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覆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管理等多种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洪灝:展望2025深圳见面会 ... ·  昨天  
第一财经  ·  ABC品牌创始人鞠躬致歉丨大公司动态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上海迪士尼,发布购票新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浪财经

致学区房 !一个昂贵的心理疾病,整座城市都在为你买单!

新浪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26 11:59

正文

关注新浪财经微信号,把牢你的股票代码

回复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来源:一勺言(ID:yishaoyan2014)和北京青年报



写这个文章是得罪人的。但是,本文价值观很正,如果能为地方政府颇为头疼的学区房高烧降降温,本人乐见其成。


全世界的家长都比不上中国家长,他们有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大心脏:坚信自己的孩子这辈子一定是通向中国最好的高校。


而全中国的家长中,北京家长的这颗心脏更大: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应该、也更能够通向北大与清华。


为避免地域口舌之争,此处北京家长,泛指在北京工作居住的家庭,不仅仅包括北京户籍家庭。


这是一个很有趣、很强悍的心理。


虽然我们已经看到所谓的名校越来越多的高考招录历史数据并不支撑它,但是这种强悍的心理预期,在贵国制造了一个价格罕见的商品:学区房


人人都在为它疯狂。现在我们看到的还不是最疯狂的,现在只是几十平米的房子挂出了近千万元的天价,下一步,我们看到的将是理性与意志最后被冲垮之后,对学区房毫无理由的信仰崇拜,如果我们再不有所作为的话。


我一直搞不懂这件事情。


但十年来,本人对学区房的看扁态度没有太大变化,北京房价5000元的时候是这样,10万的时候也是这样。


一个价格形成机制被各种X因素绑架、扭曲的商品,未来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样一个商品,它的天价建立在一堆莫名其妙、不明觉厉的需求之上,它真的值得我们为它一掷千金么? 


学区房作为一个毕竟有增值教育资源的住宅,你也不能说它一无用处,我也不至于傻到与你们在这个境界上进行辩论的程度。


但是,它的价格溢价如此之高,已经让大家的智商与理性都相形见绌,你还觉得它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这就是你的智商问题了。


而且,我越来越发现,楼市天价学区房的背后,完全是一种具有高传染度的心理疾病。为这个心理疾病提供细胞培养基的则是一些更荒谬的心理幻觉。


这些学区房爱好者,通常临床会呈现几个心理症状:


1,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你买我也买,而且我要买的比你更多。


直觉告诉我,这类中国家长可能最多。其心可怜,其人可悲。你以为买套房子就能为你的孩子换回来一个永不落后的人生?真较真起来,你那几套房子也不够用呀。


2,我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可能天赋也没有那么高,只是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点好一点的教育条件而已。这有错么?


这当然没错,这不就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的人生目的嘛。但是,我是这样想的哈。现在学区房价格已经这么高了,大部分人能买得起一套就不错了,往往是卖掉几套大的,换回来一套小的学区房。然后,一家人为了孩子的教育环境能够提升个50%,就大幅降低居住要求,住在一个相对不怎么好的环境里,一夜回到解放前,你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么?


让孩子过的好一点,可不仅仅指教育条件提升50%,居住环境对他人生性格的形成,或许有更不为人知的影响。所以,你真的是对他好么?


3,上不了北大清华,上人大也行。


呵呵。你这样想的时候,别人也可能正在这么想。你们一旦集体共识,学区房就撑不住了。学区房的房价神话核心要素,就是你们团结一心,风雨无阻,坚定看好北大清华。精神上一妥协,学区房的神话里就开始漏雨。


4,强烈缺乏安全感。


我来模拟下这类人的心理活动:在现实生活的硬碰硬中,好不容易连贯带爬走到了一个比较不错的位置,此刻唯一的担心是,如何保住它。这种心理传染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就是为他们买一张学区房的保险,让自己相信,即使自己从现在的位置上跌下去了,自己的孩子总算还有一张保险可以依赖。



