入到民族骨髓,典型的如对家庭的重视,对传宗接代的重 视,对人伦关系的重视。儒家文化远不是典籍,也非仅上流社会的文 化,其中价值已深入和渗透到了中国汉民族几乎每一寸土地,变成中国 普通人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当发生改朝换代,上层文化被摧毁时, “礼失而求诸野”,上流社会再到人民生活中寻找文化。

因此,对于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农村来讲,农民就成为文 化本能的表达者,每个农民的行为不过是影响他们的文化所要求他们的 行为。具体来讲,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中国农民,判断自己人生 价值时,最重要的一条是传宗接代,以及通过自己努力来光宗耀祖。对 于一个农民来讲,都有强烈的家庭伦理和人生任务规定,他们必须完成 自己的人生任务,否则就无脸去见祖宗。他们的人生任务中,最大任 就是让儿子娶上媳妇,生下孙子,从而完成传宗接代任务。也是因此,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本位的,且家庭中更多是责任与义务,而非权 利。中国文化中缺少个人直面上帝的这种超越性,个人属于家庭之中甚 至属于家族之中的一分子。

除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义务本位,中国农民生活在村庄熟人社 会,自然会有村庄内的社会性竞争。这种社会性竞争有时也是服务于传 宗接代这样的人生任务,且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竞争的。更高的社会地 位就有更高的完成人生任务的可能性。社会竞争又与其经济实力有关, 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何获得家庭财富、提高家庭收入,就成 为中国农村每个家庭的追求。

在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区,农民行为模式就会有以家庭 为单位追求收入最大化的表现。比如,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形成 “以代 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农民家庭中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 年老父母留村务农。留村务农的父母不仅可以获得农业收入,农村生活 成本比较低,而且留村务农父母往往还要帮进城子女照看孙子。农民通 过家庭合力来获取最大家庭收入,从而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为儿子娶媳 妇创造条件,以及为子女进城创造条件。

进入 21世纪以后,大量农民工进城,传统通婚圈被打破,中西部 地区性别资源大量流失,加剧了本已失衡的性别比,从而迅速提高了农 村婚龄女性的婚姻要价,包括高额彩礼、县城买房甚至还要买车。仅靠 婚龄男子肯定是不可能达到女方条件的,因此,婚龄男子的家庭支持就 成为能否娶到媳妇的前提。反过来正是因为有家庭支持,婚龄女性就可 以借性别失衡来提高婚姻要价且可以达到目的。在存在激烈竞争的情况 下,为了让儿子娶上媳妇,农民家庭就会举全家之力,提前很多年进行 积蓄,甚至父母以自己未来剩余劳动力为抵押借贷以完成儿子婚配,以 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 。这些借贷以完成人生任务的父母,他们来不及 虑自己未来养老,而指望子女养老。实际上子女回馈很少。所以农村 “恩往下流”的说法。

正是当前变得畸形的农村婚姻,通过极端形式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巨大能量,即为了家可以牺牲个人,为了子女婚姻可以牺牲父母。 为了完成人生任务,农民可以无条件为家庭奉献。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农民家庭不仅要进行家庭分工,而且会提前谋 划。不仅要开源以增加收入,而且要降低任何不必要的支出。

也就是说,在受到儒家传统文化浸润的农村地区,文化改造了农民 的利益计算方式和行为模式,造成了农民的理性和超越性。中国儒家传 统文化赋予了农民家庭观念、责任本位、规划性和纪律性,正是文化本 能使农民脱离了他们的身体本能。他们不只是要个人利益最大化,更非 个人身体欲望满足的最大化。他们变得吃苦耐劳,能够忍辱负重,他们 通过自己一生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文化义务,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

(二)文化边缘区农民的生命态度

与文化核心区不同的文化边缘区,因为缺少强有力的大传统的浸 润,个人身体本能就较少受到文化义务的约束,也缺少为未来进行长期 规划的意识,不能忍受为了未来回报而进行当下的长期投入,更缺少代 际之间的无条件支持。在缺少大传统所赋予强大文化本能的情况下,身 体本能变得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正常情况。农民所追求的生活很 现实,就是闲暇最大化,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未来收入最大化,以及必须 完成人生任务。

实际上,前面讲的陕南农村,农民行为模式就十分接近文化核心 区,滇东南民族地区则接近文化边缘区。正因为处在文化核心区,陕南 农民只要具备条件就积极行动起来从市场获利,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 的目标。而处在文化边缘区的滇东南民族地区,即使有市场机会,也不 愿意及不善于抓住机会,所以他们仍然生活贫困。

(三)不同文化区域形成的渊源

中国大一统体制决定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自秦汉以 来,中国疆域逐步扩展,中国文化核心区域也就逐步扩大。

总体来讲,中国大一统体制的主要权力中心大多数时候集中在中原 地区,虽然历经天灾人祸,朝代变换,中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开发程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