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
”哦。
点击上方蓝字“南周知道”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
“
设为星标
”
。
偶像剧有浓重的女性特征,它以女性为主角,讲述的是女性的情感故事,关注的是女性的情感需求——
这在根本上是因为,偶像剧的受众主要是女性。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偶像剧总有人爱。
2019年2月23日,台北,颜毓麟、柯佳嬿、许光汉、施柏宇出席新戏《想见你》发表会。(视觉中国/图)
近来,两部热门偶像剧在朋友圈热议不断,分别是台湾高分偶像剧《想见你》和大陆偶像剧《下一站是幸福》。《想见你》由柯佳嬿、许光汉、施柏宇等人主演,自开播后豆瓣评分不断上升,豆瓣评分稳居9.2分。《下一站是幸福》则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开播时豆瓣评分8.1分,之后不断下滑,目前评分6.6分。
偶像剧为何长盛不衰?都是偶像剧,也都有极高的网络热度,《想见你》与《下一站是幸福》缘何有悬殊的口碑差距?二者的创作思路有何异同?
偶像剧的说法,来自于日本1990年代的“趋势剧”。日本知名趋势剧制作人大多亮这样定义:“所谓趋势剧,就是由年轻的工作人员、年轻的编剧以及年轻的演员所拍摄的面向年轻人的电视剧。”1991年,日本富士台播放的《东京爱情故事》的爆红,让趋势剧成为一种潮流,其创作思路和方法,开始流行开来。简单地说,偶像剧讲述的就是帅哥靓女的爱情故事。
不过爱情故事千千万,《红楼梦》里有爱情故事,《包法利夫人》里有爱情故事,偶像剧的爱情故事如何与之区别开来?
一个本质性的差别是,偶像剧的爱情带有浓重的玛丽苏色彩。玛丽苏是英文Mary Su的中译,说是1970年代,某外国作者在自编的科幻同人文里创造了一个名叫Mary Sue的虚构女主角,她非但以自己的才华拯救了全人类,还凭借美貌和性感俘获了所有男人,最后在拯救世界后华丽地死去,为大爱牺牲自己。玛丽苏随后名声大振,并成为一种心态名词,即女性对自我魅力的无限夸大。
这种魅力体现在女主角总是集万千男性宠爱于一身,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高+帅+身材棒+聪明+爱干净+细心+有趣+有创意+温柔+善解人意+宽容+有能力+有决心+真诚+可靠的男性死心塌地、至死不悔地爱着女主角。
虽然《想见你》不是纯粹的偶像剧,但它也带有偶像剧的本质特征:帅哥美女与穿越绝恋。故事围绕着不同时空的四个人展开:李子维、黄雨萱、陈韵如、莫俊杰,因为李子维与黄雨萱对彼此的深爱,他们一再在不同时空穿越。这份为了你千千万万遍的深情,凄美又动人。而《下一站是幸福》讲述的是,32岁的上海职场女性贺繁星,与22岁的大四实习生元宋发生的波折爱情故事。元宋是典型的高富帅,还是小狼狗与小奶狗的结合体。有个完美的元宋还不够,剧中还有另一个完美的男性形象:成熟型男叶鹿鸣,经验老道、游刃有余,也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剧集是典型的“一女二男”的三角恋模式。
偶像剧有浓重的女性特征,它以女性为主角,讲述的是女性的情感故事,关注的是女性的情感需求。这在根本上是因为,偶像剧的受众主要是女性。根据艺恩数据显示,《想见你》的男女受众比例为33%、67%,《下一站是幸福》的男女受众比例就更为悬殊,为13%、87%。为什么女性爱看偶像剧?
