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阳
来源:科学网
江南的春天,正值草长莺飞的美丽季节,然而又是一个耕耘播种、以待秋天收获的季节。大学校园的教书匠,大多无暇欣赏美丽的春景。国家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高校教师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行业重大专项,一个项目申请接着一个项目申请,令人眼花缭乱。虽然知道大部分项目都是扮演打酱油、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象牙塔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课题申报大战。没有科研经费的人需要雪中送炭,申报科研经费无可厚非,为什么不差钱的人也对科研经费的申请趋之若附呢?一个科研大牛的回答揭穿了谜底:若非院士,即时身居高位的双肩挑人员、学术精英,没有人敢保证经费持续不断地得到足额保证,尤其是在失去行政头衔、精英帽子的前提下。因此,经费充足的丰年的时候也要考虑歉收的灾年的经费需求,自然是科研经费多多宜善!
我的一个朋友,今年参加了所有能够申报项目的申报。从大年初一开始,从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终于在科技部重大专项视频答辩后,身体实在承受不了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长期无规律的生活,病倒了。问及朋友如此辛苦工作的缘由,也出奇地简单,学校准备冲击双一流建设高校宏伟目标,学校领导把不断抬升的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绩效工资中,为名誉、为利益也得拼命工作呀。
最近,笔者的另一位朋友有幸参加几次省部级科研项目评审会,发现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无论项目大小,不管是拥有上千万经费的大牛、主持数百万科研经费的精英、还是初出茅庐的科研小牛,对科研经费的追求都达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而至于,一个区区不到200万元的国际合作项目,申报者名单中屡次出现C9高校博导教授的身影。
在炙手可热的科研经费争夺战的背后,是日益降低的科研热情、令人沮丧的科研产出。笔者曾经与不少高校老师私下聊天,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发表的论文都不愿意再看第二遍。“应付绩效考核的东东,应景之作,有啥看头!”很多教师如是说。谈及对申报者、申报项目的看法,笔者那位多次参加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评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评审的朋友总是轻描淡写的说:“编个故事、发点论文、获个荣誉称号,可伶的工资外靠科研的绩效为自己谋点小福利呗,知识分子也要谋生呀!”
虚假的繁华背后是浮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术界。种种迹象表明,学术界目前对科研经费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白热化地步。如果说,从事科学研究是少部分人的专利这个假设成立的话,让真正喜欢科研的从事安下心来进行科学研究,让不从事科研的人获得体面的收入,才是降低过度科研竞争的唯一出路。充分利用全国联网的科研人员信息系统,限制科研大户在研科研项目、主持经费数量,解耦与工资福利紧密挂钩的科研绩效,大幅度提高非科研人员的工资内收入,应该是学校及科研管理部门领导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顺便谈一下高校知识分子待遇。以笔者所在的这所江苏省普通高校而言,采取的是一年一度的与工资紧密挂钩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一个没有人才帽子、没有重大在研课题的工龄数十年的普通教授的每个月工资不会超过一万元。这种工资水平还不如在南京刚刚毕业工作一年的硕士生。大家可以现象,一个弟子桃李满天下、自负满腹经纶的园丁,在刚刚毕业数年的学生面前荷包羞涩、自惭形秽,是一种多么令人尴尬的场面。因此,高校教师工资之低,绝对不是个传说,而是一个已经严重挫伤教师从业积极性、诱发过度科研竞争甚至科研腐败的重要动因。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热文TOP10(统计周期:2016.5.1-20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