嗯,你确实是挺爱你的孩子的,对此我也不能多说什么,希望你的孩子能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人生道路上,如履薄冰,像你一样每时每刻充满危机感。


5,是的,就算我同意你,但是我的孩子的教育成长时间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永不能弥补。所以,宁可买错,不能错过。


呵呵,我的看法是,就算错过,你的孩子该上不了北大清华,还是上不了北大清华。而且,从大概率与比例看,绝大部分的北京考生,即使在中关村二小、人大附中就读,你也进入不了北大清华。所以,你担心的是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你以为还没有到来的时间是你的朋友,但是未来并不是作为大多数的你的朋友,它只会是一小撮人的朋友。


6,不管好坏,抢到手再说。


这类中国家长最可恶,完全没有什么判断力,随大流,甘愿把自己的脑子交给第一个人玩。


就算买了一个学区房,你觉得这样随波逐流的家长能养育出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家么?


7,稀缺的资产升值最快,再贵也要买。


这是投资学区房中最貌似正确的歪理邪说。


用我朋友的一个话说,在技术不发达的时候,铝的价值很贵,比黄金都贵,于是大家都在炒作铝的价值。后来技术革新,发明了电解铝技术,大规模的供应下面,铝的价格一落千丈。但是,这种变化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变革完,在那个时点上,作为个体你别无选择,但是作为投资者而言,在看到这种学区房价格体系赖以生存的体制原因喜怒无常之时,还要去哭着喊着投资,你只能是一个蠢货。


你唯一可寄托的就是,希望蠢货的供应量越来越多。


8,你说的我都懂,但是它就是个击鼓传花,只要有下家接盘,能挣到钱就行。


你这样说话,态度还算真诚,我就当你不是在抬杠。它确实是个生意,毕竟蠢货太多,能挣到钱就行。


不过,得提醒你一句:此时此刻,别人也许是你的上线,正在打你的主意呢。


9,法不责众,就算学区房神话坍塌,公权力投鼠忌器,也不敢造次,必然强力维持。


我蛮不喜欢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别问我理由,我就是觉得这种小市民心态不仅讨厌,而且可恶。


你那边人多,你就有理了?


10,羡慕特权。与既得利益者站在一起,买一张特权门票。


这种心理下,这些家长买房子,潜意识都是特权思想比较严重。这种人平日可能满口正义感,但是一旦牵扯到个人利益,都满脑子先想着用关系、金钱解决问题。


买学区房的心态本质是买特权门票。一旦自己进入大门,就想着赶紧把大门关的更紧一些。


鄙视这种人。


11,虽然同意学区房只是个时代现象,但个人无法与现实对抗,与其反抗不如享受。


你既然多花了数百万元来增强人生享受,好处已经占了,我希望你永远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坐视自己作为学区房未来改革路线图上的既得利益者,阻挡这场潮流。如果几年之后学区房真的要动大手术了,请你一定淡定,不要反抗,就像你此刻的心理状态一样。


上面十一点,是我对学区房重症患者心理活动的描摹。时间紧,字数少,确实不足以临摹出中国式学区的种种荒诞。


吐槽完十一个心态后,我想谈谈我对学区房的前景判断。作为一个热门大宗商品,它唯一的价格底气来源于稀缺。


可是,在我看来,学区房的价格逻辑完全是建立在两大谎言与两大幻觉的基础之上,如流沙上的大厦,风一般的梦。


1,中介的谎言。


内心相信自己推销的房子使命重重,觉得自己的下一个客户永远比自己以及自己的上一个客户更傻。


2,自己的谎言。


认同虎生虎,不认同兔生兔,认为自己的基因很牛,孩子天赋使命,任何一场战斗,都不能缺席,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赢,牢牢抓住教育的命根。