必须承认,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她们目前遭遇的并不公平的社会处境(比如“男主外、女主内”仍很普遍),也直接影响着她们的审美偏好。在文化研究者张柠看来,一般而言,“‘男性世界’是一个现实的杀戮世界。‘女性世界’是一个想象的哭泣世界”,男性更关注的题材可能是战争、政治、商务,而女性更关注的题材则是爱情故事、婚姻变故、日常生活,“带有农业文明趣味的叙事,塑造了大批消费者,那些生活平淡无奇、毫无起落的中小城镇的女性,靠阅读别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度日”。
换句话说,对于囿于厨房和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来说,偶像剧是她们忙碌且乏味生活的调味剂;对于那些在职场上疲于奔命,或者既主内、又主外,身处职场和家庭夹缝中的职场女性而言,偶像剧是难得的放松,也是彼岸的幻想。
“每个女子内心的那些大的和小的绝望”,在面对邋遢的、不做家务的、不带小孩、没有同理心、不可理喻的丈夫或者男友时,她们难免会有这样的幻想:会有一个完美的男人理解我、爱上我!这是偶像剧长盛不衰的社会心理,也是偶像剧的合理之处。
2020年2月15日,台湾台北,电视剧《想见你》主要演员柯佳嬿、许光汉、施柏宇、颜毓麟出席签书会。(视觉中国/图)
虽然都是偶像剧,都是诉说爱情故事,但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准却千差万别。
《下一站是幸福》口碑下滑,是因为随着剧情进展,观众发现它“独立女性的恋爱”的外壳下,包裹的只是一个俗套的意淫故事:一个女性有两个完美男性追求与宠爱。而为了让这个“三角恋”有波折,剧情只能生拉硬扯、不断注水,一个简单的三角恋最终拍了42集。
这类只有意淫的偶像剧其实有值得警惕的一面。它可能会向女性观众传递一个错误的讯息:你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用改变,你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你只要等,然后就会有一个顶级的完美男子出现,他会对你无条件的付出。不知不觉间,它提高了很多女性对于感情的“阈值”,当她们真的什么都不做干等的话,她们孤老终生;或者当她们以玛丽苏剧中男主角的标准在现实中挑选男友时,将发现身边的男性都面目可憎,无人可以满足要求;甚至当她们试着与荧幕中的人那样去生活和选择的时候,她们很可能步步踩空,堕入失望和虚无当中。
所以有人说,无脑偶像剧看多了,就会失去爱人的能力。这还真不是夸张。
一方面,它在讲故事的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它为爱情套上了莫比乌斯环的框架。所谓莫比乌斯环,就是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会形成一个奇特的二维单面环状结构。通纸带具有两个相对的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但莫比乌斯环正面和反面却处于同一个面上,如果从正面原点出发,不必通过边缘,它就能经由反面,回到正面的原点上。处于身份错位与时空错位的李子维、黄雨萱,就像处于纸带上的两面,看似彼此对立、遥遥相隔,但“想见你”的强烈的爱,扮演着莫比乌斯环的功能,让不同时空的他们又得以处于同一时空,他们终能遇见彼此。
另一方面,《想见你》也深化了偶像剧的社会内涵与思想深度。从“我爱你不爱她”的错爱上,编剧探讨的是“青少年认同”这一议题,“其实我们写的三个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而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特别。”
就比如陈韵如一直无法接受自己,她心中喊着“我讨厌这里!我讨厌这个世界!我讨厌独自活在这个世界的自己!”。但她从来都不是“独自”在世界上。妈妈爱她,妈妈是酒家女,陈韵如一直认为妈妈丢人,但就像“黄雨萱”说的,妈妈是因为爱陈韵如和弟弟,才放下尊严从事这个工作,在妈妈心中,她和弟弟比尊严重要。弟弟爱她,看似好吃懒做的弟弟,看到爸爸妈妈都想选他时,他离家出走,以此来守护姐姐。莫俊杰也默默爱着她,她的所有感受莫俊杰都懂,她自认为的那些人格弱点,是莫俊杰眼中陈韵如的独特性,“我很想成为那个能懂你的人,那个能在乎你心里在想什么的人。陈韵如,我喜欢你。”
从爱情这一流行的载体,编剧切入了更普遍更广泛的“青少年认同”上,启示每一个年轻人认同自己、接受自己、热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