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网  ·  2024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 ·  3 天前  
宇宙解码  ·  黑洞中的时空逆转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关于做好一个读者的一些思考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4-24 06:21

正文

昨天的关于世界读书日的文,有一些内容,被埋藏在新书推荐中了,但我不希望这些内容被埋没,故而今天连着之间的一些旧文一起发出去。这些内容关乎着怎么去做一个好的读者。第一篇文是该怎么去读人文领域的书,新第二篇文是关于怎么去读科普书,第三篇文是关于阅读评论文章的。



读书,就要该“不哭不笑,也不痛骂,只是理解”,超越情绪,拉开距离,以清明的眼光,以全面的关照,理解要阅读的对象。


俗话说,文如其人,好的作品,也需要高水平的读者,才能成为经典。读者阅读时的习惯,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领悟。有了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广泛的阅读不留于泛泛而读,才能使你阅读能及时作用与生活。


在说阅读之道前,要先说读者之难,也就是读者的“七宗罪”其一在直觉作祟,阅读的时候以自己的直觉为评判标准,对于不符合自己直觉的都视若无睹;其二在时代价值观,以当代的思想,本国的文化传统去评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其三是凭好恶褒贬,避重就轻,看到自己喜欢的就睁大眼睛细细揣摩,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就眯起眼睛,当作作者写这段时打瞌睡了;第四忽略细节,不能对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字斟句酌,只看那些显而易见的,有意思的,而忽略那些角落里阴影下的同样重要的观点;第五在于过度演绎,脑洞大开脑补出许多作者中本没有想要的表达观点,如同中学的语文阅读,叫作者来答作者都会惊叹我竟然想的这么神;第六在于质疑动机,不从文章的字句去分析评价文章,而是带着对这个作者的成见,说这样的写作是别有用心;第七是不求甚解,不细察文章中是否有逻辑漏洞,跳跃式的推理,概念偷换,直接囫囵吞枣,要么点赞要么拉黑。


对这七条一以概之,即读书要避免极端,这些都是为了这一目的的手段。当然,每一个极端都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要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方面,不倾斜,不独断,而且能从他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全体。这正是阅读的终极价值。


但我们认识到了前述的种种挑战,我们就走在了成为一个理想读者的第一步上。但若要求读者能立刻破除这七宗罪,立地成佛,却是痴人说梦。你要意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你这般的条件(每个读者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过去条件是多少人缺少的)。在没有经过完善的训练,养成好的习惯前,任何人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在他的最佳状态很久,即使他一时在阅读中犯了以上说的错误,我们也应当宽容。


关于阅读,除了这七宗罪,在任何类型阅读中都适用外,还有几个值得讨论的维度。一是阅读是否有直接的目的,你考试前看的书大多是为了考试,你刚考完试看得书多半是为了休闲。有的人提议看书不能有所图,这背后的逻辑是你在不经意的探索中能找到最契合你自身心智的读物,而过度功利的阅读则会把读书变成一件差事。而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不带目的性的,鲁迅是为了救人的目的去读医学,可是在学医时却意外的发现了救人需先救心。读书时你只要不被你最初的目的锁死,符合目的才看,不符合目的的就忽略,那么阅读就能让你获得自由。


另一个要谈的话题更加具有争议性,有的书是分析型的,每个句子间都是环环相扣的,而有的书则是剑走空灵,东鳞西爪,你找不到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大抵西方人,尤其是德国人的书,走的是第一个路子,而东方人的书,走的是第二个路子。于是问题就出现在这二者的高下了。习惯了逻辑严密的人,往往会因为有些文章缺乏逻辑,就将其打入冷宫。殊不知就算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作者想当然,可是那些论据却也依旧可以任我所用,即使文章有逻辑疏漏,那么文章想要宣扬的做人处事的气节,依旧可以激励读者


接下来要谈的是所谓的文章的深浅。阅读不应该有“鄙视链”,所谓深刻的文章,只是其抽象程度较高,需要读者有许多先验知识,才能读懂。你能读哲学专著,科学论文,这不过是因为你之前的训练,我们不应该鄙视一个只看鸡汤的人,只要他在阅读时能不犯之前说的那七宗罪,那么我们要相信在足够的时间与开放的环境下,一个人闻过则喜的人能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我们要培养要提倡的是好的阅读态度,更是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间的宽容与理解。我们不能因为读者读的一本书就否定他,就如我们不能因为一瞬间去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阅读,本就是一件不可强求的事情。你若是不喜欢读书,那么别人逼你读书,社会舆论胁迫你读书,只会透支你未来阅读的兴趣,使你一辈子见着书,(或者某类型的书)就如同见到枕头。阅读是为了寻求更高更远的精神,从而能更加谦和自牧的过完自己的一生。至于这一生的阅读食谱,那每个人都该是多姿多彩的,三教九流,百花齐放,哲学与美食比翼,时政与鸡汤双飞,卡夫卡与成功学共舞,宪政爱国主义与房地产政策一色。



最后,我想借用欧丽鹃先生在Coursera上的一段话,来说说读者的四种境界,这个理想虽难达到,但如司马迁说过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

