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吃货研究所
【用科学来解答一切关于吃的疑问】 撸串喝啥啤酒最配?回复“啤酒”查看; 蓝色的肉你吃过吗?回复“蓝肉”; 想挑到最好吃的水果?回复“水果”; 夏天吃什么最解暑?回复“解暑”; 吃什么能越吃越瘦?回复“越吃越瘦”; 关注所长,多知道点不吃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oodaily每日食品  ·  三得利开卖“家庭版”百事可乐,会是下一个爆款? ·  2 天前  
新疆是个好地方  ·  新疆人有自己的jellycat ·  昨天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男人内裤界的“劳斯莱斯”!99%抑菌防臭的它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吃货研究所

变成泥的鹰嘴豆竟然引发了餐桌大战?

吃货研究所  · 公众号  · 美食  · 2016-11-18 17:31

正文


鹰嘴豆泥,一个让N个国家为它的身世争执不休、又为此坐下来一齐享受的美食,究竟有多厉害呢?


第一次吃到 鹰嘴豆泥(Hummus,又可以拼作Hoummus) ,是在一家土耳其烤肉店里。上烤肉之前,是几盘被唤作Meze的开胃小菜,巴掌大的小盘子底,是一层米色的、奶油一般的泥状物,上面淋橄榄油、酱汁,配着不同的橄榄和辣椒粉,用烘得暖呼呼的皮塔饼(Pita Bread)蘸来吃。


那种顺滑、香浓又带点清新的口感,真让人欲罢不能。配着三种口味的Hummus,我干掉了两大片皮塔饼,烤肉上来的时候只有干瞪眼。



下“ 饼” 神器鹰嘴豆泥。图:cucina-naturale.it


于是我开始探究Hummus的身世——不过也丝毫不奇怪,为什么会有国家为这事儿大动干戈。


一场餐桌上的战争


在孕育了小麦和三大宗教的中东新月地带,今日留给许多人的印象,大概是无休无止的民族、领土和宗教之争,以及连绵的战乱了。二战后,大批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地带,在这里重建他们自己的国家以色列,自此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的恩怨情仇就从来没断过。


除了战场和谈判桌,餐桌上他们也不依不饶。特别是对于鹰嘴豆泥,这种在中东十分常见、基本每餐都不可或缺的配菜, 究竟是哪个国家的美食,以色列和黎巴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相当较真。



一场餐桌上的战争。图:makehummusnotwar


2008年,黎巴嫩工业协会向政府请愿, 将鹰嘴豆泥注册为“黎巴嫩特产”, 并且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原产地保护。这样,所有出口至欧盟的黎巴嫩鹰嘴豆泥都会被打上“正宗”的标签。


此举一出,以色列人顿时出离愤怒—— 鹰嘴豆泥明明是以色列特产 !这咬牙切齿的阵势,跟韩国把端午节申了遗一样。许许多多以色列人泣诉,流离世界各地的祖辈们都有着自家鹰嘴豆泥的家传菜谱;打着以色列标签的鹰嘴豆泥,已在美国超市流行了几十年,以色列食品巨头Sabra和Tribe在美国有150亿的产业。2009年,以色列人用了4500磅原料,在特拉维夫做了一个 世界最大盘 的鹰嘴豆泥,昭示自己的“正统”。



用这个法子争第一,以色列人也是很有才。图:blogspot.com


黎巴嫩立马还击,政府发言人出面表示,你们以色列人明明是“偷了我们的食物卖到全世界”,我们要把这个正统抢回来。2010年,300个黎巴嫩大厨做了一个 更大盘的鹰嘴豆泥 ,两倍于以色列那个记录的量,许多人围着这个大盘载歌载舞,唱起胜利的歌……



更拼的黎巴嫩人。图:www.israelandstuff.com



制作现场的盛况。图:vk.com


2015年,以色列一个电影导演为了拍一部叫做 《鹰嘴豆泥》(Hummus)的电影, 准备搞一个15吨的,后来因为“安全问题”而作罢……这仗打下去,比中东战争还要没完呢!


注释:以色列和黎巴嫩确实长期处于敌对交战状态,边境冲突不断,两国积怨已久,在食物上有过节也非常正常……


▐  鹰嘴豆泥,到底有多厉害?


