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藏家俱乐部藏友网
《国博古玩艺术网》是收藏行业最具影响力平台!您收藏我帮忙!您出售我推荐!如有疑我解惑!收藏事找我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日报  ·  重庆楼市迎来“开门红”! ·  昨天  
重庆日报  ·  重庆楼市迎来“开门红”! ·  昨天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  4 天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重庆春节哪里人气最旺?这些地方排名前5→ ·  4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春节假期前4天 ... ·  4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春节假期前4天 ... ·  4 天前  
重庆之声  ·  重庆之声丨‍‍四天热销近9000万元 ... ·  4 天前  
第1眼新闻  ·  启动黄色预警!洪崖洞景区发布最新公告 ·  5 天前  
第1眼新闻  ·  启动黄色预警!洪崖洞景区发布最新公告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藏家俱乐部藏友网

以“定量”思维否定民间藏品,太可笑!

收藏家俱乐部藏友网  · 公众号  ·  · 2020-01-12 10:19

正文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美女 音频


中国鉴定界存在着两种通病:一是世界观上的崇洋媚外,按照洋拍卖行的成交价评估文物价值,这种现象人尽皆知,本文不多做评述;

二是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只有XX件”的理论就是这种逻辑诟病的集中体现。“汝窑瓷器只有78件”、“宋代钧瓷只有200件”、“红山古玉只有200件”、“元青花只有300件”,等等。



我们不妨来剖析其中一种类型的真实情况,看看中国的文物鉴定专家们的不严谨。

还是以知名度较高的元青花为例来说事儿吧。自打2005年佳士得整出一只天价“鬼谷子下山”大罐以后,此前对元代青花瓷毫无研究的中国陶瓷专家们,


立即弃我民族数千年文明之辉煌于不顾,唯洋人之马首是瞻,将元青花奉为至高无上的“国宝”,万千恩宠于一身。


为了配合佳士得等拍卖公司的圈钱运动,他们放弃一大堆该干的事不干、该研究的课题不去研究,不辞劳苦,又是著书立说,又是游说四方,



将元青花的物质垄断权毫不吝啬地拱手相让——数量上锁定“只有300件”,分布地域主要锁定在“中国之外”,图画原料锁定苏麻离青(进口颜料),工艺特征锁定伊斯兰文化……如此种种,荒诞不经。

最坏的事情还在后面,这些荒唐的理论被以“权威”的方式发布后,受到国内收藏界少数既得利益者的追捧与滥用,于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公式诞生了——“理论权威”+“收藏大家”=“绝对真理”。


在这个公式的误导下,元青花的300件指标早已被洋人和国内少数博物馆以及“收藏大家”们瓜分,民间一有出现,必然会遭到“统统地——枪毙!”。


事实究竟如何?记者曾就元青花的若干问题认真做过调查研究。



1.元青花的数量问题


实际上,只要稍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不会相信那个著名的“300件”理论,因为它显然是一个脱离实际、在真空中编织的笑话。


但是,为了用事实说话,记者还是多次赴景德镇做专题调查,翻阅了有关历史资料。元人蒋祈在《陶纪略》中记载:“景德镇,有窑300余座。”




毫无疑问,这些窑场都是用来烧造瓷器的;数量如何呢?没查到具体数字,但我们可以从另一条渠道去估算。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代景德镇的瓷场每年纳税“3337贯950文”。另据《元典章校补》卷九记载:浮梁县景德镇课税处所每年收税“500锭以上”。



按元代钱币换算方法,1贯等于1两,50两等于一锭。那也就是说,景德镇一年要上缴国家的税额至少在2.5万贯以上,比宋代瓷业税收高出七倍以上;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窑场烧制的主打瓷器品种是什么呢?许多到过景德镇考察的人都知道,从出土窑场堆积物残片看,当时窑场生产量最大的便是青花瓷器,



道理极为简单:青花瓷是朝廷推崇的主流新品种。假若有人说:“现代中国人吃饭用的碗以陶器为主!”会有人相信吗?

元青花的数量之多,我们还可以从国家认账的发掘记录上领教:记者在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看到,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釉里红瓷器,



其中不乏体积硕大、制作精美的梅瓶、盖罐,比较国外同类藏品,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此之外,自从“元青花”的概念传到中国以后,在江西、北京、河北、浙江、江苏、内蒙、云南等地,都有精美的元青花器物出土,地域之广涉及东西南北中。



以上还仅仅是考古发现,至于民间偶得之物有多少?地底下还有多少?我们不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推算,至少不会是“只有300件、主要在国外”吧?可见此理论毫无疑问无稽之谈。



2.元青花的工艺界定。


虽然专家们从数量上将元青花锁定在“只有300件”,而且大部分在国外,但是,纵然在资料匮乏、数据缺失的恶劣条件下,


他们仍然给元青花的鉴定编造出若干“要领秘诀”,不得不令人望洋兴叹。记者将元青花专家们的这些“秘诀”归纳起来,



大致为:胎必露麻仓土、料必是苏麻离青(进口颜料)、色必见翠兰外加铁斑和晕散,此外还有型必大、纹必洋……


对于这一套已被炒作为元青花“鉴宝大法”的理论,假若记者从正面攻击,难免也会落入形而上学、盲人摸象的误区,因为很显然,我们缺少大量的元青花标本或实验数据。


我们不妨从侧面进攻,用反证法来推断这些理论的以偏概全,这样,获胜的可能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首先,假定这种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元代除开景德镇之外,还有很多区域,比如云南、河南、河北、内蒙等地都大量烧制青花瓷器,他们都得去景德镇挖取麻仓土吗?显然得不偿失;



其次,苏麻离青为进口颜料,价格昂贵,包括景德镇在内的一般窑场,他们有足够的本钱去进口苏麻离青料吗?还有,当朝那些生产国产青料的作坊都停产了吗?


再其次,元青花使用量最大的怎么说也应当是当朝老百姓吧?中国幅员广大,有多少人会向游牧民族那般捧着一只直径50多公分的大盘子装菜、拎着一只40多公分高的酒壶盛酒?



如此说来,符合专家鉴定标准的元青花恐怕还真“只有300件”。怪不得在中国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全都是“假货赝品”、怪不得中国富豪收藏家只有远渡重洋花费天价竞买元青花!


只是这样一来,可就苦了当朝百姓,恐怕当年那些成吉思汗的子民们不得不使用宋代古董碗吃饭、赊明代宣德壶冲茶饮酒……



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XX件”差不多成为文物圈内的笑柄,专家们似乎也不怎么再去钻那个牛角尖儿了。


但是尽管如此,中国文物鉴定界失察于“形而上”的“鉴定大法”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善,无论从哪个层面上看,“形而上”的鉴定模式始终占据着国家文物鉴定界的主流地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