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了,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居然出了一部短片称赞中国制造,引起了海外网友的关注。从中的转变,让人有些猝不及防。甚至在视频结尾连那句“这一切的代价是什么呢”都没有,单纯就是在介绍中国的产业崛起。
2月7日,BBC环球广播部的视频账号发布了一期介绍中国科技成就的视频,这部短片回顾了10年来,中国制造的成果,并对比了10年前。
视频既没有网友们此前吐槽的“阴间滤镜”,也没有往常的恶意歪曲和暗示,而是罗列了不少数据介绍中国科技发展以及背后的原因。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说道一下,BBC这段视频中采访的专家,没有任何一个来自于美国方面,其中2人是英国学术机构里的华人,还有一位来自德国智库。而这两位华人从面向和妆容上来看,大概率不是那种故意迎合西方社交圈需求的无脑自恨亚裔。这点是否意味着某种风向性的转变呢,很值得进一步观察。
一个看完视频也没等到抹黑中国内容的外国网友,在评论区诧异地问:
“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人在找BBC那句‘但代价是什么呢’的话吗?”
这条评论获得了近6000个点赞。
不少网友也表示,挺诧异为什么BBC居然会突然“一反常态”。
所谓
“但代价是什么呢” (but at what cost)
,是国内外网友对BBC之前抹黑中国惯用形式的总结。自2012年开始,每当谈到任何关于中国的正面成绩时,BBC的新闻标题往往套路式地加上“代价是什么呢”的反问。
在BBC网站搜索相关关键词,就能看到大量用类似句式作为标题的新闻,比如“中国正变得更加智能,但代价是什么呢”“中国正为埃塞俄比亚创造就业岗位,但代价是什么呢?”……
于是,这种报道手法就被国内外网友所熟悉,美国问答式社交平台Quora上还有专门关于“但代价是什么呢”的讨论。在中国,不少网友也将其作为流行语,用于嘲讽BBC等外媒在涉华问题上的双标。
Quora上有关“但代价是什么呢”的话题截图
在各国网友的调侃下,BBC工作人员在评论区回复了一个“看一看”的表情包,还给一些催促自己“再来一遍”的网友点了赞。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例子
,则是
BBC大篇幅地报道了中国电影《哪吒2》票房屡创佳绩的新闻,不仅称赞了电影本身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还肯定了主创团队的创作历程。
一些熟悉国际时事的网友把BBC的反常表现,和美国国际开发署被关闭一事联系起来。因为BBC下属国际慈善机构的年报显示,该机构常年接受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资助,而美国国际开发署曾多次策划针对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抹黑、渗透活动。
不过,BBC此前多次表示,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援助并非拨给BBC新闻编辑部门。另外,公开资料显示,BBC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电视执照费。
虽然具体原因还不得而知,但不少网友说,可能跟美国人不发钱了有关……
但我们倒是希望BBC借着这个机会,彻底抛弃“阴间滤镜”“但代价是什么呢”之类的把戏,从今往后更客观地报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