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Macpherson,Kerrie.A Wilderness of Marshes:The Origins of Public Health in Shanghai,1843-1893.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9)Rogaski,Ruth.Hygienic Modernity: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中译本,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向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50)范燕秋:《“卫生”看得见:1910年代台湾的卫生展览会》,《科技·医疗与社会》2008年第7期。
(51)路彩霞:《清末京津公共卫生机制演进研究(1900-19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52)朱慧颖:《天津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00-1937)》,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
(53)杜丽红:《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1905-193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56)胡成:《“不卫生”的华人形象:中外之间的不同讲述——以上海公共卫生为中心的观察(1860-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6期,2007年6月。
(57)李尚仁:《腐物与肮脏感:19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环境的体验》,载余舜德主编:《体物入微——物与身体感的研究》,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8)李尚仁:《健康的道德经济——德贞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6本3分,2005年9月。
(59)Furth,Charlotte.“Concepts of Pregnancy,Childbirth,and Infancy in Ch'ing Dynasty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6,no.1(Feb.,1987):7-35.
(60)Wu,Yi-li.Reproducing Women:Medicine,Metaphor,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61)蒋竹山:《女体与战争——明清厌炮之术“阴门阵”再探》,《新史学》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
(62)周春燕:《女体与国族——强国强种与近代中国的妇女卫生(1895-1949)》,“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
(63)王秀云:《不就男医:清末民初的传道医学中的性别身体政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8年第59期。
(64)Heinrich,Larissa N.The Pathological Body:Science,Race and Literary Realism in China,1770-1930.Berkeley,2002.
(66)梁其姿:《明清预防天花措施之演变》,陶希圣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国史释论——陶希圣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7年。
(67)杜家骥:《清代天花病之流行、防治及其对皇族人口的影响》,载李中清、郭松义编:《清代皇族的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68)张嘉凤:《清初的避痘与查痘制度》,《汉学研究》1996年第1期;Chang,Chia-Feng.“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Smallpox in the Qing Imperial Family.”In Hashimoto Keizo,Catherine Jami,and Lowell Skar,eds.,East Asian Science:Tradition and Beyond.Osaka:Kansai University Press,1995,199-205.
(69)Benedict,Carol.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中译本见班凯乐:《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70)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李玉尚、曹树基:《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李玉尚、曹树基:《清代云南昆明的鼠疫流行》,《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2期。
(71)蒋竹山:《明清华南地区有关麻风病的民间疗法》,《大陆杂志》第90卷第4期,1995年。
(72)胡成:《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1910年上海鼠疫病例发现后的华洋冲突》,《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73)胡成:《东北地区肺鼠疫蔓延期间的主权之争(1910.11-1911.4)》,《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74)胡成:《近代检疫过程中“进步”与“落后”的反思——以1910-1911年冬春之际的东三省肺鼠疫为中心》,《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75)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书评见杨璐玮、余新忠:《评梁其姿〈从疠风到麻风:一种疾病的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2012年第4期。
(76)张嘉凤:《十九世纪初牛痘的在地化-以〈(口英)咭唎国新出种痘奇书〉、〈西洋种痘论〉与〈引痘略〉为讨论中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7年78本4分,第755-812页。
(77)李尚仁:《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医学界对中国麻风病情的调查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3年74本3分,第445-506页。
(78)祝平一:《清代的痧症——一个疾病范畴的诞生》,《汉学研究》2013年第31卷第3期。
(79)Porter,Roy.“The Patient's View:Doing Medical History from below.”Theory and Society14,no.2(Mar.,1985):175-198.
