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湖北咸宁的吴女士在制作腊鱼时,就着白酒生吞了一颗鱼胆,不久便出现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送医后,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被连夜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生检查发现,吴女士已出现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好在经过紧急抢救,3天后,吴女士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并康复出院。
除夕当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又收治了一例来自武汉新洲的鱼胆中毒患者。年近七旬的谢某因听信鱼胆能治病的偏方,生吞了鱼胆,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在当地医院接受多次洗胃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他被紧急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医生判断,谢某属于典型的鱼胆中毒引发的急性肝衰竭。经过救治,谢某成功脱险,并康复出院。
此前,宁波晚报就曾报道过这样的案例。
宁波50岁男子因为眼睛不舒服,看电脑感觉有些模糊,想起民间有鱼胆可以明目的说法,就去菜场买了一条大草鱼。到家后他小心地取出鱼胆,
用水吞了下去。
该男子也是第一次吞鱼胆,刚开始没啥感觉,过了一个小时,他开始
腹痛、恶心,接连跑厕所,精神也越来越虚弱。
家里人联想到可能是鱼胆吃坏了,赶紧把男子送到宁波市第二医院。
急诊科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已经
出现了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
,肝肾功能指标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倍。
由于鱼胆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需紧急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立刻被送进EICU,医护团队为他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灌流治疗,清除进入血液循环的毒素,同时给予护肝、利尿、补液、改善代谢、营养支持等治疗,住院半个月后,患者总算脱离生命危险,病情稳定后回家了。
鱼胆即鱼的胆囊,位于鱼类躯干部腹侧,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起消化作用。
鱼胆胆汁含有胆酸、牛黄胆酸、氢氰酸、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组胺等多种毒素,
其中毒性最大的是氢氰酸,其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还大。
加热、烹煮或酒精都无法破坏这些毒素,因此即便将
鱼胆蒸熟食用或是用酒冲服鲜鱼胆,仍可能导致中毒。
鱼胆中毒之后,发病速度很快,
潜伏期为半小时到6小时左右。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等消化道症状通常最早出现,多发在服用鱼胆后1-14小时。
数小时后可出现
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纳差、肝区疼痛、少尿、无尿、面部及双下肢水肿、腰痛等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功能受损,出现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和休克,
危及生命。
怀疑鱼胆中毒后,应立即就医,
彻底洗胃
或催吐以清除体内毒物。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一些能保护胃黏膜、延缓胆汁吸收的药物或食物。