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简介
黄浩勇(
Ng, How Yong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海外高层次国家级人才入选者,担任水环境领域国际顶尖期刊
Water Research
Editor和多个
SCI
期刊编委工作,
IWA
膜技术专家委员会主席、
IWA
会士、
IWA
出版委员会会员,美国环境工程师与科学家委员会杰出会员,兼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
水科学研究中心
教授,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胜科
-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实验室主任。获国际水协亚太区项目创新奖、新加坡工程院著名工程成就奖、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领导力奖等国际大奖。长期从事废水处理和回用领域理论研究与技术转化工作,近年来主持各级科研课题近
40
项,总经费折合人民币逾
4
亿元。
共
发表高水平
SCI
期刊论文
220
余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270
余篇,参编学术专著
10
余部,授权国际
PCT
专利
8
项,
入选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
环境工程领域
国际排名第
392
名)
。
Water Research
作为国际水协会(
IWA
)的主力学术期刊,也是环境领域老牌期刊、水环境和水资源领域权威期刊,一直以来都具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近
5
年来
WR
的影响因子一直攀升,长期稳居水环境和水资源领域第一位。
2023
年
WR
的影响因子上升至
11.5
。虽然近年来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但其仍是判断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
JCR
和中科院分区中,
WR
一直是环境领域的一区
top
期刊,同时也是纳入自然指数统计
145
份源期刊之一。考虑到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仅有
11
份期刊入选自然指数源刊(
Nature Index Journals
),其中环境工程领域更是仅有
WR
和
ES&T
,
WR
的学术认可度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在国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中,
WR
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
TOP
期刊。因此,无论在影响因子、学术界认可度和权威数据库索引等各方面,
WR
都是环境学科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
陈光浩教授
陈光浩,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院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水技术中心主任,荷兰国际水利环境工程学院(
IHE Delft, formerly UNESCO IHE
)全球卫生研究生院指导专家
,
国际水协战略局委员,
Water Research
Editor。获选国际水协会士及杰出会士。主要奖项包括
2012
年度国际水协全球荣誉创新项目奖,
2017
年度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18
年国际水协突破性研发成果奖铜奖,
2018
年香港绿色创新大奖金奖和
2020
年获邀领衔编辑出版国际水协出版社的最畅销教科书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Principles, Modelling and Design
第二版。
郝晓地教授
郝晓地,北京建筑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
年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国内外多所院校任职或合作研究,现为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运行模拟优化技术、污水处理磷回收技术、污水处理碳中和运行技术等。郝晓地教授先后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十一五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
5
年累计总研究经费达
500
万元。被北京市教工委授予
“
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
”
称号、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四届
“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
”
。
吕慧教授
吕慧教授,国家优青,担任水环境领域国际顶尖期刊
Water Research
执行Editor。现任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广东省高校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生态环境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主任等。长期从事污水高效生物处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青项目及省市技术攻关项目等
20
余项,荣获广东省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环境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科研奖励
11
项,研究成果在
Nature Index
期刊
Water Research
和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90
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5
项、美国发明专利
3
项、日本发明专利
1
项,科技创新成果在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等多项废水处理项目中推广应用。
郭建华教授
郭建华,昆士兰大学水中心副主任,教授。分别于
2012
年和
2017
年荣获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
DECRA
和
Future Fellowship
。在过去十年已获得累计超过
1500
万澳元的科研经费资助。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环境新型污染物的治理与控制、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与控制、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以及水工程系统中微生物生态学。有关非抗生素药物和化学品导致细菌耐药性传播的原创性研究已被包括
Nature News
、美国每日科学、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新华社、参考消息和中国日报等上
200
家主流媒体的先后报道。已出版专著
1
部,合作出版章节
2
章,在
PNAS
、
Nature Water
、
Nature Sustainability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The ISME Journal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论文引用次数
15,000
余次,
H
指数
66
,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
Water Research
和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
期刊Editor,以及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期刊编委会咨询成员。
周琰教授
周琰,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南洋环境与水研究所高级环境生物技术中心主任。
2008
年获得昆士兰大学高级水管理中心(
AWMC
)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南洋环境与水研究所高级环境生物技术中心,担任研究员。周琰教授目前为环境领域顶级期刊
Water Research
Editor,对微生物处理污水及能源回用领域有着十余年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ater Research
、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等期刊上发表
200
余篇,被引用率超过
11000
次,
H-index
:
58
,且有多篇高被引。获得多项国内国际科研奖项,包括
2022
年欧莱雅物理与工程科学奖,
2021
年南洋研究奖,
2020
年入选亚洲科学家
100
强,
2019
