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汽车经销商的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相似之处以及差异。文章指出,虽然经销商危机看似出乎意料,但其实有其背后的金融逻辑。通过与房地产危机的对比,文章分析了汽车经销商危机的规模、范围、形势和应对手段,并探讨了车企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以及危机的可能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汽车经销商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虽然两者都涉及金融风险,但规模、范围、形势和应对手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汽车经销商危机规模较小,不会形成波及全社会的系统性危机;房地产危机则涉及更多的大型房地产企业。
关键观点2: 汽车经销商危机的特点。
危机发生在赚钱容易且需要用钱的地方,如经销商和房企。汽车经销商早在车市慢增长周期中就开始面临困境,而房地产危机则更突然和迅猛。汽车经销商危机的应对手段主要是车企调整销售策略和银行提高放贷门槛。
关键观点3: 汽车经销商与房企爆雷的对比。
虽然两者都涉及财务风险,但汽车经销商爆雷更多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房企爆雷则更多是因为投资行为引发。此外,汽车经销商爆雷的影响范围较小,不会引发全社会系统性危机。
关键观点4: 车企在经销商危机中的角色。
车企的态度和行为对经销商危机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车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愿意调整策略,那么可以缓和危机;否则,危机可能会继续恶化,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正文
今年夏天比国产电影还凉的,是汽车经销商。
年初的东莞永奥集团只是开胃菜,到了今年7月,江苏盐城的森风集团传出老板沈峰失联,危机很快从地方性经销商蔓延到全国性经销商,广汇因触发退市指标停牌。警惕了10多年的经销商危机,最终在今年出现。
2016年《大空头》出中文资源之后,豆瓣页面上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国内会不会出现次贷危机?当时普遍的认知是不会。因为次贷危机的背景是美国对购房贷款的审核宽松到瞠目结舌,并且通过操作还款方式将门槛拉到更低,因此造成了规模惊人的无偿还能力的贷款用户,而国内银行对购房贷款的审批、购房条件的限制以及对炒房的抑制,种种条件相比美国堪称极度保守。
因此看上去次贷危机在国内没有土壤。后来才知道危机不一定非要出在贷款买房的人身上,还会出在贷款盖房卖房的人身上。
这一轮汽车经销商的危机和楼市有极大相似之处。表面上风险最大的环节实际上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楼市里购房者即便是面对烂尾风险也都在乖乖还贷款,车市里购车人同样保证了可控范围内的定期还款。
问题出在没想到的地方,或者也可以这么说:问题出在那些能更容易且更大规模得到贷款的人的身上,楼市里是房地产商,车市里是经销商。
这实在是太典型的金融现象,危机总是会发生在那些赚钱容易又需要用钱的地方,在汽车产业里,唯独经销商是最符合这一特征的组织。十多年前国内车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一家千万投资规模的4S店甚至可以在2年内回本,即便之后国内车市进入慢增长周期,因为经销商都是多品牌投资——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收入预期看起来仍然十分稳健。
万万没想到的是,两年来黑天鹅一个接一个,最终引发新能源转型这个最大黑天鹅的快速抵达。曾经的“鸡蛋不同篮”瞬间失效,因为都投在了传统燃油车品牌里,分散投资变成了押宝传统车企。市场变了,车企的应对方式却是更狠的价格战和压库,银行的应对方式同样是惯例下的提高放贷门槛乃至抽贷,经销商危机实在算不上让人意外的结果。
但真的细琢磨起来,汽车经销商危机和房地产比起来,其实差异远远大于相似。
一是规模:汽车经销商危机往天大了算,也绝对达不到房地产那种规模,不会形成波及全社会的系统性危机。
二是范围:房地产危机,头部房地产商或多或少都被圈进其中;汽车经销商的危机范围相比之下要小得多,头部目前只有广汇爆出问题。
三是形势:房地产危机几乎是瞬息之间的,“三条红线”就已经让恒大们瑟瑟发抖,再加上2020年以来三年急转直下;车市之前就经历过近10年的慢增长周期,期间出现过一定数量的经销商爆雷跑路,经销商也远没有房企的金融地位与规模,没有搞那么大的条件。
四是应对手段:楼市危机需要政府干预,保交楼就是典型;经销商危机至少现阶段不需要政策手段就能缓解,车企压库减减力、给点销售政策,经销商就能缓口气,同样在夏天发生的事情包括保时捷经销商逼供、BBA退出价格战及一系列相关事件,毕竟拉爆了经销商,车企一样没有好果子吃。
更直观的对比,体现在赛场上。当年中超超过2/3都是房地产球队,汽车经销商牟足了劲也就出个新疆广汇,还是CBA球队,投入和中超没法比。
更直觉的对比,这一点或许还更有参考价值。历史上每一次危机爆发,前期都是歌舞升平乃至豪情万丈,比如恒大前脚“大大大”、转眼全员卖房。而汽车经销商早在多年之前——传统车企2018年已经开始下滑——就在过苦日子,这样的行业引发不了系统性危机。
因此探讨汽车经销商爆雷,其实探讨的不是社会影响。郁金香泡沫的影响之深远,还体现在它是唯一一个引发全民系统性危机的消费品。从那之后,所有的系统性危机全部全都由投资行为引发。
美国大萧条和互联网泡沫都是因为股票而起,因为资本市场给公众造成了股价只涨不跌的假象。
美国次贷危机、韩国全租房危机、国内房地产爆雷和刚需无关,而是房地产市场给公众造成买房稳赚不亏的假象:反正房价一直在涨,哪怕今后还贷遇到困难,把房子卖掉便是。
至于那些危机范围较窄的如普洱茶、如茅台酒、如更时髦的加密货币,则都是局限在小范围投资型玩家或投机客之内,没有像郁金香泡沫那样引发全民参与。
汽车作为商品,它就没有投资属性。汽车只要用了,就会贬值,出了4S店就贬值,它就没有炒作的空间。又因为它的价格太高,门槛太高,以至于哪怕是短期炒作空间——如加价提车——它都没有苹果手机和英伟达显卡那样的爆发力和全民属性。
(老爷车属于极特别案例,局限于极小的一部分人之内,任何商品领域内都存在这种极特别的案例,因此不在探讨范围之内。)
又因为价格太高、门槛太高,汽车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价值也那么低。互联网泡沫是因为互联网公司有想象空间,那想象空间基于用户规模,也基于其与公司规模之间不成比例的巨大差异,这两者汽车都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