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强国梦”,再点击“关注”,可以免费收看每天推送的
爱国正能量
文章,想找小编聊可以加小编微信2426184596
当地时间14号晚7点20分,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前发表声明,宣布“脱欧”协议草案获得了内阁的支持。特雷莎·梅说,虽然“脱欧”进程中还会有困难与挑战,但她坚信内阁的这一决定“最符合英国整体利益”。
特雷莎·梅说,这些协议文件是英国与欧盟官员经过数千个小时的艰苦谈判和许多次会议之后才达成的,她坚信这已经是英欧双方能够达成的最好的协议。在“长时间的、详细的、热烈的”辩论之后,内阁集体决定,政府应赞成“脱欧”协议草案。
抛开细节,摆在面前的选择非常清晰。要这份按照公投结果能让英国收回经济、法律、边界控制权,结束人员自由流动,保护就业与国家安全的协议,还是要无协议“脱欧”甚至不“脱欧”。
据消息人士透露,内阁并非一致同意协议内容,有近10名成员表示了反对,不过最终以多数赞成而通过。
在特雷莎·梅宣布“脱欧”协议草案获得英国内阁支持后,当地时间14日21时,欧盟负责英国“脱欧”事务的首席谈判代表巴尼耶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这意味着英国“脱欧”谈判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
当地时间14日晚,欧盟在官网上发布了备受关注的英国“脱欧”协议草案文本,在这份长达585页的文本中,涵盖了边界问题、关税问题、“脱欧”过渡期、未来英国与欧盟关系,以及
成立独立的仲裁委员会以确定何时终止英国自由关税区过渡期、21个月的公民自由移动过渡期、以及
390亿英镑“分手费”
等问题。
而目前,外界对这份协议草案最为关注的一点是,英欧双方就最为艰难的爱尔兰边界问题到底达成了何种协议。
英国北爱尔兰地区与欧盟成员国爱尔兰接壤,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一旦英国“脱欧”,此处的“过关”问题成为一大难题。
由于历史及地缘因素,自欧盟成立以来,英国就一直与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上世纪50年代,当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时,英国曾一度与欧洲其他六国另立炉灶,对抗欧洲一体化。
上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放缓,开始寻求加入欧共体,曾先后三次提出申请。
1973年1月,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但英国对其的态度却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1975年6月,英国就“是否继续留欧”举行公投,虽然有67.2%的英国民众选择“留欧”,但英国疑欧思潮影响依旧存在。
接下来这几十年间,虽然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英国历届政府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一直未能全身心投入,既想搭上欧洲融合发展的列车,以免被排斥在圈外,又担心因融合过密过深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促使英国疑欧力量再度上升。
2013年1月,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表示将与欧盟就英欧之间的关系举行重新谈判,并由全体英国公民投票决定英国在欧盟的去留。随后,在英国重要的“脱欧”推手英国独立党的推动下,英国内部的“脱欧”力量剧增。
2016年2月,虽然英国与欧盟各成员国就欧盟改革达成协议,协议同意英国在欧盟中享有“特殊地位”——但在当年6月23号举行全民公投中,仍有52%的英国人投票支持英国脱离欧盟。这一结果也导致卡梅伦宣布辞职。
2017年3月29号,继任首相的特雷莎·梅宣布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正式与欧盟展开“脱欧”谈判。而“脱欧”程序一启动,必须在两年内完成——也就是说,这场史无前例的“离婚”谈判要在明年3月29号前谈完,英国和欧盟届时应正式“分手”。
有人把英国“脱欧”比作英国与欧盟的“离婚”,而“长痛不如短痛”是许多主张“脱欧”者的想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希望中的“短痛”却正在拖成“长痛”。且不说这场“离婚诉讼”已持续一年多,就算如今双方达成了协议,也不是故事的终结,而是新一轮拉锯战的开端。
英国方面,主导谈判的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起码要连闯三关:
一是内阁关,二是党内关,三是议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