东盟
-
美国女性科学奖最终得主等重要奖项。
陈银广教授
陈银广,现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陈教授于
1999
年获得江南大学博士学位。
1999
年至
2003
年先后在同济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做博士后,进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3
年,陈教授获得了教授的职位。陈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环境微生物技术上。陈教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
150
多篇论文。
江峰教授
江峰,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硫生物化学与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Water Research
和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等环境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
90
篇,是
2019~2021
年
Water Research
高产出通讯作者(
Top 3
),授权发明专利
20
项,牵头制订广东省标准
1
项,获得
2023
年度中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9
年度国际水协会首创水星奖金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
10
多项国家
/
省级重点项目,是荷兰、以色列、智利等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担任
Water Research
和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ation & Biodegradation
两个期刊的
Associate
Editor
,是
Nature Water
等期刊的特邀审稿人。
张翼峰教授
张翼峰,
2012
年博士毕业于丹麦技术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现任该学院教授(终身),博士生导师。
SCI
期刊
Water Research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Associate Editor,国产英文期刊
Water Cycle
Editor
,
Sustainable Horizons
Associate Editor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催化及微生物电催化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如污水资源能源化、新兴难降解污染物去除、水体消毒、
CO
2
捕获以及资源能源化、高能值化学品合成、生物修复、生物传感器。通过利用生物电化学,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及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生物
-
纳米界面调控方法和原理,研究相关领域基础及应用科学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及构建高效、稳定的生物(电)催化系统与技术平台。课题组在读博士及博士后十余人,多次指导学生获得重量级奖项。发表
SCI
论文余
170
篇
,
总被引
6600
余次,
H-index
为
45
(
Google scholar
)。丹麦嘉士伯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8
年,资助额度
450
万丹麦克朗)。
ES&T James J. Morgan Early
Career Award 2022
(新晋研究者奖,荣誉提名)。入选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
2020-2023
)。中国科学研究院海外远程评审专家(
2021-2023
)。爱思唯尔基金会
ISC3
绿色及可持续化学挑战奖提名 (
2019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
2011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
FP7
)与科研创新计划(
Horizon 2020
)以及丹麦,瑞士,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科学基金远程评审专家。
蒋光明教授
蒋光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环境工程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健康、微生物腐蚀、污水处理及环境生物技术等。蒋光明教授完成了多项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发表了
170
多篇
SCI
学术论文,包括
50
多篇发表于顶级期刊
Water Research
和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文章。目前担任多本环境期刊的
Editor
或
Associate Editor
,包括
Water Research
,
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ASCE
)和
iScience,
并担任多个
SCI
期刊编委。其创新研究成果为业界提供了多项实用技术,包括已经商业化的
Cloevis
技术;还为很多国际大型污水管网项目提供实验测试和技术支持,包括新加坡的深隧污水管网二期项目(
DTSS2
)。目前,蒋教授是亚太污水新冠
COVID
监测网络 (
www.watmoc.org
) 的负责人。
魏宗苏
教授
魏宗苏,丹麦奥胡斯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终身制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工程创新实验室(
Water Engineering Innovation Lab
)负责人。现担任
Water
Research
Associate Editor及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Editor
。主持参与超过
3600
万丹麦克朗(约合
530
万美元)的各类丹麦国家及欧盟科研项目。研究领域涉及水化学、超声化学、高级氧化、材料催化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篇,总被引
6900
余次,
H index
为
50
(
google
scholar
),
22
篇入选
ESI
高被引以及热点论文。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
2021-2022
年世界排名前
2%
科学家排行榜
“
年度影响力榜单
”
(环境科学),丹麦独立研究基金学科带头人奖(丹麦
“
优青
”
)。
凌方穹教授
凌方穹,现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能源环境和化学工程部门助理教授。凌老师致力于研究建筑和自然环境边界上的细菌繁殖和传播,并尝试将微生物群落作为环境质量传感器和公共卫生的哨兵。在加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之前,凌老师曾在清华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麻省理工大学就读和工作。凌老师曾获得了
Ralph E. Powe Junior Faculty Enhancement Award
和
Alfred Sloan Foundation Microbiology of Built Environment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骆尚廉教授
骆尚廉教授毕业于台湾大学,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他是国际水协
IWA
杰出会员、国际化学与环境大会
ICCE
研究员、主要从事供水和污水工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环境数学和环境经济学分析以及相关能源环境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他发表了
70
多篇与环境相关的
SCI/SSCI
期刊论文。曾多次受邀参与国际会议并做特邀报告。此外,骆教授获台湾行政院优秀教学奖、环保局环保奖章一等奖、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以表彰他在环境保护与教育研究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曹彬教授
曹彬,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
SCELSE
)的首席研究员。
2008
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PNNL
)的博士后培训期间,曹教授从事美国能源部资助的项目。曹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工程环境中的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