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曹振华 北京德恒(郑州)律师事务所
来源 | 那里有光
曾国藩说:
“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
其实律师发展之道何尝不是藏在律所日常之间。
最近有几位青年律师来找我闲聊。和青年律师聊天,案源往往是核心话题。我就以如何开拓律所内部市场为例,谈了我的一些感悟。
我始终觉得,律所内部市场是最容易开发的,律师同事是最容易相处的,如果做不到让多数朝夕相处的同事喜欢你,也很难让陌生的客户喜欢你。
同事之间行不通的法则,社会上更行不通。
律所和城市一样,我们通常以为县城是熟人社会,做事就要先找关系。其实这是对关系的误解,对于没有关系的人,县城也是陌生人社会。
如果你选择一个大城市执业,大城市本身可能陌生人社会的色彩浓厚一些,但
具体到大城市中一家律所而言,肯定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法则就会行之有效。
青年律师如果想拓展律所内部市场,就要与同事打交道,打交道就涉及沟通技巧和方法。
就私下沟通而言:
你经常去律所吗?
你认识几位同事?
你添加了多少位同事的微信?
你保存了多少位同事的电话?
你主动找几位同事聊过天?
你请几位同事吃过饭?
你参加了几次同事的红白喜事?
你对着同事八卦过其他同事吗?
你给帮助过你的同事送过礼物或者特产吗?
你主动关心过不常来律所的同事吗?
你请离职同事吃过饭吗?
你主动且无私帮助过几位同事?
如果你在一家规模律所,你链接过几家分所的同行?
……
就公共沟通而言:
你参加过律所几次讲座?
你主动在律所分享过几次?
你主动参加过几次律所节日活动?
你写了几篇文章发在律所公众号上?
你转发过同事的几篇文章?
你经常恰到好处对赞美你的同事吗?
你在微信朋友圈晒过几次你的同事?
如果你在一家规模律所,你去参观过几家分所?
……
创收往往是一种结果
。如果以上你什么也没做,大概率同事关系不会特别融洽,所内市场在创收中所占据的比例不会很高。
首先,和尽可能多的人建立直接联系(认识你)
中国有4万多家律所,执业律师超过百人的律所五百多家,郑州这样的城市,百人所不过20余家,这意味着,99%的律所并没有超过100人。说实话,100人是非常小的一个组织。
认识100个人难不难?但是很少人能够做到。
我曾经问过几位平时比较忙的资深合伙人
一组问题
:
1、你对哪几位青年律师印象深刻?
2、为什么?
3、你想找人合作的时候,会在哪些人里选择合作对象?
4、如果一个青年律师主动找你聊聊,提前预约你的时间,你会拒绝吗?
很显然,如果没有直接联系,几乎不太可能有合作的机会,如同客户不见面,成交概率很低一样。
我见过创收80%来自于同事推荐的优秀青年律师,作为青年律师,与其纠结同事不给你案件。不妨弱弱的自己一句,
凭什么?
然后,和多数人建立有效链接(认可你)
“凭什么”其实就是理由。而理由就是有效链接。
律所虽然是人合性合伙组织,但中国目前的绝大多数律所都是提成制律所,提成制律所天然的短板就是人合性不足。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律师职业虽然具有天然的开放属性,律师却是一个孤独的职业,时常觉得漂泊无依。
这种现状下,
每个人都是渴望被交流的。
在职场当中不要止步于客气。很多人跟周围的人都是
彬彬有礼的冷漠
,大家见面都认识,看着都面熟,都互相打招呼,但是交流不深,没法深入地了解彼此。这种关系,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而已。
其实你可以约着同事一块儿吃个饭、喝个咖啡、聊聊天。
有研究显示,从熟人到普通朋友,需要共处40~60个小时,成为好朋友需要80~100个小时,成为至交则需要超过200个小时。
可能开始还觉得你是老师,我是学生,后来慢慢地就变成哥们儿、变成朋友了,因为处的时间长了。其中的原理就在这儿,就是40~60小时,80~100小时,还有200小时以上的相处。人跟人之间的社交,就是用时间来慢慢地深入的。
最后,和少数人建立深度融合(喜欢你)
仅仅有效链接的程度还不够。
大环境萧瑟,很多同行把“抱团发展”挂在嘴上,一句话说多了基本等于废话,和谁抱团?
绝大多数有志于成为优秀律师的人一开始都抱反了。几个年轻人,抱成团,吐吐槽,打打游戏,互相安慰一下……这种弱者抱团没有太多意义。
弱者抱团看似没有压力,于成长没有太多助益。向上社交看似暗藏压力,于进步而言大有裨益。
这个原则,主要是指这个单位最优秀的人,优秀律师通常是合伙人、准合伙人。要和他们多打交道,即便做不到全部,也要和大部分合伙人成为朋友,如果你最终成了合伙人,他们将来可能是你的战友,也可能是关键时刻投你一票的“票友”。
当然,他们都可能成为你的“师父”。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年流行一句话“成年人只能筛选不能教育”,浮躁的大环境让学与教都变了味,或有人不愿意沉下心来学,或有人不愿意耐下心来教。好的师徒关系遂成了一种难得的缘分。
踏入社会以后,愿意对我们“喋喋不休”并且“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的”绝对是极少数,而人的成长又往往需要贵人帮助,这其实很矛盾。
快节奏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还是比较脆弱的。我们做的只有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比其他人更用心,别人才会和我们更交心。
不然人家也会把我们当成普通同事,逢场作戏,不是同事了也就不再来往了。
听说这几年烧香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其实,人事做好,自有人助,何须烧香?
这三个原则绝对是律师拓展业务的真理,
在同事之间适用,在同行之间适用,在客户那里更适用,毕竟律师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