(80)Chang,Che-chia(张哲嘉).“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The Imperial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ager Cixi(1874-1908).”PhD dis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8.张哲嘉:《为龙体把脉——名医力钧与光绪帝》,载黄兰东主编:《身体·心性·权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81)祝平一:《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明清时期的医药市场、医药知识和医病关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0年第68期。
(82)邱丽娟:《清代民间秘密宗教的诵经疗法》,《人文研究学报》第40期,2006年4月、《清代民间秘密宗教的医疗活动:以病患求医、入教为中心》,《师大历史学报》第38期,2007年12月、《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民间秘密宗教医者的研究》,《师大历史学报》第37期,2007年6月。
(83)张瑞:《疾病、治疗与疾痛叙事——晚清日记中的医疗文化史》,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84)张田生:《清代医病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85)Chao,Yüan-ling.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A 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1600-1850.New York:Peter Lang,2009.
(86)陈秀芬:《当病人见到鬼:试论明清医者对于“邪祟”的态度》,《“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0期,2008年11月。
(87)张哲嘉:《“大黄迷思”——清代制裁西洋禁运大黄的策略思维与文化意涵》,《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47期。
(88)蒋竹山:《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89)详细内容见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edicinehistory/index.html,其中张哲嘉主要进行清代医学物质文化研究,主题为“明清毒物的文化构图”。
(90)这几位学者的研究议题分别是:刘士永:《土茯苓、山归来,与墨西哥菝葜:近代前期东西梅毒治疗药物之交流与反思》;胡成:《西洋医生与华人医药——以19世纪的医疗传教士为中心》;李玉尚:《手术与药物:清代云南鼠疫流行中的治疗》;陈明:《从“阿勃参”到“拔尔撒摩”——全球史视野下近代中外药物交流之例证》;李尚仁:《十九世纪来华传教医疗中的药物》。
(91)梁其姿:《光绪十三年〈脚气刍言〉建构脚气症候的“方”与“法”》。
(92)Wang,Hsiu-Yun.“Stranger Bodies:Women,Gender and Missionary Medicine in China,1870s-1930s.”PhD diss.,Wisconsin-Madison,2003.
(94)李尚仁:《展示、说服与谣言:19世纪传教医疗在中国》,《科技·医疗与社会》第8期,2009年4月。
(95)高晞:《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96)董少新:《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7)陈明:《“医药反求之于东夷”——朝天使与燕行使旅程中的医事交往》,《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十四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98)高晞:《15世纪以来中医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中医药文化》2015年第6期。
(99)Hanson,Marta.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Disease 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1.
(100)张哲嘉:《清代检验典范的转型——人身骨节论辨说反映的清代知识地图》,载生命医疗史研究室主编:《中国史新论:医疗史分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101)皮国立:《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外感热病的知识转型与日常生活》,“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2012年。
(102)Andrews,Bridie Jane.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1850-1960.UBC Press,2013.
(103)Lei,Hsiang-lin Sean.Neither Donkey nor Horse: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4.
(104)Scheid,Volker.Currents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1626-2006.Seattle:Eastland Press,2007.
(105)梁其姿:《明清中国的医学入门与普及化》,载氏著:《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6)梁其姿:《明清医疗组织:长江下游地区国家和民间的医疗机构》,原文见“Organized Medicine in Ming-Qing China:State and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Late Imperial China 8,no.1(1987):134-166
(107)董琳:《“文弱”的身体——从体质风俗看明清医学的诊治之道》,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108)范燕秋:《疫病、医学与殖民现代性:日治台湾医学史》,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
(109)杨祥银:《近代香港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841-1941)》,载李建民主编:《从医疗看中国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110)梁其姿:《为中国医疗史研究请命(代序)》,载氏著:《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第3页。
(111)参见廖育群:《医史研究“三人行”——读梁其姿〈面对疾病〉与〈麻风〉》,《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年第3期、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第224页。
(112)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学史的思考》,《新史学》2007年第4期。
(113)可参阅罗杰·库特:《大众科学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114)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03页。
(115)卢德米拉·卓德诺娃:《医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载余新忠、杜丽红主编:《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116)这比较典型地体现在台湾学者蒋竹山的相关研究成果上:《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