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

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

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

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书是读不完的,但这不应该成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借口。读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就应当对书中的每一个词句细细审查,不偷懒,那怕当前无法读透这本书,也不可在心态上以不求甚解为目标。读书者的目标,不应当一目十行,也不应当是过目不忘,而应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者的追求不应是今年读了几本书,而是自己有过多少次因为读书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电子书你多半能看到试读的章节,大概了解作者的文风和这本书想要论证的观点,越是你觉得有不那么认同,又有些道理的观点,这本书你就越值得读。读这样挑战你三观的书,绝对不应该是一个人的事,经过和身边人的讨论,读那些和你三观不合的书也许就变得没那么困难了。


读书有的时候是为了装点自己,这没什么不好的,带你相亲对象或者潜在的另一半去参加读书会,肯定比两人见面不知所云的瞎扯好的多。“人民的名义”中的赵东来,拿可是读书撩妹的高手。若是和你的父母在电话里不知该说些什么,不妨也给父母推荐本书,然后你们就可以和父母在电话里聊这本书,还有这本书背后的事,那些抱怨和孩子无话可说的父母,也可以看看在子女辈流行的书,然后和孩子们从这本书讲起。


关于怎么写读书笔记,其要义是为实用服务。可以在看的过程中记录标注,可以看完之后对整本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从书中得到的智慧是你在忘记了这本书中的知识后剩下的东西。可惜这话不一定每时每刻都是对的。当你忘记了书里的内容,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恰好在当下有用,那么你会把其称之为智慧,但一旦坏境有了改变,那些你之前以为是智慧的东西就会成为你的陋习。这时候你需要的是找到自己从那里汲取的这些不合时宜,这时候你就需要当时的读书笔记了。


所以写读书笔记是你和未来的自己做的一笔交易,是一场发生在头脑中的时间旅行。你记下一本当下令你印象深刻获益良多的书,记下这本书的行文脉络,记下你的心得体会,只是为了在这本书成为你的认知包袱时能和它好好道别一番。读书笔记的实用性,体现在你在写作时就清晰的知道你读的书可能会是不完全的,其中的某些观点是需要更多证据去支持的,有些观点是摇摇晃晃的,你将这些判断写下来,等待时间这个最公平的法官去判断。让你的读书笔记写下你的思考而不只是复述,让你的读书笔记中的观点变的是可证伪的,这才是最体现读书笔记实用性的地方。


理查德费曼有一句话,说如果从一万年以后去看,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新闻,就是麦克斯韦发现了电磁定律。科学发现是长期来看最有价值的信息,科学的进步,即使在当下无法直接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也能改变我们看待大到经济社会,小到人际交往的方式。这是我看的书大多是科普书的原因。科普书中,我喜欢的是那些写科学史的作品。


任何学科的入门书,最好讲一讲这门学科的历史,讲讲古代的哲人是怎么提出困扰本学科的根本问题的,这样等学到具体问题时,我们不会忘记了该问题为何而问。读科学史,读的越多,你就会越来越谦卑。你看到大人物做出的错误判断,你还会看到我们当下的了解多肤浅,多模糊。读科学史,你也会变的更好奇,科学史中充满了异想天开的问题,好玩的实验。科学史可以很易读。科学史的起点是生活中有趣的现象,科学史的终点则是简洁的解释。



每个人的成长都受着原生家庭的制约,但人之为人,可贵之处在于能超越那些限制。我们阅读实事评论型的文章,不是为了一时的意气之争,而是要把他们当成自己认知上的疫苗,我们要从中反省,那些别人有的毛病,我们是否也会有。最近的魏泽生事件,我看到帖子想的是站在魏泽生的父母的角度,试图想象他们是否犯了什么错误,是否走到今天这一步,有没有自己的问题,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如何应对。

 

每一个热点话题后,总会有很多的帖子来说这件事,但有多少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没有做到从观点中提炼出共性,从而使得我们能在忘记了这件事本身后还能想起你的文章。鲁迅的很多杂文就是这样的,你现在读起来,依然不觉得过时。因为他的杂文像疫苗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要打。人类不同于细菌,我们的免疫系统需要每一代从头学起,无法继承父母的抗原。我们的认知系统也需要不断的注射疫苗。

 

没有经过考验的人性,是无法判断其是否高贵的;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人的质朴与简单也只是一种人格特质,不能称之为人格价值。没有了解人世间的恶,善的坚持也许只是因为无知产生的无畏。不止这样,亚里士多德说过“自然界厌恶真空,那里有真空,那里就会被别的东西填满。”,如果我们不能时常提醒自己求真需要的避免的陷阱,我们的头脑就会被反智主义,犬儒主义占据。

 

所以我们读那些热点的文章时,要摆正自己作为读者的心态。我们要从正在论述的事中抽离出来,看看从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中提炼出那些永恒的价值。读者之难,正在于从自身出发,而没有回到文本。读者要在阅读时做的礼记所说的“爱而知其过,憎而知其善”,不是说这篇文章验证了自己之前的想法,而是看看作者的表述是否是合理的,严密的,还要看看作者这么说,是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自己不怕冷吗?”

 

而对与那些想针对热点话题写点什么的读者,你们应该先读读鲁迅和胡适两人的书,两人的观点不同,但都是在帮我们这个民族打疫苗。他们的文章,百年之后读来,还是会让人有所收获,不止是因为两人的学养,更因为他们做事的心态是不是为了赶时效性的,而是把自己的文字看的很重,文章合为时而做,这里所计量的不是小时,而是时代。好的评论文章是服务于一个时代,而不是一个事件的。


扩增阅读

这九本书每个终身学习者都应该读一读

2017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读完机器学习科普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