3,权力的幻觉。


很多人是学区房上的既得利益者。学区房绑定了很多市民的奶酪,动一下需要付出很高的稳定代价。这正是偌大一个北京,安放不下一个便宜的书桌的原因。在学区房上,老百姓是多杀多的游戏,爱恨分明,每个人都觉得公权力部门应该与自己站在一起,都有牢不可破的权力幻觉。


4,资产保值增值的幻觉。


这些人笃信一点,经济学定价的原理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所以,学区房的资源稀缺,决定了它的高价。但是,别忘记了经济学还有另外一条原理,价格会调整供求关系,从而让价格趋于平衡。


未来十年,学区房最大的对手方就是政策变动与民间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准入。在舆论层层压力下,这种针对性的政策细节调整已经正在发生。而文件中每一个字节的含义调整,都将让现在的学区房买家心惊胆跳。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学区房政府财政投入很大,但是长期以来绝大部分的好处,都被二手存量房的买家或卖家拿走了,政府部门不仅得益甚少,反而是学区房恶意炒作的恶劣社会舆论问责的承受者。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政府部门天然都具有调整学区房资源分配的动力。


政府让市区优质的学区房资源更多朝郊区的新房倾斜分配,这将有助于把土地卖个高价钱;而更大程度开放外部教育资源,可以在社会舆论层面缓解自己的公众压力。


你看,一个可以图利,一个可以图名,这两个名利双收的动作,都将稀释现有的学区房资源,在市场上增加学区资源的供给,而它带来的将是众望所归的学区房回归理性。


违背经济学原理的东西早晚被纠正。虽然我一直认为一个地块的房价是它周围吸附的资源的价格函数,比如它折射的是周围学区房,医疗资源与市政配套的价格,但是,毫无疑问,学区房是这些资源中最脆弱的一个,因为它是特许垄断的产物,它过于依赖于一个任性的权力,这也就注定了,当环境温度一变,它融化成水的速度比其他东西都要快。


很多人谈到学区房,经常装出很懂很厉害的模样,经常露出与高端资源共舞的得意。


要特别提防这种人。这种人不仅骗了自己,还想骗你。


在学区房问题上,过度相信本质上是一种智力偷懒,很多人在放纵自己的侥幸。他们经常把一个事情过度复杂化,又过度简化。一个事情只往前看两步,觉得学区房一身贵气,戒备森严,逼格颇高,就不再往下推理思考,把自己的脑袋开关关掉,觉得自己,但入豪门,必成大器。


丝毫不关心,后面决定你命运的事情还多着呢,错一个环节都可能把你与你的孩子引向人生的另一个方向,无法回头。


那么,每个环节你都想的到,每张门票都买得起么?


所以,送学区房产业链条上的每个从业者们一句忠告:


莫意淫,慎装逼,见好就收,好自为之。


就在今天早上6点,北京市教委针对学区房放出意义巨大的利空信号:


1,进一步增加幼升小多校划片范围,通过随机摇号方式进行学校派位。


2,今年,北京六个城区至少选择3所普通校与优秀学校合并或集团化办学,两年内,将在城区新增25所优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


3,2017年起,名校禁止外地办学,需支持城六区的学校启动支持近郊、远郊区办学,帮扶15所薄弱校。


现在,你信了么?



政策解读:


扩大多校划片范围  摇号入学随机分配


今年,北京市将继续实行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但不同的是,今年多校划片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通过随机摇号取得具体学校学位,通过购买学区房达到“一对一”入学的方式也将增加不确定性。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样是为了让家长降低对购买学区房就能上某一所小学的期望值,避免学区房的过度炒作。


所谓多校划片,是指在义务教育入学阶段,将特定的适龄儿童,划向两所以上的定向小学和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孩子具体上哪一所学校,再进行一次安排,即俗称的“电脑派位”。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与“单校划片”相比,“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多个片区,每个片区有多所学校,学生通过随机摇号取得具体学校学位,其政策立意在于为家长提供公平的择校机会,实现机会公平。


