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大件事(nandusz)、N视频报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最近
不少去深圳湾海域游玩的网友
发现海里出现不少
像“爆爆珠”一样的东西
评论区不少网友指出这是赤潮
来看看放大长什么样
▼
图源:小红书网友@清风杨
图源:小红书网友@momo
图源:小红书网友@不离
这究竟怎么回事?
赤潮对人和鱼类有没有害?
和大宝一起来关注
2024年12月19日,深圳市海洋发展局通过海上观测浮标及海底视频发现深圳海域出现海水水质及水色异常现象,立即启动《赤潮灾害预警监测应急预案》,组织下属单位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开展现场监测,结果显示此次海水异常现象是因棕囊藻集中暴发引起的赤潮现象。
随后对赤潮发生海域开展了连续跟踪监测,截至目前共发布5期《赤潮快报》,报送至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和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并抄送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
监测结果表明,本次赤潮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暴发所导致,具体表现为球形棕囊藻胶质囊体在近岸海域大量聚集,造成海域呈现大面积斑块状或条带状的黄褐色或暗褐色水色异常现象,并可能伴随由于囊体破败导致的海面浮沫及异味。
据介绍,深圳湾沿岸多个区域发现赤潮,棕囊藻胶质囊最大密度在9个/升至89个/升之间,并伴随叶绿素显著升高,海面未见大量鱼类死亡现象。南澳部分沿岸海域也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目前大部分已消退,仅少量零星分布。
球形棕囊藻赤潮属于自然生态现象,是我国常发的赤潮种类之一,多发于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近岸海域。近年来,深圳海域也曾多次发生不同程度的球形棕囊藻赤潮。深圳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规律和东南沿海其它海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基本一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即多出现在冬季,从暴发到消退往往需要一周至数月不等。
赤潮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及难预测性等特点,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不仅与海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等要素有关,还与发生海域的温、盐、浪、流及风速风向等要素有极大关系。
赤潮生物“种源”的存在是此次赤潮发生的内因。此次赤潮的原因种为球形棕囊藻,为深圳海域常见赤潮藻,历史上由棕囊藻引发的赤潮有9次,其中4次发生在深圳湾海域,5次发生在大鹏湾海域,发生时间集中在11月-次年2月。该赤潮生物在深圳湾海域长期存在,为赤潮的暴发提供了“种源”。
据分析,丰富的营养盐浓度为赤潮的暴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及营养条件。深圳湾受深圳河、大沙河等多条河流及珠江径流的影响,加上湾内水动力较弱,导致深圳湾海域海水中的无机营养盐浓度常年处于劣四类水质。
适宜的温度条件则是影响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与消亡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南海,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27℃ 之间,加上海上风力较弱,湾内潮流缓慢,容易造成赤潮的暴发与聚集。深圳多年的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以及潮流缓慢等环境。
球形棕囊藻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其发生往往伴随着水质劣化,因此,在此期间应适当减少亲水活动。研究资料表明,球形棕囊藻可以产生溶血活性,但多数球形棕囊藻赤潮中并没有明确产生藻毒素;球形棕囊藻会黏附于养殖生物的鳃上,影响其呼吸与进食,对鱼类养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对人体安全和鱼类食用造成影响。
此外,球形棕囊藻暴发期巨大的生物量积累和消亡期迅速降解,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性及颗粒性有机碳含量大幅上升,水体溶解氧下降,导致水生生物缺氧窒息。同时,海水中球形棕囊藻囊体密度过高时,也可能会堵塞滨海核电厂的冷却水滤网系统,对核电冷源安全造成潜在影响。
球形棕囊藻赤潮属于自然生态现象,其暴发和消亡存在明显季节性和周期性。球形棕囊藻赤潮暴发后,很难通过人工方式清除,通常做法是等待其自然消亡。
后续,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会持续开展跟踪监测,密切关注赤潮发展动态,及时与市民沟通解释,加强科普宣传,让市民充分了解海洋生态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