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恩数据
艺恩是泛娱乐大数据平台领航者,从电影数据情报为起始,并将产品与服务逐步渗透至泛娱乐产业;通过数据洞察驱动行业变革;整合多屏终端消费数据,为市场洞察、项目孵化投资、营销发行、渠道经营提供策略支持和运营辅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软件定义世界(SDX)  ·  为DeepSeek辟谣:五大误解与真相解读 ·  昨天  
CDA数据分析师  ·  【干货】2步学会构成分析,找到业务增长关键 ·  21 小时前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20个很强的DeepSeek提问公式 ·  昨天  
CDA数据分析师  ·  【内推】银行初级金融数据分析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恩数据

《极限挑战》突围战 | 专访总导演施嘉宁

艺恩数据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9-05-28 16:16

正文

时针播到深夜23点,已经开了好几个小时《极限挑战》讨论会的施嘉宁,接起记者电话时却依然神清气爽,思路清晰。从本季“长江行”的灵感从何而来,到顶着“综N代”的头衔如何坚持创新,再一路聊到喜剧跨界户外真人秀的个人转型,施嘉宁有问必答,来者不拒。

“《极限挑战》最大的魅力,就是不断地颠覆自我,每期都在迭代与创新。”接到这个任务时,在总导演施嘉宁看来,前四季“珠玉在前”,走到第五季的《极限挑战》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唯有以不断变革的勇气,实现自我迭代与嬗变,才能保持住“国民综艺”的头衔,在高手林立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对于迭代,施嘉宁早有想法。在他看来,《极限挑战》在前几季面临的收视下滑,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节目游戏规则的设置上有些烧脑、复杂,“可能会让很多从中间进入的观众看不懂”。所以这一季的节目也要学做减法,“略简化一些过于烧脑的游戏规则,可能有利于打开节目受众的宽度。”

在采访中,施嘉宁也和艺恩记者全面复盘了本季《极限挑战》的操盘思路。 在战术上,施嘉宁认为扩充节目的收视人群至关重要,走出“圈地自萌”的原有圈层,走向更广泛的人群“突围”。 以此为出发点,节目播出至今的种种调整,也就不难理解。

谈及新加入的3位MC,他则话锋一转,认为这是一次全新的“扩容”。一身“怪力”的迪丽热巴,在他眼里其实是“千千万职场新女性的代表”,岳云鹏有着“喜剧人的外表,孩子般的内心”,雷佳音的绝招则是天然反差萌,“他给人的感觉是真诚、朴实和率真,胜负欲很强,但又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打击。”

除此之外,施嘉宁也正面回应了针对第五季网络口碑的一些质疑。他直言“网友的热议,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有利于节目的更好发展。我们会吸取其中有建设性的意见,忽略一些纯粹的情绪发泄。”而节目的收视率,全网播放量等客观数据,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尺子”。

不是打碎和颠覆,而是迭代和进化

在综艺环境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走到第五季的《极限挑战》,依然释放着自己“国民综艺”的强劲生命力。

自5月12日开播以来,节目不仅自带热搜体质,话题霸榜不断,更是连续三周斩获收视率同时段第一,第三期节目35城当周收视问鼎。 根据艺恩视频智库显示,《极限挑战5》在全网热度上也一路走高,表现相当能打,截止5月27日,累计播放量已达3.92亿,主话题阅读量突破262亿。在艺恩的播映指数榜单中,媒体热度、用户观看度和媒体热度三大指标,均居高不下。

对于“综N代”,时间往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经年累月的播出中,观众的审美疲劳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作为一张王牌,无论东方卫视还是赞助商,都对《极限挑战》这一IP保持着极高的期待。这些在筹备第五季的过程中,都是棘手的问题。

但对于已在综艺领域奋战了13年的施嘉宁而言,这样的挑战早已成为工作常态。操盘节目,他一直秉持产品经理思维,更强调找到用户的痛点。相比前四季,新的MC加入完成“换血”,设置新的主题和slogan,这些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施嘉宁更希望寻找一种变与不变的平衡,改变不是大刀阔斧或另起炉灶,而是润物细无声。

“《极限挑战》要做的,不是打碎和颠覆,而是迭代和进化。” 在这一思路引导下,节目首先要做的是保持不变:

第一,好玩不变。 换言之,《极限挑战》作为一个娱乐产品,首先必须满足观众的娱乐化需求,“我一直说《极挑》是一个户外的喜剧节目,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给观众带来解压的效果,所以好玩肯定是第一位的。”

第二,剧情化综艺的框架不变。 “《极限挑战》做了那么多季,还是有它区别于其他户外真人秀的特点,这种鲜明的风格,我们称之为游戏剧情式综艺。从节目内核上来说,这种风格我们也要保留的。”

第三,观众对MC的情感投射不变。 “大家看《极挑》,最终看的还是人物。前几季粉丝对几位主要MC都产生了情感投射。这一季新人进来后,我们同样要将人的因素放大,让观众慢慢喜欢上新来的MC,又不会违背《极挑》原有的风格,所以我们一直说,这是一次新的扩容,让更广泛的人群能够喜欢新加入的MC,这是很关键的。”