两年内城六区新增25所优质校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今年将在6个城区新增25所优质校,同时启动对城六区一般学校的精准扶持。也就是说,每个城区至少选3所普通校和优质学校合并或集团化办学,把辖区内最薄弱的学校并入优质教育集团或与优质校深度联盟。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快速提升普通校质量,使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为平均和扩大。在城区新增25所优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在学区制和集团化教育改革之外提升优质资源范围的另一种方式。此外,北京市将继续加大统筹力度,重点在城近郊区、重点项目和引进人才密集地区布局,力争两三年内,在这类地区新建10所优质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


名校禁止外地办学 帮扶15所郊区薄弱校


记者注意到,今年起名校去北京之外的省市、区域办分校的现象也将被全面叫停。今年起,除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外,所有市属学校未经北京市教委同意不得到外地办学,各中小学不得与房地产商合作办学。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做是为了继续扩大北京市范围内的优质资源数量。同时,考虑到北京近郊和远郊的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和资源分配,2017年起还将支持城六区的学校启动支持近郊、远郊区办学,帮扶15所薄弱校。


延伸阅读:


《在学历与学区房悖论的折射下,我们是在为何而奋斗?》

来源:港股那点事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


首先,学历是不可能不值钱的。从工资收入这个侧面入手,以一线城市深圳为例,先看看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16年9月份发布的《深圳市2016年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可以看到,大专以上的高位数很接近,但看中位数和均值的话,就会发现不同学历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也就是说,学历之间的差距虽然有可能随着工作者时间和经验的增长慢慢减小,但是学历对起薪的影响是确切存在的。


再看看深圳两个知名的最高薪的大行业——金融和IT的工资,高位置、中位值和平均值都非常突出,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两个行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几个龙头公司都招什么样学历的应届生,也可以看到学历对收入的正面影响。



那为什么还会发出“学区房值钱,学历不值钱”的问题?逻辑很简单,就是用学历和学区房现价对比。自己拥有高等学历,现在却买不起学区房,所以就得出了“学历不值钱”的结论。


拿学区房和学历的价值比,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网络上也已经有了很多精彩的回答。比起解答这个“为什么”,笔者却觉得为什么会问出这个“为什么”,更值得深究。



有一位长辈说,他毕业的时候,本科生可值钱了,研究生、博士生更不用提。当年就是博士毕业的他,心里一点点对未来的慌张都没有,因为他深知,“只要好好工作五、六年,我就一定可以在深圳买上一套房子。”哦,那个时候甚至不需要买房子,是分配的。


再来对比知乎上一篇16年7月开始出现的话题:《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着北京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里面,有几个回答者都是清华毕业,都进入行业内全国顶尖的公司工作,工作不所谓不努力,一个拼了2年,一个拼了5年。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觉得,根本看不到自己在北京买房子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会有学历不值钱的想法,其实是因为和几十年前相比,学历和财富的相关性变小了,学历变现更难了。以前五、六年就能实现的买房愿望,现在可能要更久,甚至永远不可能。


其实核心逻辑是,市场开放后,自由竞争的背景下,未来不确定性提高了。


为什么要买学区房?


首先,为什么要买学区房?


这得从我国的教育制度说起。


我们国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都可以免试入学,公立学校需要实行就近入学原则,部分地区在就近的基础上再算积分。首先要“就近”,学区由教育局统一划分,根据学校所在街道的人口密度、土地属性、距离等进行划分。然后再在同一个学区里面看积分。


有一个情况国内外是一样的,那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学区房只和公立学校有关系。但是,国外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大致相当,大部分民众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给孩子挑选合适的教育,而那些最顶尖学校却全都是私立学校,对学区房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国内最顶尖的学校却都是公立学校。


另外,以美国为例,虽然公立学校也是按学区划分,但是只要满足“居住”这个条件即可,购买或是租住都没区别,甚至不需要孩子有当地户口。但是在中国,特别是那些实行就近入学+积分入学的地区,购买和租住的区别就会很高。


