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访华,小孙女背《三字经》,唱中国歌的视频在网上传开。八妹听说,学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到中国来交流学习已经纳入到了很多外国孩子早期教育的体系中。
这不难理解。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超过13亿,并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
以去年双十一为例,中国市场上消费额高达180亿美元,是美国“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和“感恩节”59亿美元消费总额的三倍之多。
双十一大战开战在即,外国人怎么看这场全民狂欢?他们是否认为自己也能从中国的商业热潮中分一杯羹?今天,八妹采访了几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学生。
本
文
3347
个字,大概
6
分钟读完。
分钟读完。
金融八卦女频道
每日
为你送上
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彩内容,欢迎置顶关注,八妹等你
文/金融八卦女主创
特朗普的小孙女会唱中国歌,《三字经》也背得极流利
特朗普访华,外孙女唱中文歌《我们的田野》,背诵《三字经》的小视频再次成为话题。
今年2月,伊万卡就在推特上上传了一段阿拉贝拉的《新年好》视频,并配文说,“阿拉贝拉唱着她从中国新年学到的歌曲,在这节日庆典之际,祝愿每个人都有个精彩的新年。新年快乐!”
阿拉贝拉在唱《新年好》
4月,习近平访美期间,阿拉贝拉就被妈妈伊万卡带出来,表演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了唐诗和《三字经》。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出温情的“外交牌”,但外国孩子能流利背出《三字经》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伊万卡对女儿的未来有更加长远的考虑。
阿卡贝拉表演歌曲《茉莉花》
作为40亿美金的继承人,阿拉贝拉18个月大的时候,就在伊万卡的安排下开始学中文了,掌握中文有利于她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与中国人交流。
不止是权贵家庭的孩子,学中文、交中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抓住中国机会,成了世界各地很多年轻人的普遍共识。
外国年轻人为什么要学中文?又怎么看待当下中国的商业文化?
今天,八妹蹲守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随机采访了四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看看他们如何
通过双十一的消费狂欢,看待中国机会和他们自己未来的发展。
李白来自哈萨克斯坦北部,虽然刚来北京半年,但也自诩“中国通”。
他打开淘宝APP,轻车熟路地给八妹演示了怎么搜索,怎么下单,全场流利无比,毫无障碍,“也不是每个汉字都认得,但也完全不影响网购,可以看图片啊。”
“我看中了一个牌子的衣服,一共有5、6件,就等着双十一下单了,哈哈哈。”
李白早已离不开网购,身上穿的衣服、日用品,很多都是网购。对于中国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的成熟程度,他赞赏不已,“收货以后,即便拆了包装,都能7天内无条件退货,这也太自由了。”
淘宝已经被国际学生广为熟知,马爸爸怎么想?
对于中国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的成熟程度,李白赞赏不已,“中国的市场竞争非常自由和开放。在很多西方国家,很多品牌都有自己的实体店和网店。虽然亚马逊这样的平台,也出售不同品牌的商品,但规模和体量没办法跟京东、淘宝相比。”
而在中国,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把所有的店家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意味着真正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带来了极为活跃的市场交易。
“将来回国以后肯定会想念中国的生活,带个手机就能出门。即便是手机丢了,买个新手机,重新登录账号,修改密码,一切都能恢复。”
李白表示,自己之所以选择来中国、学中文,
积极融入中国的生活,就是想抓住“一带一路”的机会,未来最大的市场机会一定会跟中国相关
。
21岁的越南留学生苗蕊来北外已经第三年了,拿到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她顺利来到了中国。相应的,毕业以后,她要回国教中文,作为回报。
她坦言自己是那种很有野心的女孩,从小就非常渴望外面的世界,之所以选择中国,是她觉得
中国有“很大的机会”,足够匹配她“很大的野心”。
了解中国市场,接触中国文化,建立中国关系,对将来的职业发展大有帮助。甚至可以说,
谁读懂了中国人,谁就读懂了最大的市场
。
只有中国才能匹配年轻人“很大的野心”
明明是单身节,为什么会演变成为购物节?甚至发展成了一场集体的狂欢?商家是这场狂欢的唯一受益者吗?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来说,双十一也是购物的大好时机,
这件事是不是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苗蕊说,在越南,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消费方式都跟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别。
虽然目前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但物价也在不断上升,所以经常感受到很大的经济压力。
看到很多中国学生想买什么买什么,真的挺惊讶的。
苗蕊说,越南也有新年打折季,类似中国的双十一,自己一定是列个清单,谨慎选择生活必需品,而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到中国留学以后,勤俭节约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她很少去食堂吃饭,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她算了算,买了大米、食用油和一些蔬菜,每个月只花掉200块。
“
奖学金还是要省着点用,毕竟毕业以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尽量多攒点钱,为那段时间做准备
。”
德国女生Sarah观察到,自己认识的中国朋友普遍比较富有,热衷买买买,对花钱多少也并不在意。他们出国的时候,买了一大堆奢侈品,有的是给自己的,也有给家人的。
她进一步分析,是因为面子?穿戴奢侈品,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强的经济实力?在德国也有很多热衷名牌的人。
不过Sarah自己并不在意,反而经常穿二手货,有的时候是去教堂办的慈善商店买衣服。好朋友之间也互相买卖对方的衣服。
这样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品质非常好的东西。
她常去商场购物而不是网购,亲手摸一摸,上身试一试,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但她旁边的很多中国朋友,掏出手机,随便看看,几分钟就能下订单,冲动购物非常常见。
而在德国,只有一半的人网购,另一半的人坚持到实体店购物。德国大街上各种各样的小店也很多,也就是Family Business。很多德国人相信,每一间小店背后,对应的是一个Middle Class的家庭。
上街去小店买东西,相当于支持当地人的家族生意了。
每家小店背后都有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
Sarah也不习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而是更倾向用现金和银行卡。“钱放在钱包里从厚到薄,花掉了多少,至少心中有数。如果用手机刷的话,钱就成了一串数字,太容易超支了。”
“在消费上,我们比中国人慢了好几拍。”
不过Sarah听朋友说了双十一的折扣,觉得自己不能错过,也在购物车里屯了不少货,准备到双十一那天参加抢购。
看,
Sarah 也是个入乡随俗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