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的大门打开,站立在一个常变常新的时代,人们关注今天的生活,更憧憬未来将是怎样的世界,父母如何养老,孩子怎么上学,房价是涨是跌,看病会容易一些吗?空气会好一点吗?同一座城市的你我能够平等生活吗?
中国之声从2013年起推出了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连续十年,用话筒聚焦10个中国地点,记录这些地方每年的变化,记录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的喜怒哀乐,从细节处展开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
十年这里,观察的样本之一是虚拟的网购世界。2013年,以义乌青岩刘村为代表的淘宝村方兴未艾;2014年,阿里开启后上市时代;2015年,网红经济强烈冲击互联网;今年是《十年这里》关注网购的第四年。请听第六篇《VR技术 是情怀还是未来》。
一直以来,网购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2016年,一种叫“VR”的技术走红互联网,英文名Virtual Reality,翻译过来就是“虚拟现实”。利用它,你可以足不出户的体验一把欧美商场的购物之旅,也可以身临其境地享受明星演唱会前排VIP观众的待遇。
伴随偶像的清灵歌声,漫天流星划过,山东师范大学学生罗俊杰在家里,带着VR眼镜,收看王菲在上海的演唱会,“看画面,觉得离她距很近,王菲唱歌的主体特别突出,对于演唱氛围的渲染也比较有特色。比如她演唱一首《流星》,唱这首歌的时候,VR屏幕上方,全是红色比较绚丽的星空图案。看起来画面比较模糊,基本没有看清楚王菲穿的衣服到底是什么款式,只知道台上有个她。”
VR技术,简单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VR眼镜等辅助传感器,营造可交互的三维世界,如果说2D到3D画面,是里程碑式的革新,从3D到VR则代表从二维到三维的全面提升。腾讯视频演播技术中心总监常树磊表示:“与传统二维视频直播不同,VR的初衷是给观众一种代入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被淘宝在愚人节开个认真的玩笑。淘宝发布一则运用VR技术的“BUY+”概念视频,刷爆网络。
视频中,一名男子带着VR眼镜,在虚拟世界里为妻子挑选内衣的画面令人捧腹,这则视频至今已经被点击超过1亿1千万次。BUY+平台正式上线11天后悄然消失,理由是VR货物已经销售一空,新场景和货物需要建新模型。
目前较为便宜的VR眼镜只有不到百元,和手机相连,这也是BUY+最初上线向用户推广的设备。但是便宜的VR手机终端只能用眼睛而无法用手来体验,如果想“眼手并用”,一套包含PC的VR设备价格就要过万元。接收终端昂贵,体验有待提高,是制约VR发展的问题。
淘宝无线技术专家胡晓航认为,VR技术的机会依旧首先出现在手机端,目前来看,由于视频解码和陀螺仪问题,大约40%手机不支持当下最初级的VR体验。当然,相对高级的体验,绝不仅限于视觉,“现在所有VR的沉浸感来自于眼睛看,六感里面只有听跟看两个。像味觉、触觉这种比较难解决。”
爱奇艺副总裁段有桥认为,网络传输也成为VR发展的瓶颈,“VR内容非常占传输带宽,一个普通1080P内容,如果用VR做成360全景,它占传输带宽,会是普通1080p内容的5到6倍,这给现在传输网络带来很大挑战。”
淘宝BUY+模式下线后,什么时候推出,尚未有时间表。被称为“VR元年”的2016年已经过去,大量资金涌入让VR为资本寒冬烧了把火,但年终一算,VR终端设备销量远不如市场预期。于是有人开始唱衰,认为VR只是烧了把“虚火”。
腾讯视频演播技术中心总监常树磊认为,VR技术可能并不是视频制作的标配,而把它用在展览馆可能会更加现实,“VR能不能在视频制作方面走的更远,我比较持保留意见,但是VR技术的应用,在其他领域可能会有更好的方式。”
显然,VR技术当下并不成熟,但这并不妨碍爱奇艺在2016年选择重兵布局。爱奇艺副总裁段有桥,把VR定义成PC、移动、电视之外的“第四屏”。VR网剧《都市怪谈》,点击量超过1千万。VR技术是颠覆性的,尤其对内容的生产方式,“我们曾在内部开会时说过一句话,VR在全球市场上,会始于视频终于游戏,因为VR特别适合游戏场景,未来视频和游戏非常有可能走到一起去,你会分不清玩的东西到底是视频还是游戏,里面可以交互,所以VR的发展,会诞生新的艺术内容创作形式。”
目前腾讯在VR上也已经有相关产品的布局,在他们看来,VR行业是值得长期投入的行业,可以通过为行业合作伙伴提供硬件设计、渠道分发、技术平台、云服务、在线支付等基础能力,加速VR产业发展。
研究机构高盛的报告认为, VR设备将成为继电脑、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计算平台,预测到2025年,VR和AR的硬件营收将高达1100亿美元,VR设备会像电视一样普及。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将大力扶持虚拟现实技术,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或许VR技术正面临寒冬,巨大的资本投入,让VR技术感受到互联网资本的情怀,但是未来,VR能不能像电视机一样普及,受制于接受设备、网络带宽、交互体验、内容生产等问题,仍然打一个问号。从大规模资金投入看,互联网巨头们相信,VR技术当下的情怀,可以照进未来。
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明天将以北京海淀区为观察点,关注海淀区教育改革带来的改革与变化,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关注《十年,这里》第七篇,《清华附中的喜与忧》。
央广记者:吴喆华
微信编辑:周文超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