还是以深圳为例,在ZF在线网站公布的福田区积分入学(小学和初中的积分办法一样)办法如下图:



可以看到购买学区房的话可获得的基础积分最高可到达80分,如果是租房,基础分最高只能到62分。


买房和租房,天然就是将近20分的差距。所以,不难理解父母们为什么会挤破头都想要买学区房。


所以,在中国,购买优质学位的学区房是获得顶尖教育资源的最便捷、也最可靠的方式。


自然就推着学区房的价格水涨船高。


当然,学区房的价格是建立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之上的。如果有一天取消就近入学和积分入学原则,学区房的价格说不定分分钟下跌。


那这个入学政策短期有可能改变么?


不可能。


首先,就近入学这个制度一开始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设立,目的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适龄儿童可以上学。


普及教育,提升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一直是前几十年中国教育致力的重点。


提升教育,首先要先从受教育的人数做起啊,首当其冲就是要降低文盲率:1949年,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到了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文盲比率为15.88%;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时,比率已经下降到4.08%。


解决了文盲问题之后,接下来的阶段就是要提高整体的学历水平,仅仅脱离“目不识丁”程度的要上升到小学初中水平,还要想办法大比例提高高学历人数的占比。


于是推行义务教育,然后再到大比例修建大学,大幅度刺激提高本科入学率。


而不断强调要就近入学,也是为了能让所有适龄儿童起码要接受完义务教育,不要小学毕业就辍学,这其中,体现的是“机会公平”。


再换个角度来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取消了就近入学或者积分入学,好学校还能靠什么标准来筛选入学者?靠考试呗。


不仅考课本内容,还要考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小上各种课外辅导,课本课外内容so easy,甚至还会三种泳姿和琴棋书画,面试起来回答问题国际视野大局出发头头是道。其他条件没那么好的家庭,也去拼课外辅导?但是这个胜算会比现在买学区房更高吗?


如果取消就近入学政策,教学资源的分配只会更加向上层阶级的孩子倾斜。


国家更加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


当然了,现阶段来说,学区房的既得利益者们也不大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


为什么要去好学校?


一张好学历代表着你曾经进入了一个好学校学习。


一个好学校就是一个正向循环圈,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更多更好的资源,包括师资、物资,还有生源。


为什么总是提倡一定要去一个好学校?


因为一个孩子将要在学校度过他人生中最关键的十几年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学识和性格都将逐渐定型。


这就对时时刻刻都在言传身教的学校老师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及品格要求。


在这里要纠正一个大众误区:一个化学专业的博士后一定会比一个化学硕士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专业素养不仅要求老师在某一学科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掌握系统科学的教学法。所教年龄段学生的平均智商、认知特点、心理特性,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清楚明了的专业知识,这就是我们说“专家并不都能做老师”的原因。


而且在老师的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处理大量的涉及学生心理的问题,比如,学生在某一次考试发挥超常或者失常时应该如何归因,同学之间闹矛盾(甚至出现校园霸凌时)时应该如何处理,学生情绪出现了反常时应如何引导,应该给学生们传递什么样的三观,都需要专业的教学知识。


甚至,老师自身的品格和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具备两个完善的知识体系,一个是所教科目的,一个是教学法的。


我相信,世上哪里都会有这样的好老师,但是,各位觉得什么样的学校会聚集更多这样的好老师?


除了会有更多的好老师,好学校因为物资充裕,甚至可以进行小班教学,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更充足的个性化教育;还可以让学校有条件开展含金量更高的素质教育课程。因为生源大部分都是家庭环境较好的孩子,概率上来说父母的教育程度和素质水平都会更高,从小耳濡目染的小孩作风和学习习惯也会更好。又因为从来衣食无忧,早早满足了马斯洛底层需求的他们可以站在金字塔的上层看得更高,看得更远。


那我们再把情况想得更极端一点,对于孩子来说,能进入顶尖的学校意味着什么?


