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参加同学聚会吗?是AA制还是大亨请客?还找得到共同语言吗?随着微信群的流行,10多年,20多年没见的老同学, 组建了“小学群”、“初中群”、“高中群”、“大学群”,起初聊得十分开心,通宵达旦的聊天,随即就是聚会。然而这种热情很快就冷了下来,群越来越冷清,那是为什么呢?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一见面就搞得热火朝天。大部分都是“炫耀式”发言,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生意如何好,混得多么好。总觉得,早就不是当年那种简单的同学情谊了,可能都被“现实社会”逼成这样了吧。
各种装老板、装大亨、秀幸福,让同学之间的情谊,少了几分简单纯粹。更为离谱的是,吃饭完付账时,不是装醉,就是借故提前离开,特别是那些“大话连篇”的所谓老板,这时候开始认怂了,再也听不到他们“大谈阔论”了。
这位朋友说,参加完这次同学会,除了小部分玩的不错的几个同学,大部分已经不怎么联系了。上次为了这个聚会,还特意请假回了一趟正安,没有想到整个晚上都是尴尬啊,后来是几个同学,凑钱付了账。
这个聚会,首先是组织者经验欠缺,没有提前预判特殊情况。而这样的同学聚会,带给我思考更多,或许这不是大家的错,当年在学校的时候,都是无忧无虑的学生,现在每个人的社会角色都不同,可能就是“本能反应”吧。
有的是官员,整场都在打官腔;有的是生意人,这里几百元那里几个单;有的是家庭主妇,秀娃秀老公成为主战场。我坐在一旁,观察了很久,越看越无奈,越看越滑稽,对,就是“滑稽”太形象了。
我觉得吧,生活要学会“舍得”,有舍才有得。某些东西,某些人,注定是过客一样的出现,又像过客一样的离去。老同学,有些时候见面不一定美好,留在记忆中,或许更为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