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晚间(美国当地时间周一上午),美国《联邦公报》网站公布了由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修订的新的《出口管制条例》(EAR),正式将140家中国半导体相关企业列入了实体清单,进一步限制中国的人工智能和先进半导体发展。这一举措不仅让全球科技界震惊,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此次新规主要涉及两个文件:一份是长达152页的临时最终规则,调整了对先进计算物、超级计算机以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的管控;另一份是58页的最终规则,通过新增和修改实体清单,对关键技术进行管控。这两份文件在发布当天即刻生效。
然而,这次新规的出台并不意外。近年来,无论是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采取了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
这次的新规更是将制裁范围扩大到了24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和3种软件工具,以及高带宽存储器(HBM)等关键领域
。
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商务部明确表示,这些政策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限制中国自主生产先进技术的能力,延缓中国开发人工智能的能力,并削弱中国的本地化先进半导体生态系统。这种毫不掩饰的霸权主义态度,让人不禁质疑其背后的真正动机。
新规中还新增了140家中国企业进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北方华创、盛美半导体等知名设备厂商。此外,新规还对外国直接产品规则进行了更新,进一步加强了对海外设备和产品的长臂管辖。
这些措施不仅对中国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际设备供应商和投资公司都将受到波及,整个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么,美国为何如此迫切地加强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
首先,美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先进半导体技术。其次,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保持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应对。一方面,中国正在加大对本土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科技供应链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