其中的意义,对不同阶级的孩子来说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对本就从上层社会出来的孩子来说,这种优质资源就只是顺理成章。学历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来这儿是为了让他们不要把自己一手绝佳好牌打得稀巴烂。


但如果是对一个出身中层阶级的孩子来说,他就能看到一直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是如何思考的。如果悟性够高,他也将慢慢学到和这群精英小孩平等相处之道。


这是他的父母无法达成的。拥有这些技能,他日后融入上层阶层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再往上,通过进入一个有一个的好学校,获得一张又一张的好学历,这些出身中产阶级的孩子才能一点又一点地扩大自己往上的几率。


现在中国的阶级固化已经越来越严重,这中间庞大的中产阶级,对社会资源分配的敏感,对上层阶级充满向往,同时缺乏安全感,害怕甚至逐渐被中产抛离。因为自身资产的限制,投资渠道寥寥无几,那投资教育,投资学区房,似乎成了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当中最优的一条。


而且这是唯一一条,有可能不靠拼爹就能获取的正常途径。


读书并不能保证你能买上学区房,但起码他能让你在赛道上,这已经是在不确定性下概率最高的决策。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非要这么千辛万苦费尽心机地往上爬?


因为人类是自私的生物,他们总要搜刮囤积一切可能的资源。


所处的阶层越高,就越容易获得这些资源。


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对于高层阶级的人来说却是理所当然、轻而易举。


每一个阶层的人,头上都会有隐形的天花板,无论多努力往上爬,也没有办法继续向上。就因为阶层不同,你和人家付出同样的努力,甚至多倍的努力,都不一定能获得一样的成果。


明明知道在往上有更美好的人生,明明能看见就是爬不上去。


人家是努力生活,你是努力活着。


更何况,不努力向上,说不定哪天就被推着流向下层。


曾经听过一个趣闻,英国人整体素质很高,低收入人群中不乏高素质群众,因为以前他们都是中产阶级。


那你要不要拼了命地往上爬?


你希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向上再走一步?


你当然可以什么都不做,但是不做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你做,就还有可能成功,才有可能窥到那个“无限大可能性”的入口。



至于自卑情绪什么的,难道拿个普通的学历进入社会,就再也不会自卑了么。


结语


学区房问题其实很简单,现在的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已经越来越严重,并且不会停止。而教育是中产阶级向上的唯一正常途径,接受良好教育大概率是子女提升,或者是维持自己阶层的唯一方法。


购买学区房,从现在来看,则是获得优质教育最有保障的通行证了。


当然,就算你成功买了优质学区房,也不意味着你的后代肯定能踏入上层社会,但这却是他们的唯一希望了。你赌不赌?


更何况,优质学区房,在未来可见的几年都是不愁出手的。


如果现在市场上有北上广深学区房的REITs,你买不买?


如果不考虑投资学区房,可以考虑民办教育的股票。总会有人买不到学区房,那么优质的公立教育的最佳替代品就是优质的民办教育。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民办学历教育上市集团都聚集在港股市场,即使现在政策导向上有波动,退一步来讲,如果政策真的把民营教育的供给给掐了,教育的需求是消灭不了的,那那些教育需求不也一样涌到已经在喜马拉雅之巅的学区房?



不过,如果你不打算要孩子,前文所述的所有观点,就当做清风随它而去吧。丁克族已经在财务自由上领先了一个世纪…


来源:一勺言(ID:yishaoyan2014)和北京青年报

本文编辑:钟艳蓉

推荐阅读:

潘石屹暂不“卖楼”了:手里拿一笔现金,显然不如捏着一堆房子!

“欢迎内地人来港买房”!李嘉诚自己跑了,这是在忽悠内地接盘?

资产千万为何也没有安全感?用一个包子铺解释中国经济未解之谜!

全球新闻眼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伙伴
新浪财经头条
欢迎关注我们的小伙伴

版权说明: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