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7
月
3
日
来源:西安晚报
文
/
图
记者杨明
实习生骆圆梦
核心提示
2017
年,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热播,白鹿原这个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
IP
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短短数年间,仅仅
200
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分布了
5
家以
“
白鹿原
”
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分别是白鹿仓景区、白鹿原生态文化观光园、白鹿原影视城、白鹿原民俗村、簸箕掌民俗村。
这些项目无一不将白鹿原文化作为卖点,等游客实际体验后却发现,
大都是以古建筑为特征,其中许多景区文化元素基本雷同,主营业务都是
“
陕西小吃
”
。
由于各景区的白热化竞争以及客源抢夺,白鹿原这个享誉海内外的文化资源,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造成了巨大的商业浪费,亟待相关部门重视。
偌大的白鹿原民俗村仿古小吃一条街上,商铺大门紧闭,空无一人。
若不是亲眼看到,市民王晓涛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电影里的
“
鬼城
”
当中。偌大的白鹿原民俗村,仿古小吃一条街上,大门紧闭,空无一人,只有路两旁的
“
凉皮、肉夹馍
”
等招牌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作为
“
红极一时
”
的白鹿原民俗村沦落到如此地步,让很多曾经游玩过的市民想不通。
日前,记者调研走访了白鹿原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后发现,
由于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特色和能深度参与的活动,加上定位不准,营销手段跟不上,
“
白鹿原
”
这个金字招牌正逐渐走下神坛。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曾红极一时
如今
300
余商户处于关门状态
西安向东
30
多公里白鹿原畔的半坡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就在这个绝佳的
“
风水宝地
”
之上,俯瞰脚下,蓝田县城、灞河、山野田园尽收眼底。作为曾经的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级重点建设项目,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森林公园形态,通过仿古建筑、美食特产、传统技艺表演等形式,打造集生态旅游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2016
年
5
月
1
日,白鹿原民俗村开业当天就接待游客
12
万人次,曾经红极一时。
时隔两年,
6
月
28
日,记者再次来到该景区看到,原先能停放近百辆车的停车场只有寥寥几辆车,景区摆渡车也随意停在路边,车轮上已是锈迹斑斑,看来很久没有开动过。景区大门口处,一名保安百无聊赖地闲坐着。
走进景区核心区域的小吃一条街上,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长达百米的小吃街上,两边商铺大门紧闭,一些废弃的商铺内遗留着招牌、废弃灶具、物料。
“
好好的一个景区咋变成这个样子,太可惜了!
”
记者采访时,恰好碰见市民王晓涛,他趁休年假专程带家人来游玩,没想到却遭遇了眼前的尴尬,
“
我去年过年时还来玩过,当时街道上卖各种小吃,人多得挤不过去,现在就跟电影里的
‘
鬼城
’
一样,真让人想不通
”
。
记者走访后了解到,目前景区处于升级改造期,新的运营团队已经进驻,目前景区内
300
多户商户大都处于关门状态,只有十几户还在开门营业,每天来游玩的游客不足千人。
主打饮食文化被复制
景区独特性大打折扣
为何短短两年时间,景区就发生如此大变化?
一位仍在营业的奶茶店老板道出了缘由:
“
民俗村内以小吃为卖点,除了餐饮,再没啥特色。
”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不少游客认同,记者在景区步行
5
公里后发现,景区内尽管有嘉轩茶馆、勺勺客博物馆等白鹿原文化特色体验项目,看到最多的还是来自全国的各种特色小吃、披萨、排骨饭、黄焖鸡、牛肉面、重庆小面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占地约
600
亩,总投资
2
亿元,是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
但实际上,
景区最能让游客记住的还是餐饮特色。
随着周边其他类似景区的相继开业,主打饮食文化的民俗景区被复制后,独特性大打折扣。
奶茶店老板表示,景区刚开业时候因为距离西安近,加之周边没有类似的旅游项目,每天客流量非常大,一些小吃店每天有近万元的收入,
随着去年白鹿原影视城、白鹿仓景区等开业后,这里的生意一落千丈,
“
每天游客就这么多,大家展示内容又差不多,加上宣传不到位,运营又跟不上,自然就出现问题。
”
奶茶店老板举例说,有的小店以前每天收入近万元,现在最少只有几十元,
“
我们卖饮料的情况还好点,夏天天气热,需要饮料的人比较多,现在还能维持现状。
”
“
千村一面
”
且缺乏深度参与性活动
同质化伤害了
“
白鹿原
”
文化资源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商户经营每况愈下,但距其不远处的簸箕掌村早已关门大吉。这个曾经以
“
洋槐林里看云海、移民新村观民俗、女娲湖边来休闲、窑洞土炕拉话话、商业街里品美食
”
为特色的民俗村,同样因为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特色等原因,成为古镇旅游的失败案例。
记者在簸箕掌村看到,连排成片的仿古建筑蔚为壮观,曾经的小吃一条街上,还残留着
“
榨油坊
”“
土鸡馆
”
等招牌,景区路边野草已经有半人多高,景区旁边的儿童游乐场已经废弃很久,景区内除了当地村民外,几乎看不到游客身影。
事实上,
即便是其他以
“
白鹿原文化
”
为主题的民俗小镇景区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景区内尽管也配备了演艺、热气球等时尚元素,有的景区还配上了架子车、石碾盘、织布机等
“
老物件
”
,还有
“
白鹿村
”“
小娥
”“
黑娃
”
等白鹿原的文化元素点缀,但因为
“
千村一面
”
且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游客体验感不高,
被人记住的始终是
“
小吃
”
,同质化问题俨然成为白鹿原特色小镇最大的硬伤。
对此,文旅产业运营策划机构专家于世春认为,白鹿原的特色小镇旅游应该依托《白鹿原》小说而来,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古建筑,一窝蜂地做小吃一条街,
这样只能让白鹿原只有形没有魂
。
“
白鹿原的魂是什么?
不仅是地理的象征,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血肉和灵魂,其中的文化精髓应是当地生命活动中形成的传统、风俗、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等。
”
于世春认为,文化转化成商业形态,需要根据历史文化特点去转化,要从细节入手,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同质化是对
“
白鹿原
”
文化资源的极大伤害。
开发乡村旅游既要科学论证规划
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升品位
2017
年,西安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到要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计划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