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子行业,除了司机、厨师、保安等职位,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女人。有一次,我去客户那里拜访,午饭时间我们闲聊起来。有一个前台小妹妹,92年出生的,长得很甜,她让我给她介绍男朋友。
恰巧护理部的医生经过,听到我们的谈话后马上过来交代:“找对象,千万不要找当兵和做销售的。”
我很惊讶:“为什么?”
“做销售的不稳定,应酬多,接触的人很复杂,油嘴滑舌的,一点都不靠谱。”
我接着问:“那当兵的呢?”
“我前夫就是当兵的,当年我年龄小不懂事,崇拜当兵的。等生活在一起,我发现完全不合适,还不能离婚。军婚除非出现重大错误,女人是没有资格提出离婚的。直到他转业,我才提出了离婚,这也耗了多年。”
这位大姐因为自己的经历,否定了销售和军人。她担心的问题应该不是普遍问题,任何婚姻都存在风险,都可能因性格不合而分开。的确,军人受的训练,会让他们有特定的行为方式,和我们打交道肯定会有所不同。
我有几个同学,老公都是军校毕业的,他们相处很融洽,生活也挺幸福。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聚少离多,她们有正式的工作,随军也不太方便,不过正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从统计学上看,小概率事件不容易发生;但一旦发生,对我们个人来说都是百分之百。这个大姐给小妹妹的建议,从概率上讲是对的。
而我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喜欢给人“贴标签”呢?“贴标签”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最近,我看了熊秉元教授的《正义的成本》一套书。他在书中写到,在经济学者的眼中,人具有理性和自利这两种特质。而“贴标签”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自己的行为成本,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贴标签并不是坏事。
我想到大学同学讲的一个段子:
大学毕业后,大家去找工作,面试的人挤满了会议室,而这个岗位只招一个人。招聘主管看着这么多人,想了一会,他对这些人说:“我们只要大学英语四级以上的。”这时候,屋子里出去了一半。过了一会,他又说:“我们只要大学英语六级以上的。”剩下的又出去了一半。最后,房间只有8个人了,他开始面试了。
当然这是一个段子,但却是我们社会上经常发生的事情。
很多企业招聘,尤其大企业,只招985院校毕业,甚至有的只招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几所学校毕业的学生。我们不能说非985院校的学生不优秀,也有很多人能力非常强的,但毕竟成本有限,大家就简单地分类了,反正人这么多,总能选到适合自己的,先用一些“标签”筛选一些人。
我大学四年专业是心理学,很多人见我第一面就问:“你知道我心里想什么吗?”
在没有和刘先生谈恋爱之前,我认为工科男是靠谱、不懂浪漫的。但在一起后,我发现工科男有点闷骚,更有自己独特的浪漫方式。清华哥哥李健是段子高手,还有我喜欢的民谣歌手李志,以他的一首歌《关于郑州的记忆》举例,其中的歌词就非常浪漫。
其实,我们不少人都喜欢往别人身上贴标签:胖的人是胸无城府,瘦的人精明强悍;上海人是小气精明的,山东人非常直爽,最好不要和河南人打交道。但事实上,这些“刻板印象”并不见得正确。
从人的本能讲,“贴标签”能够降低我们的成本,但很多时候,贴标签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机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避免别人给我们“贴标签”而带来的不便呢?
我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这个学校被称为考研基地,说的就是这里的学生能考试,但科研能力不行。的确,在曲阜师范大学,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但因周围企业少,大家也没有什么机会实习。加上相对闭塞,我们经常开玩笑:“今天没有什么事情,我们去图书馆看书吧。”
当时,我六级考了3次才过,就被我宿舍的小姐妹当成了笑话,因为她们至少考550分以上,“变态”的都考600分以上。可是因为一些不实的报道,很多名牌大学,无论我们初试考多高,复试都不要。化学系一学长,考研400多分,第一名考了某个名校,结果复试就刷掉了,只能接受调剂。
我们这些后来准备考名牌大学研究生的人,意识到了危机,怕到时候被老师因为这个“标签”不录取我们。本科期间,我们就通过一些论坛,拿到了北大、北师大、浙大的心理学课程表,他们上课的教材都是国外原版的,我们就去图书馆或者去当当网买影印版的,这些教材我们都认真看了。
我们还一起参加学校里的本科生科研计划,帮着老师做一些研究打杂的活,后来我们同学考名牌大学的,进复试的,都被录取了。这些老师看到你初试成绩不错,又感觉你有研究潜力的人,自然就录用了。
现在,我有几个同学,一个在英国,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澳洲,还有在香港的。他们都曾经因为本科学历问题不被重视,但付出了很多倍努力后得到了认可。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贴标签,我来自农村,这是出身问题,根本就不能去掉这个标签。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想办法,给自己找一些不错的标签。比如个人品牌的打造,很多时候,就是别人想到一个标签,才能够想到你。
所以,当别人给我们贴标签的时候,我们先想想自己是这样的人吗?即使有误会,只要不是重要的事情就无关紧要。当我们给别人贴标签的时候,需要反思一下,我们这样对不对。
随着经验的增加,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处事规则,也有自己决策的标准,这让我们做事情更容易,降低了我们的行为成本。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多反思,向内看看自己,不要被已有的观念禁锢了自己,阻碍了前进的步伐。
在别人眼中,你有哪些“标签”呢?
来源:遇见小mi(yujianxiaomi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