如果你去“圣城”耶路撒冷转一圈,在这个基督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争相朝圣的地方,如今一分为二,冲突不断,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大兵把守着关口。但人们的生活依旧继续,集市依旧熙熙攘攘,街角的餐馆挂着希伯来和阿拉伯双语招牌,卖着刚出炉的鹰嘴豆泥。不管是信哪个教、什么人,都裹着皮塔饼和蔬菜大快朵颐。



当地的鹰嘴豆泥。图:itraveljerusalem.com



耶路撒冷最有名的Hummus店, Lina。图:tripadvisor.com


人们纷纷从古籍文物、乃至《圣经》旧约里寻找鹰嘴豆泥的踪迹,以证明其“真源”——比如,以色列有学者曾指出, 旧约里面的一种叫humitz的、配着面包吃的食物,就是hummus。 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能证明的只有它的原料鹰嘴豆(Chickpea),早在公元前就开始流行于这个地区。


直到 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时代,才有了“鹰嘴豆泥”这道菜 ,最初是献给大苏丹萨拉丁的,做法记载于一本13世纪的菜谱“Kitab Wasf al-Atima al-Mutada”里。它走遍了全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疆土,传至北非、中东和阿拉伯半岛;随后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它又传到了土耳其和希腊,成为了 典型的地中海菜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鹰嘴豆泥成为了这么多国家的经典。Hummus一词,其实就是阿拉伯语里面的“鹰嘴豆”。



鹰嘴豆泥的制作工具。图:makehummusnotwar.com


有的时候事情就是特别奇怪,鹰嘴豆这种邦邦硬、难煮又难嚼、在古时候只被农民和穷苦人拿来填肚子的豆子,粉身碎骨、碾压成泥之后,能够变得那么美味,让人认不出其本源。 用水泡上一夜,煮到熟透,然后加上芝麻酱(阿拉伯语Tahini)、柠檬汁和蒜,捣碎成泥,就成了最基础的鹰嘴豆泥。 芝麻酱的浓香、柠檬的酸和清香、一点点蒜的辛香,融在鹰嘴豆绵密松软、带点坚果香味的质地中,织成让人回味的口感。

不同的地方,会加入不同的香料,制造各自独特的风味,例如 欧芹(Parsley)、孜然、红椒粉(Paparika)、漆木(Sumac) 等等,奢侈的会用上 核桃、松仁 等各种坚果,最后用 调味。基础款的鹰嘴豆泥之上,也会有一些酱料或者小菜点缀在上面。煮熟并调味的鹰嘴豆在黎巴嫩很受欢迎,以色列人喜欢用切开的熟鸡蛋配上洋葱,有的地方用烤透的茄子捣成茄泥,或者奢侈一点的加烤肉或者炖肉。喔对了,还有用细香葱拌的酸奶!



一顿鹰嘴豆泥大餐。图:naperfectworld.com


上菜之前,鹰嘴豆泥会被厨师 抹成一个小碗状,里面加上配菜、缀上一勺香喷喷的橄榄油。 在这里要吐槽,虽然长得像巨量牙膏挤在一堆的卖相可能不太入人眼,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鹰嘴豆泥摆上一大桌子,也是热闹极了。


制作鹰嘴豆泥的材料,在中东地区非常易得,十分家常。而这种不需要太重加工、少油少糖、营养丰富的东西,已经挤进了最流行的健康食品行列。高蛋白,丰富的纤维素和抗氧化剂,美味和健康兼得,在欧美国家的超市里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我能配它吃三根大胡萝卜!



著名的Sabra鹰嘴豆泥,帝都魔都不少外超都有售。图:businessinsider.com


▐  鹰嘴豆:古老的大众食物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鹰嘴豆这种东西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最早的考古发现 7500前年就在中东有种植,是最早的驯化作物之一 。易种、易得的鹰嘴豆,长期以来都是大众、特别是穷人们的基础食物,随着腓尼基和罗马人的脚步传遍了地中海沿岸。



还未粉身碎骨的鹰嘴豆。图:feedipedia.org


对于这种豆子的命名想象,大部分都来自于它的外观。中文里我们 用“鹰嘴”形容它尖尖的胚根和略微凹进去的种脐 ,而英文Chickpea(直译为“鸡豆”),顾名思义就是鸡嘴啦;学名Cicer arietinum,Cicer是拉丁语的Chick的意思,而arietinum的arie则是公羊( aries=白羊座,看着是不是很眼熟) ,形容它侧面像一个羊头骨一样(想象力也是过于丰富了)。另外,西班牙语中的garbanzo,和印度的Bengal gram,指的也是它。