《极限挑战》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施嘉宁表示,从大方向来说,第五季最大的创新,首先是有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强调了“长江行”的概念。同时在人员构成上也有了显性变化,岳云鹏、雷佳音、迪丽热巴等新成员加入后,必然会为节目催生新的人物关系,带来更多新看点。

接手《极限挑战》前,施嘉宁仔细复盘了前几季节目,一个重要的发现是, 《极限挑战》的顶层设计在不断演变。

“在前两季里,我们更多呈现了一些老男人的生活,主题定在中年男人的危机上。”但在“长江行”的口号下,《极限挑战》第五季有了更清晰的使命感,“希望通过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几位MC的游戏体验,展现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节目的slogan,也从“这就是命”改为“这就是爱”,“这就是命更多展现的是生活预言,但这就是爱的口号更公益向上,更多传递出温暖的力量。”

事实上,循序渐进的更新迭代,与施嘉宁之前对《欢乐喜剧人》的操盘思路一脉相承。正是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下,让《欢乐喜剧人》成为了国内荧屏的喜剧招牌。施嘉宁打了个比方:“不可能前几年一款手机卖得很好,现在还能照着之前的方式来卖。因为市场环境、受众口味都在发生变化,你也要随之变化。”

“换血”也是一种成长

不可否认的是,顶着“国民综艺”的光环,让《极限挑战》第五季早早就面临着更挑剔的眼光。第二期播完,就有网友直言不讳地表示:“孙红雷黄渤相继退出,黄磊和张艺兴又双双缺席,这档节目是否还是《极限挑战》?”

对于男人帮“换血”引发的粉丝不满,施嘉宁认为,变化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节目不可能处在一个永远不变的环境中。他打了个比方,“比如大家都在追的美剧,往往播到好几季后,都会发生人员变化,还是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变化。”

前四季时,《极限挑战》走出过“三傻”和“三精”,也捧红了“颜王”和“朱碧池”,几位MC身上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如何找老观众接纳“换血”,显然是雷佳音、岳云鹏和迪丽热巴三位新人,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在人设定位上,施嘉宁认为三位新人和“三傻”“三精”必然有所区别,但节目组并不会去主动干涉或者预设,“一切表现都是他们自然流露的鲜活状态,我们要做的只是去加以捕捉放大。”

在他看来, 迪丽热巴前三期的表现,就是如今千千万万职场新女性的代表。 “在男人的世界中,她要去生存和拼搏,杀出一条血路,而不是像一个小公主那样,被大家捧在手里。她和所有男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家公平地去竞争。我相信在她身上,女性观众慢慢会找到自身的情感投射。”

至于岳云鹏和雷佳音组成的“二锅头”CP,他则笑言,两人在生活中就是一对活宝兄弟,天生自带喜感。“我和岳云鹏很熟,他是喜剧人的外表,孩子般的内心。所以节目里他有纯真的一面,也有喜感的一面。”雷佳音给他最深的印象则是反差萌,“他给人的感觉是真诚、朴实和率真,很想赢,胜负欲很强,但又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打击。”

与此同时,随着新成员的加入,过去“男人帮”之间的人物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像张艺兴,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小绵羊’了,经过5年时间,他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成长。”在施嘉宁眼里,王迅也彻底告别了“受气包”人设,“现在欺负他的人没有了,他也开始有了老班长的感觉,会为其他人操心。”

当然,只有“德艺双馨”的黄磊老师,依然被施嘉宁定义为娱乐圈“食物链的最顶端的男人”,“不管智商情商,他都是中国最顶尖的艺人,所以之前的样态,肯定还会保留下来。”

施嘉宁还透露,由于客观条件、录制时间的限制,第一季《极限挑战》在机缘巧合下,促成了6位男性MC组成的阵容,而这个阵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极限挑战》的国民地位,“所以这一季女嘉宾的加入,并不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我们在很早之前就讨论过。”

在连续5季过程中,每个人物都迎来自我的成长和变化,在施嘉宁看来,这正是《极限挑战》的魅力所在:“这种变化的状态,就会让观众产生超越期待的效果。”

不想被贴上标签的导演

在中国,能同时驾驭户外真人秀和棚内综艺的导演屈指可数,但施嘉宁显然是名列其中。

在喜剧节目市场上,施嘉宁早已充分证明过自己。作为中国喜剧综艺第一品牌——《欢乐喜剧人》的缔造者,他为东方卫视在喜剧领域开疆辟土,先后打造出了《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相声有新人》等收视爆款,树立了强大的品牌效应。除了喜剧综艺,《妈妈咪呀》《中国达人秀》也均由他参与制作。但在《极限挑战》第五季之前,施嘉宁却从未接触过户外真人秀。 接手《极限挑战》,无异于是一次个人职业生涯的突围。

“往往很多综艺导演是被贴上标签的,但我不想被贴上标签。” 施嘉宁坦言,从喜剧综艺一步跨界户外真人秀,肯定会有不适应的过程。但这种“不适应”,并非来自节目的体量、嘉宾阵容或关注度,而是不同类型节目在制作工业和流程上的区别,“要摸清流程,梳理出最核心的东西,因为资源和条件的变化,做出战略和战术上的调整,这些是我要真正想清楚的东西。“

只是一切都来得刻不容缓。带着上百人的制作团队,施嘉宁很快就一头扎进了项目的筹备之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真正接手《极限挑战》,其实是在今年过完年后——离第一次录制,只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