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听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年味儿变淡了。
什么是年味?作家冯骥才有段话这样写: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就叫年味。”
当过年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简单,当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烟花爆竹春联窗花带来的喜悦感,当……我们怀念的,往往是记忆深处最寻常、最温暖的过年的方式。
过年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模糊的某一天,到最后或许连对过年的期许都减少了,我们才渐渐觉得丢失了什么。
喜欢《小王子》里的一句话: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是能让平常日子生出美好的魔法。中国人的春节,是注定与众不同的节日。
这是一年里最温暖的节日,无论身处何地打拼,天气如何寒冷,世事如何艰难,人们的脸上总是涌现着悦动、温柔的光彩。和朋友们闲话一二,最常被问及的,就是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回家过年。
什么是年味?此次
“十点视频”
特别邀请了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名家——著名音乐家小提琴演奏家
吕思清
、中国知名先锋时装设计师
张驰
、诗人美食家
二毛
、戏曲导演
李卓群
、年画画师
李晓林
,分别给我们讲述他们眼中传统的中国年,以及他们记忆中最深刻的年味儿。
年 味 是 童 年 难 以 忘 却 的 味 道
诗人、美食家二毛说:过年实际上是一种向往,特别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一年到头这种满满的乡愁,马上就会去解开了,吃到家乡那一口的时候,也就是他解开这一年乡愁的时候。
美食家二毛
他告诉我们,现今的年夜饭其实在他收藏的古老菜谱中早有记载。年夜饭在全国各地都不一样,若在重庆四川就一定要有三蒸九扣,扣肉扣鸡,咸甜烧白;一定要有鱼,取“年年有余”的好彩头;另外一定要有肘子,原来传统的是姜汁儿肘子,现在渐渐少了,寓意红火丰厚,财源广进;守夜的夜宵有荷包蛋或醪糟汤圆,不爱吃甜的人也有小面或臊子面可食。
在童年时候吃到的东西,现在吃不到了,或者说已经变味了,有点淡淡的忧伤。
年 味 是 新 年 最 动 听 的 声 音
音乐家吕思清说:用音乐这种形式来表达春节这种节日的气氛,来沟通大家的情感,我觉得是最恰当不过的。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重视中国的新年,尤其是音乐界,一些很重要的乐团,都会特意来举办中国的新春音乐会。
著名音乐家吕思清
春节过后便是春天了,春天来临的时候,就激发了大家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对于未来的期待。
“春节的早晨初一,听一听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或者是维瓦尔第的《春》,都会觉得心情特别振奋,就觉得今年一定是个好年头。”
年 味 是 一 曲 唱 念 做 打 的 世 代 传 承
戏曲导演李卓群说:京剧跟春节一样,都是我们比较传统的文化符号。
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过年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如果第二天有演出、有大戏看的话,全家人是一定会去看戏的。
戏曲导演
李卓群
每年的春晚在零点钟声敲响之前,都会有一个京剧节目,这时候全家人都安静下来了,然后安安静静的看这个京剧的演出。
现在很多的95后甚至是00后对于京剧、对于戏曲是非常熟悉的,他们对于戏曲的理解,是传承,也注入了他们对时代新的思考,这一点让李卓群非常惊奇和欣慰。
年 味 是 一 袭 新 衣 的 华 丽 希 望
中国先锋时装设计师张驰说:新年穿新衣我觉得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起点、新的欢喜、新的希望。所以我觉得新年一定要穿新衣服。
设计师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