这种豆目(Fabales)豆科(Fabaceae)的豆,跟别的豆一样是矮小的灌木,开白紫色的小花,成熟后藏在豆荚里面。三个亚种, Desi和Bambai颜色深、小、表面更粗糙 ,多见于南亚次大陆( 实际上,印度是消费鹰嘴豆最多的国家,此处人口基数比较重要……) Kabuli颜色更浅、更大、表面光滑 ,多见于中东。



鹰嘴豆萌萌的“外衣”。图:Wikipedia



鹰嘴豆的花。图:weatherindia.net


喜热喜光耐旱的鹰嘴豆,多栽种于 热带和亚热带地 区,所以季风带的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实际上,它是 仅次于大豆和豌豆的第三重要的豆类 ,28%的蛋白质含量,为干旱地区的人民提供了大量的营养。除了磨成泥以外,没熟透的豆子也可以炖、煮,甚至烘烤之后做成香喷喷的零食。



南亚的亚种Desi。图:northerngate.ca


不过,赋予我们食物想象的豆类,往往也在粉身碎骨之后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比如鹰嘴豆泥,比如另一道非常著名的中东美食 法拉费炸豆丸(Falafel) 。鹰嘴豆泥加上香料、洋葱碎,和上面粉和水,捏成球( Falafel也有混蚕豆泥的) ,炸到酥脆,就变成了素食丸子,卷饼吃、蘸料吃都OK(咳咳,Falafe蘸Hummus是不是有种土豆饼蘸土豆泥的即视感)。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没有各种豆子,我们的美食世界一定会单调许多吧。


鹰嘴豆泥的别样吃法。图:www.burrp.com


▐  别打仗了,吃鹰嘴豆泥吧


说回中东各国。实际上,往回看历史,这种老祖先赠予人类的实惠食物,滋养了中东地区历史上多少来来去去的民族;文明的兴盛与交流,又让这种美食得以传遍地中海各个角落。它已经融入了中东各国人民的血液里,与任何一个日升日落的日常相伴;而在交错、分裂的历史和政治图景里,它又成为了各自民族想象和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打个不正确的比方,若是南方吃辣的几省为“谁的祖先才是正宗的吃辣人”而打起来,也是画美不看吧……)



中东地区的餐桌必备。图:jonjensen.com


纪录片导演Trevor Graham前往新月地区,希望探寻鹰嘴豆泥的“本源”。中东的各色的美食让他醉心不已,然而却没办法让他找到最初的答案;唯见在耶路撒冷、伯利恒和特拉维夫, 不同的人对鹰嘴豆泥同样的爱和坚持 。不管是以色列人、阿拉伯人、黎巴嫩人还是叙利亚人,不管信哪个宗教,能够让他们坐下来大快朵颐的,也就归鹰嘴豆泥了。



Make Hummus,Not War。图片:youtube


他在网上发起了一个运动: Make Hummus,Not War ——他的纪录片也叫这个名字。如果不同的人能够抛下成见,坐在一起吃上美食,那么再大的矛盾,也就不是矛盾了。 虽然我们会为豆腐脑是甜是咸吵得不可开交,但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一定知道“ 好吃的灵魂早晚会相遇” 这句话的真谛。


▐  来做吧!


献上菜谱,自己来做鹰嘴豆泥吧!

摘自中东美食家Claudia Roden的食谱书《Arabesque》:



材料合集。图:savingdessert.com


所需食材:


250g 鹰嘴豆(泡上一夜)

2个柠檬的汁
4大勺橄榄油
3大勺芝麻酱(买不到Tahini的话,用一般的芝麻酱也可以)
2把欧芹,切碎
3-4瓣蒜,剁碎
1小勺辣椒粉(或者鲜辣椒也可以)
1小勺孜然(可选)

  • 制作工序:


  • 泡好的鹰嘴豆,用水没过,小火煮至软(大约1h)。

  • 放进搅拌机,加入柠檬汁、蒜、橄榄油和一些盐,打碎;视干湿程度酌情加水,如果喜欢顺滑一点的就多加(别成稀糊就行),喜欢干一点的就少加。(有人说正宗的一定要用陶罐捣碎,不必理会,让他自个儿捣去吧。)

  • 装盘,上面滴一点橄榄油、撒上辣椒粉、孜然和欧芹碎。

  • 配你喜欢的蔬菜或者白饼。


所长说


据说50%的人看完这篇都会想去尝一下鹰嘴豆泥的味道,吃完记得跟所长分享啊!


本文来自果壳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