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榖依米 | 三亚
先说说关于读书的三个小故事。
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的一位好朋友,河南小伙,一起做过电商数据仓库项目。
小哥对看书有非常执着的信念,也就是一年不看完200本书,不敢过年的那种。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书,翻案无数。
有一天下午茶点一起散步时,小哥对我说,“今天,我把《历史深处的忧虑》看完了,你可以读一读”。
我问他,“几天看完的”
他的回答很轻松,“两天半,站在公交车上看完的”
“公交车上,还能静下心来看书?”
“这有什么不可以,人家可以玩王者,看《琅琊榜》,为什么我就不能看书”
Thinking in Java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翻阅一些个人自传。村上春树,博尔赫斯,当然还有些国内IT作家。
做 Java 的朋友,可能都会知道,有一个哥们是不能不说的,蔡学镛。
他对 Java 的造诣,用出神入化,一点不为过。他曾经推荐的 Java 书目,一度成为社区的热门经典书单,可能现在搜一下,也还存在。
台湾清华出身,在阿里,银联,创新工场都做过。
乍一看才艺双修,事实上吉他弹得很棒。
他的自传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他的《Thinking In Java》,居然是在公交车上看完的。
机器学习实战
我的不知道第几任老大,曾经问我,平时通勤你都怎么安排的?我说一般都用 ipods 的英语新闻打发时间。他又问,每篇新闻大概多长时间?我答,3-4分钟。他笑了笑,“太碎了,你要听那种50分钟以上的新闻,或者公开课。”。我反问,“你怎么打发通勤?”。老大拿出那本《机器学习实战》,“我靠这个,本月好几次坐过站了。”
一线城市大家生存压力都大,哪怕一点时间的浪费
,内心都惶恐和内疚。
所以我们经常在公交车,地铁上,看到各类看书,看kindle,听随声书的朋友。
我不知道这些朋友到底在看些什么内容,但大抵都是爱学习的这类。
所以“碎片化阅读
”变得越来越流行,于是各种碎片化的内容就出来了。
比如 X分钟商学院,X分钟学XX,X分钟有声书,每天一点逻辑思维,等等。这些内容,肯定很好,帮你浓缩在了极短时间,能够瞬间抓住你的注意力,给你一种你在学习的感觉。就像《实况足球》一样,一局才10分钟,不知不觉你就能干掉1个小时的时间。
可以碎时间,但请保留内容的完整
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这些内容,而是你消费这些内容的方式。
假设你是个好学的积极分子,你在得到上订阅了 n 多的课程,满满的,看起来很富足,你在《xxxx》上,也购买了很多技术类的课程,文章末尾的评论一条不拉;还订阅了很多的技术公众号,跟着 Python2,3,4, Java 12,13,14,SQL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地跑。
每天还很自信地告诉自己,只要不停地读这些文章,马上就可以实现码农翻身
。
然而,在“碎片化阅读”这个理念下,你前10分钟还在读公众
号
文章,觉得SQL技巧写得真好,后刷到一篇 8 岁俄罗斯神童的 Python 换脸游戏,立马又打开追了进去。
比女娃追《琅琊榜》还积极。
反正是“碎片化阅读”嘛,读了那么多总有收获吧,于是每天都在不停地切换技术频道。
收藏了而没看完的文章越来越多,课程越积越多,已看5%的课也越来越多,你内心的焦虑却一点没减少。随着没看完的课,你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蠢蛋,苍天为什么要让你承受如此弱智之痛?
看,你是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